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锦秀精选全文

大明锦秀精选全文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无删减版本的军事历史《大明锦秀》,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岁月神偷,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朱允熥朱标。简要概述:我有个最尊贵的名字,朱允熥。我是大明太祖的嫡孙,太子朱标之嫡子。母亲是常遇春之女,舅爷是蓝玉。我是大明最尊贵的皇孙,也是大明皇位,最有分量的,最为合法的继承人。我将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风华无双,日月昌明。海纳百川,四海来拜。...

主角:朱允熥朱标   更新:2024-06-23 18:3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秀精选全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无删减版本的军事历史《大明锦秀》,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岁月神偷,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朱允熥朱标。简要概述:我有个最尊贵的名字,朱允熥。我是大明太祖的嫡孙,太子朱标之嫡子。母亲是常遇春之女,舅爷是蓝玉。我是大明最尊贵的皇孙,也是大明皇位,最有分量的,最为合法的继承人。我将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风华无双,日月昌明。海纳百川,四海来拜。...

《大明锦秀精选全文》精彩片段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要有着坚定的心智,坚定的思想,坚定的路线,不能被人所左右。

一位皇帝,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

如果因为怕错,而畏手畏脚,怕麻烦而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允熥要那个位置,他更要成为建立一个崭新的明,重塑华夏辉煌的领导者。

所以,他看着殿中群臣的目光,毫无怯意。

“吴王殿下!”先开口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驿站乃是国家所建,传递军国大事。如果按殿下所想,对百姓开放,会不会舍本逐末?届时影响军国大事加急传递,或者丢失公文,泄露朝廷机密?再者,驿站乃是供过往官员专用,开放给百姓,必乱尊卑!”

刘三吾所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

历朝历代对驿站都极其看重,中原王朝的疆域都太大,往来交通不便,驿站是朝廷知道各地情况的最佳手段。

而且这个时代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衣食住行不是有钱,就能随便穿随便用的。

朱允熥沉思片刻,笑道,“驿站传递的是军国大事,百姓传递的无非是信件杂物,分开来送就是!”

说着,朱允熥慢慢走到群臣之中,尽量说得直白些,“我打个比方,就以咱们应天府(南京)为例。京城中有客居的商人,学子不下十余万,还没算那些在京城务工,讨生活的人,对吧?”

户部尚书傅友文点点头,这个数字和户部统计的差不多。

御座上的朱元璋又是老怀大慰,心道,”臭小子事先做足了功课,连京中有多少客居人口都知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朱允熥说了两句诗,继续笑道,”这些人,每月每年和家中的书信,杂物往来,是个天文数字,对吧?“

见大臣们都在点头,朱允熥接着道,”如此庞大的信件货物往来,不同于朝廷各地的加急军报。这么多东西,用军马送也送不过来!“

群臣中,一个捧哏及时出现,吏部尚书詹徽道,”殿下的意思是,分开?“

”对,分开!“朱允熥给了对方一个深得我心的眼神,又笑道,“咱大明的驿站中,除了军马,还有大量的骡马,这些牲口是备着给官员们拉行李的,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闲着的,对吧?”

“与其闲着,白吃粮草,不如动起来。”说着,朱允熥笑了笑,“还有驿站中的驿卒,帮工,闲着也是闲着,该动的就动!”

“以应天府为例,假定每月一号为百姓信件物品邮寄日!”朱允熥站在群臣中间,侃侃而谈,“几驿卒为一伍,护送运送信件物品的骡马车队离开,交到下一个驿站,然后再由下一个驿站的按单清点,继续传递!”

“有驿卒在,避免有歹人起坏心,驿卒之间又可以彼此监督,避免盗窃鱼目混珠。信件货物送至当地,由驿站人贴出通告,让百姓前来认领,或者由驿站中的帮工跑腿送到!”

说着,朱允熥又笑笑,“收信收货人,哪能让人白送呢,怎么不给点赏钱?”

