乾坤湾村始于秦汉,有从本村上圪崂湾出土的瓦窑遗址中的秦砖汉瓦残片为证。
兴盛于明末清初,有康熙三十一年铁钟铭文为据。
辉煌于红军时代,1947年延水县政府,曾在本村驻扎过西个多月。
乾坤草枯了一次又一次,乾坤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古老的乾坤湾,久经战火烽烟洗礼而生生不息。
现在的乾坤湾,虽然不像故事里说的那样,仙气灵动呼风唤雨。
也没了祈天祭祀的宏伟神坛和象征天意神授的庄严道场。
但是先辈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早己潜移默化,像黄河的流水一样,深深烙印在乾坤湾人的骨子里。
经过多年发展,乾坤湾村的户数翻了一番,像秋后的萝卜1一样,不分彼此地混装在一搭里。
从大槐树向东,经过打麦场,下一段缓坡,来到碾子湾。
碾子湾有十眼敞亮的窑洞,虽高低起伏参差不齐,但多少年来从未掉过一块泥皮。
硷畔2走完,再下一条石插坡,来到马焕春的家,人称七星岩。
七星岩有着和别人,一模一样散打瓦3围墙,一模一样的塘土院子,一模一样的干打雷4大门。
不过七星岩和碾子湾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土质松软裂纹频发,大多数窑里,不是支根椽,就是架根梁,把本来就不大的空间,挤兑得倍感压抑。
鸡窝、猪窝、狗窝、柴窑、草窑、马棚,应有尽有。
唯一不同的是在厚厚的墙头上,扎满了密密实实的红牙刺葛针5。
和所有陕北农民一样,牧马放羊春种秋收,辛苦平凡而充满温馨的日子过得倒也舒心。
这里的所有家户,青一色的土窑洞挂石口,进门一盘大火炕,左边一道脚地板,靠墙一排箱柜,水瓮对面一盘柴火灶,灶上一大一小两口铁锅。
因为山高路陡,石头稀缺,接口一般不超过五尺。
山猫的祖上有钱,给他留下五眼一石到底的铲箍石窑。
鹤立鸡群一般,十分惹眼,戏称五间厅。
处在七星岩北侧。
七星岩居中,碾子湾居上,小玲珑打对。
从七星岩开始,以U字形方式向两旁延伸,梯梯台台上上下下挤满了人家。
算破天、能不够、仓库、学校居南,俗称上疙痨湾。
花婆姨、马彦东、饲养室、羊圈、牛栏、小卖部居北,习惯上叫沟那哈。
弯弯曲曲,梯梯台台的羊肠小道,把家家户户疏松地联接在一起。
是一个典型的寒山、白云、斜径、人家的小山村。
山头白云缭绕,山间小路曲折。
袅袅炊烟小村落,门前一条河。
走过老槐树进入百草原。
百草原是方圆数十里,最大一个地块。
和洛川原的地形大同小异。
原本平整的大地,被雨水割裂得支离破碎。
跌宕起伏的丘陵沟壑,满目疮痍。
深沟挨着深沟,要隘连着要隘。
所幸的是大沟和要隘在这里,放慢了脚步,稍稍拉大些距离,为百草原留下一块超然物外,得天独厚的黄天厚土,成了乾坤湾人的米粮仓。
注释:1.秋后的萝卜:扁圆形的白萝卜,比喻贫贱的人不为人重视。
2.硷畔:院子外面的边沿,大门和围墙外面的广场。
3.打瓦:用碎石片斜插而成的墙。
4.干打雷:用大块石头不坐泥土垒起来的墙。
5.红牙刺葛针:刺又红又硬的酸枣树。
小说《乾坤湾》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