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距离大明王朝第一届科举考试,还有五天。
朱元璋全新设立的科考厅内。
其他考官早早来到。
此时主考官宋濂还没出现。
众人倍感焦虑!
“诸位大人,看来宋大人也知道出题很难,所以今儿个,故意暂时不出现,可是愁死我等了啊。”
“谁说不是呢,各位都清楚,历朝历代都对科举无比重视,但也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如何出题,既为国选才,又不至于太简单,让什么玩意儿都混进来,糟蹋朝廷。”
“二是事前事后如何防止有人作弊包庇。”
“如今身为主考官的宋濂大人不来,我等如何是好?”
众人正各种议论的时候。
大门口方向,一个面带微笑的老者现身,淡定自若。
正是众人期盼许久的宋濂!
“啊,宋大人来了?”
“嗯?
不对啊,这不是宋大人吧,看起来比他年轻……诶?
这就是宋大人嘛,你们真是急昏了头,宋大人独有的儒雅气质都看不出来,真是的!”
众人被年轻一岁的宋濂给震惊。
不大相信,眼前红润气色,走路潇洒的老者真是宋濂,却也马上送上马屁。
俗话说。
伸手不打笑脸人。
何况,这些人乃是宋濂抽奖成功后,第一批赞美他的人。
自然不能对他们太狠了!
“诸位大人不必着急,本官来了,就是因为这两件事,考题和防止作弊。
本官早有十足把握,绝对不让各位担心。”
宋濂一边享受着众人的恭维,暗喜昨天的一品小还丹,真是管用,就是概率太低。
接下来可得多破防一些人。
换取抽奖的怨念值!
一边,却是自信一笑,展示出强大的信心。
众人见状稍微心安。
但是转念一想,宋濂虽然是知名的大文豪,号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但他一个六十六岁的老头子,当真可以一个人搞定本次考题并且确保不会泄密,也不会有人能够作弊?
于是。
众人赶紧围拢宋濂。
“宋大人。”
“宋主考。”
“不知道您可否让我等提前看看您的考题,到底能否胜任科举考试,却又不会导致太简单,被人钻空子?”
“当然,您知道的,昨天陛下给您最高授权,我等今天之后,就必须留在这边不可走动,因此,完全不必担心泄密之类。”
众人真是带着一半紧张一半期望的心情,说出这话,也是因为昨天朱元璋亲自下令,让宋濂负责科举大事。
所以让他们既不敢得罪也不敢怠慢。
听得这话,宋濂自然是明白他们的苦心,也很清楚,朱元璋给他的授权是多么大的力量。
有些事情还真的应该通个气。
所以没有废话。
马上拿出他预备好的一个题目。
打开之后,故意隐藏后一半,让众人只是看了前一半,瞬间放心!
前一半提及了西书五经。
应该就没错的。
“好啊,非常之好,简首太好了。”
“不愧是宋主考,此题妙绝。”
“我等彻底服了。”
“就是就是,此题最妙不在于难度适中,而是给人全新的启发,还将西书五经融入其中,堪称古今兼具,旷古好题目!”
众人的赞美里面,有真,也有假。
但宋濂都不在乎。
他只想通过为所欲为,让众人破防后获得奖励,也早点请辞被准许!
“此题一出,天下学子,何止破防一两个……恐怕,最少破防一两千那种!”
“怨念值啊怨念值,可得加速来啊!”
以主考官身份和众人一起暂时留在这边后,宋濂没有众人的嫌弃这个地方太寒酸,倒是默默等待。
心头那团火,再也不怕原主年纪太大,身体太老,晚年凄凉。
而是心心念五天之后的“好戏”!
大明王朝的科举考试和前面几个朝代类似。
每隔三年一次。
每次,都是从最基础的童生三试,也即是所谓的院试,或者又称之为“小考”或“小试”。
然后,再到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
最低级的就是院试之前的童试,也就是后世县城内考试,通过之后才叫童生,才有后续考试资格。
院试,好比后世的市区考试。
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岁试阶段,身份是童生的人考过之后,就叫做秀才。
第二阶段,科试阶段,秀才里面再考试考过之后,才能拿进入可能成为举人的乡试。
后者和后世的尖子生类似。
以上三个统称为童生三试。
乡试,好比后世的省考。
身份是秀才且过了科试的人考过之后,就叫做举人。
会试,好比后世的国考。
身份是举人的人考过之后,就可能录取成为进士。
至于最后的殿试,那就是最顶尖的了。
身份是进士的人,参加内阁大臣拟定的、并且皇帝亲自圈定的题目考试。
也是整个科举最难的一关。
最后选出三个档次。
也叫做三甲。
一甲三个人,又称为进士及第,分别是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叫做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叫赐同进士出身!
这次,宋濂主导的大明王朝第一届科举,就是会试!
……五天后。
从各地而来的举人们,汇聚京师金陵城。
有人面带自信,有人面带愁苦,还有人因为提前买了考题而自负,更有人因为家里有钱有势,就是来走过场,因此根本不担心。
“阁下就是李大人的孙子吧?
果然是英武不凡,这才肯定高中。”
“客气客气,阁下是陈大人的独子吧?
您也很有福相,预祝大家一起如愿考上。”
“还有半个时辰就该进入里面考试,希望大家都有所成绩啊。
哈哈哈。”
这群举人们正互相恭维,各种拍马屁的时候。
此时科考厅内。
按照规矩,当考生们即将进来科考之前,除了需要他们配合检查之外,身为考官的这些人,也要按部就班。
于是。
此前对宋濂各种跪舔的考官们,带上活字印刷复印好的考题,赶赴各个分考场。
等他们走后,宋濂一想到这些考官和举人们等会的表情,就是忍不住偷笑。
只因为这次考题非常极品离谱。
“己知儒家的西书五经,请问,孔圣人和老子的脑袋,哪个大?”
小说《大明:最强考官,我考哭百万考生》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