家书抵万金,在这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一封家书珍而重之。其中珍贵,不能用钱来衡量。

他这么一说,殿中臣子们都笑了。

御座上的朱元璋也不禁莞尔。

民间风俗如此,别人给帮忙,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这不是贪腐,更不是勒索,是朱元璋最喜欢的百姓民风。

朱允熥如此一说,群臣差不多都明白了。

军国大事还是用军马加急传递,驿站闲置的车马人手利用起来,为百姓输送信件货物。

许多人暗暗点头,如果真能如此,各地的信件杂物往来将会十分便捷快速。

“至于刘学士所说,官民合居乱了尊卑!”朱允熥沉吟下,“以北平驿为例,北平驿站在通州,占地四十五亩,可容纳上千人同时住宿。留下给官员们住的,还是有许多空房,由于驿卒隔开,算不得乱了尊卑!”

“能住驿站的百姓,只有商队。百姓们随便有个安全的地方住就行,不求豪华只求遮风挡雨!”朱允熥继续说道,“再说,商人们都很抠门的,也就是东家和掌柜的住,伙计们还是风餐露宿和货物待在一块!”

说着,朱允熥顿了顿,“这就是驿站的第二个作用,给过往商旅提供住宿饮食,还有货物仓储!”随后,朱允熥又笑笑,“这可和传递信件杂物不是一个价了!”

官员们都是人精,朱允熥说的通俗易懂,他们不难理解。而且,一涉及到钱,许多人眼睛都亮了。

户部尚书傅友文开口问道,”殿下说这些,也不是不可行,俗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若真能给商旅提供方便,也是朝廷的恩德。只是,殿下说是开源,臣请问,如何开呢?“

说地这个累呀!你干脆说怎么收钱就完了!

朱允熥心中腹诽,面上笑道,”这还不简单!“说着,走到朱元璋御案边上,”皇爷爷,孙儿斗胆,请您写几个字!“

朱元璋正听的入神,心里沉思,听他如此问,笑道,”写啥?“

朱允熥从袖子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烟盒大小的硬纸壳片,笑道,”请您写一个邮字!“

”好!“朱元璋应了一声,提起朱砂笔。

以朱允熥的眼光看,朱元璋的字不好看。但是一笔一划之中苍劲有力,力道深沉。

”再请皇爷继续写,住字!“朱允熥又笑道。

随后,朱元璋按朱允熥所说,在几张小卡片上,都写下字。放下笔,笑呵呵的看着朱允熥。

”诸位请看!“朱允熥拿着写着邮字的卡片,笑道,”这上面是皇爷爷御笔邮字,可以贴在信上用来信件邮递!“说着,又回头看看朱元璋,“皇爷爷,既然是您御笔所写,不如叫邮票吧!”

朱元璋一愣,随后开怀大笑,“好,听你的,邮票!”

“恭喜陛下!”吏部尚书詹徽当场出列,朗声道,“此物若真能发行于世,定是千古佳话。臣为陛下贺,为吴王贺,为大明贺!”

“恭喜陛下!”群臣也赶紧跟上,狂拍马屁。

朱元璋平日最反感的就是马屁,但此刻笑得见牙不见眼。

皇帝,更想青史留名。这个邮票的作用已经呼之欲出,贴在信封上是作为官府邮寄信件的凭证。

若真能发行,无论沧海桑田,只要世人还写信,就一定会记得他朱元璋。

记得他这个曾经的放牛娃!记得他创立的大明!

马屁退去,刘三吾再次开口,“吴王殿下,这邮票可要钱?”

“这个就是咱们给百姓邮寄信件的邮资!”朱允熥在群臣中举着天下第一张大明邮票说道,“朝廷卖给有需要的百姓,百姓把邮票贴在信上,驿站盖上印,就可以邮寄了!”

刘三吾沉思片刻,”多少钱?“

”不贵,两文洪武通宝!“朱允熥笑道,”诸位别小看这两文钱,我大明一天的书信往来何止数十万,积少成多呀!“

”嘶!“几位掌管财政的大臣顿时倒吸一口气。

他们执掌天下的赋税,略微一算就知道到底是多少钱。

一枚邮票两文,一万枚就是两万,十万就是二十万。二十万铜钱换成银子,就是两万多两。一个县一年的赋税才多少?去年大明一个人口繁多的上等县,上缴税银也不过三万,一州之地不过十五万。

”但是皇爷爷御笔这种,两文钱可买不到!怎么也得二十两!“朱允熥笑道,

“白白给朝廷增加一份财源,何乐而不为?”

朱允熥的话,让奉安殿的群臣表情不一。

有人交头接耳议论,有人闭目沉思,有人心里默默算计。

但无论是谁,现在都已经挑不出半点的问题。

驿站改邮政,利用国家的传递方式,和交通枢纽,为百姓传递信件货物,为商旅提供便利,这本就是朝廷的德政。

再想到即将因为发行各种票据,而产生的巨大财政红利,还有繁华的商贸,众人没人不动心。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略微一算就能算出来,吴王这条建议,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收益。

如果运用得当,怕是每年的收益,不下百万之数。相当于五个州的税收,而且这种财源还不受老天的限制,无论丰年灾年都是如此。

吏部尚书詹徽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吴王殿下之条陈,可行,臣附议!”

户部尚书傅友文也开口道,“臣附议!”

大理寺少卿,“臣附议!”

掌管天下军马的太常寺,“臣附议!”

最后大明文官之首,中书舍人刘三吾说道,“臣也附议,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谋定后动!驿站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动全身,还需深思熟虑!”

”刘学士老成谋国之言!“朱允熥笑道,”我只是提一个条陈,其中关键和细节还需各位臣工仔细斟酌。我只是有点小聪明,治理国家还要依靠诸位!“

众臣开口,”臣等惭愧!”

朱元璋看着站在自己身边,意气风发的朱允熥,心中满是欣慰。

“臭小子,知道藏拙,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知道不骄不躁,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该抓什么,放什么!“

一位君王,要提出大纲领,然后再由臣子们描绘出细节。

无论纲领怎么好,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要稳重要慎重。而且要知道,臣子们的作用。

”小子,你爹在你这个岁数,都没你这两下子!“

朱元璋心中满意,脸上都是笑容。

想到此处,从御座上站起,”熥儿,明日开始,上午读了书。你就去内阁值班房,和诸位臣工一块儿商议,驿站之事如何改革,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说着,朱元璋的表情严肃起来,”既然朝廷要开放驿站给民间使用,还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白吗?“

”孙儿明白!“朱允熥说道,”皇爷爷是怕好好的德政,到了驿站小吏的手中,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好处。皇爷爷是怕,驿卒不用心传递,导致信件货物丢失,丢了朝廷的脸面!“

”孺子可教!“朱元璋笑道,”记着,这是给天下人办的好事!别办砸了,让天下人背地里骂咱们老朱家!“

”臣,遵旨!”朱允熥下跪说道。

“咱们爷俩啥臣不臣的!”朱元璋把朱允熥扶起来笑笑,“你这是立了一大功,为朝廷开源,为赋税增收,为君父解难!”笑声中,朱元璋看看群臣,“熥儿,说,你想要啥?皇爷爷赏你!“

众臣看着这祖孙二人,心中再次惊涛骇浪。

皇帝这是拿皇孙当成继承人一般在培养,眼神的宠爱,言语中关切,只要不瞎不聋都能看到。

别人还好,那些东宫的旧臣,差点当场落泪。

”孙儿正有一事,请皇爷爷允许!“朱允熥笑道。

”你说!“朱元璋大手一挥。

朱允熥看看群臣,再次跪下,”孙儿请皇爷爷于十月万寿之日,允许藩王进京贺寿!“

朱元璋和众臣都是一愣。

”骨肉团圆乃是天伦之乐,皇爷爷身为九五至尊,子嗣众多却无一人能侍奉于膝前!“朱允熥朗声道,”孙儿见皇爷爷每日为政事忙碌,从早到晚都是孤身一人,心中难受!“

说着,抹抹眼睛,”皇爷爷不是不想一家团圆,是害怕藩王给地方财政带来困难!今日孙儿立下一功,为朝廷开辟一条财源。斗胆请皇爷爷允许,叔父们进京城,给老爷子您贺寿!“

朱元璋动容了,他许诺给朱允熥随便开口,却没想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要,只要自己这个老头子能在过生日的时候,见见自己的儿孙。

多孝顺的孩子!多懂事的孩子!这紫禁城冷冷清清,自己何尝不想骨肉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孙儿已经算过了,叔父们如果不大张旗鼓,只带少数人进京,所用的费用少之又少。“朱允熥抬头到,”户部可以先给地方垫付,藩王只能花指定的额度,用不了多少钱!“

说着,朱允熥看看殿中户部尚书笑道,”如果傅尚书觉得为难,我可以自己掏钱!“

”你哪来的钱?“朱元璋奇道。

”孙儿是吴王了,虽然还没去封地,但是按照大明律,没就藩的王爷每年有一万两银子的俸禄,孙儿可以提前预支十年俸禄,给叔父们作为过路的耗费银子。“

说完,朱允熥调皮一笑,”反正孙儿守着爷爷,这钱没地方花,不如用在自己家人身上!“

”诸臣工,古往今来哪位帝王,有如此贤孝仁德之孙?“朱元璋老怀大慰的同时,升起浓浓的自豪。

他自问文治武功,比秦皇汉武略逊。但是治家,那二位大帝却远不及他。而且那二位,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孙子。

不止那二人,就算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谁有如此乖巧懂事,心怀诚孝,又有治国才华和能力的孙子!

”吴王纯孝,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臣子们再次拜倒。

吏部尚书詹徽又先开口,”陛下,皇孙吴王殿下一片诚孝,骨肉团聚乃是人伦大礼。臣以为,吴王殿下所说可行,臣亦请殿下恩准,藩王进京!“

”臣等附议!“

朱元璋心中是骄傲和喜悦,而臣子们心中又是另一种心思。

就拿詹徽来说,他从朱允熥的提议中,看到另一件事。

那就是德!

一旦朱允熥成为皇太孙,那他今天所说的 ,所做的,关于藩王进京一事,就会成为千古传唱的仁德,会成为千古传唱的 孝意。会让那些藩王,在暗中感激。

同时,也在那些藩王头上有了一个孝的大义,还有名分的大义。

说通俗些,就是老人家的嫡亲孙子,给老爷子做寿,把那些分家打发出去的庶子叔叔们都叫回来一起乐呵。

在民间都是美名,何况是朱家皇明?

”准奏!“朱元璋拉着朱允熥的手,越看越满意,心中却忽然生出几分酸楚,一时有些失态,”上天让咱没了儿,可还是怜惜咱这个老头子,给咱一个好孙子!“

正在祖孙深情之时,殿外忽然传来迅速的脚步声。

一个侍卫拿着盖有加急印章的文书进来,跪下大声说道,”启禀陛下,边关告急!“

霎那间,朱元璋身上那股慈祥老人一般的平凡褪去,迅速转变成久经沙场的将军,眼神如刀。

”呈上来!“

朱允熥走下台阶,为祖父接过加急奏折,呈上。

”哼!“只听冷哼一声,朱元璋满脸冷笑。

”皇爷爷,怎么了?“朱允熥问道。

”伪元太尉也先帖木儿,率军犯边!“说着,朱元璋仰头大笑,”咱这头老虎刚打个盹儿,耗子就开始蹬鼻子上来,来人!召集诸将上殿。”说着,对身边的太监继续说道,“给吴王搬个凳子来,坐在咱边上!”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