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朱标张皓月是古代言情《穿越大明,我以德服人》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冰冰橙汁”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他一睁眼,穿到大明洪武年间,成了一位小小的书生。为了活着,他决定算命钓鱼那位九五之尊。谁知,喷着喷着,他就快被暴怒的老朱五马分尸了!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余热,他只好用自己现代的先知和聪明才智,开始各种献计……后来,北征草原,南打百越,扫灭沿海匪患,他亲手开启属于大明的航海时代。...
主角:朱标张皓月 更新:2024-10-13 05:01: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张皓月的现代都市小说《穿越大明,我以德服人结局+后续》,由网络作家“冰冰橙汁”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标张皓月是古代言情《穿越大明,我以德服人》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冰冰橙汁”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他一睁眼,穿到大明洪武年间,成了一位小小的书生。为了活着,他决定算命钓鱼那位九五之尊。谁知,喷着喷着,他就快被暴怒的老朱五马分尸了!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余热,他只好用自己现代的先知和聪明才智,开始各种献计……后来,北征草原,南打百越,扫灭沿海匪患,他亲手开启属于大明的航海时代。...
张皓月点了点头。
“皇上,可是您让我讲的,待会儿可别恼羞成怒。”
“大明的国运,到两百七十六年又两个月零三天为止!”
这句话一出,朱元璋就像被雷劈了一样,愣住了!
原本让你预测国运,你怎么还精确到了日,连零带整!
朱元璋听张皓月说大明的国运只有两百七十六年又两个月零三天,震惊之余,一时呆在当场!
他反复琢磨,却怎么也想不通。
这么具体的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零零碎碎的,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关键是,张皓月说完之后,那副漫不经心的表情。
这让朱元璋的判断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人在面对无法理解的信息时,起初可能会有一瞬间的迷惑,
但紧随其后的,往往就是愤怒!
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猛地喝道:“放肆!”
这一声怒吼,吓得张皓月心惊肉跳,
就连门外等候的王景弘、赵虎也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赵虎紧张地低声说:“王公公,这……不会有事吧?”
王景弘轻轻摇头,示意赵虎先静观其变。
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接下来的情况恐怕会升级!
在皇宫大殿内,张皓月不耐烦地揉了揉耳朵,抱怨道:“皇上,这可不好玩啊!”
“是你非要我说,说了你又大发雷霆!”
朱元璋看着张皓月这副样子,心里恨得牙痒痒,脸上的肌肉隐隐抽动。
“好好好,咱乃一国之君,金口玉言,不可轻易动怒。”
“那你给咱说说,这连日期都有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咱……”
“咱会让你全家遭殃!”
啧啧啧!
张皓月心里是极度嫌弃!
唉!
这就是封建帝王思想的局限。
接受不了自己的朝代终有终结的一天!
稍微有些逆耳的话,就如同针扎在背上!
其实,张皓月并没有深刻理解朱元璋的心情。
朱元璋,这位勤勉的帝王,不仅日夜操劳,更时刻牵挂着子子孙孙的福祉。
为了稳固大明的江山,他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的制度与规则,上至皇权的统治策略,下到民间百姓的生活分工,
都被朱元璋一项一项仔细地记录下来!
这些,也成了大明的祖宗家规,成为了后世明朝帝王不可逾越的鸿沟!
天地虽大,祖制为尊!
朱元璋深信,只要他足够勤勉,留下了足够的治国经验,一定能保证后世子孙坐稳江山,享受安宁!
明朝朱家,超过周朝八百年基业,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梦想绚丽多彩,现实却像寒冰一样刺骨!
不是八百年,不是六百五十年,甚至连三百年都没到!
试想一下,这样的结果,朱元璋怎能坦然接受呢?
所以,当张皓月那个确切无疑的年份数字说出来的时候,朱元璋表面是怒气冲天,心里头却是吓得不行!
因为那个数字太真实了,太精确了,细节里面,常常埋着最深的恐惧。
比刘伯温“六百年半出头”的预言,这话更让人震撼!
朱元璋虽然害怕,但不能表现在脸上。
他可是堂堂的洪武大帝,威严不容小觑,
怎么能让张皓月这小子看出一点苗头呢?
于是,只有怒火,成了他唯一的掩饰。
朱元璋瞪圆了眼睛,盯着张皓月,急着要他给个说法。
张皓月却反过来问:“皇上,您为何生气呢?”
朱元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慢慢地说:
“以前刘伯温说过,大明的国运只有‘六百年半出头’!”
“咱问他具体怎么回事,先生闭口不谈,只说天机不可泄露。”
“咱以为,大明君臣齐心协力,老百姓安居乐业。”
“咱自己从当上皇上以来,勤奋治理国家,爱护子民,怎么就看不到六百五十年的国运呢?”
张皓月微微点头,他知道刘伯温的话已经成了朱元璋的心病。
如果让朱元璋选择相信张皓月还是刘伯温,
刘伯温肯定是朱元璋心里的首选。
毕竟,张皓月来历不明,难以全盘信任。
张皓月接着说:“皇上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他,眼里闪烁着好奇。
“刘伯温先生说的‘六百年半出头’……”
“不是六百五十四年,而是六百年的一半,这样不是更说得通吗?”
嘭隆——
朱元璋听了这话,像被晴天霹雳击中,脑子里嗡嗡作响!
过去的片段,像潮水一样涌来,
刘伯温预言时的每个细节,这时变得异常清晰。
他沉思的样子,意味深长的话,好像都有了答案。
原来……
“六百年半出头”,不是六百五十年的意思。
而是六百年时间的一半……
三百年?!
朱元璋的手指不由得颤抖起来。
如果不是张皓月在旁边,他早就会仰天长叹,问自己哪里做错了,让大明只有三百年国运?
朱元璋看着张皓月,眼里既有怒火,也有不解。
“按你说的,刘伯温那天算的,其实是欺君的行为?”
张皓月一惊,心里暗想:
这朱元璋,直接去掉了尊称,倒是挺直接!
刘伯温果真对你了解颇深,算出国运却不敢直说,恐怕是怕直接说出来会引来雷霆之怒吧?
只好用“六百年半出头”含糊其词。
这人,真是机智过人!
“皇上,是不是欺君,全看您怎么理解了。”
“在我看来,刘伯温先生的话不假,只是皇上没能领悟透彻。”
“‘六百年半出头’的意思,全在于怎么理解。”
“至少对我来说,它就是国运三百年的预兆。”
“这还符合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成了一种规律。”
朱元璋听了,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
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
这是从哪儿说起的?
“你详细讲讲,是什么规律?”
张皓月不假思索,扳着手指数:“你看,汉朝分成东西两段,加起来不过四百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总共不超过五百年。”
“唐朝、宋朝盛极一时,也不超过三百年左右。”
“这是历史的规律,每三百年一变!”
“大明朱家没跨过这三百年的大关,正好符合这个历史规律。”
但耿兰贞仔细咂摸咂摸,里面的‘病毒’、‘免疫’这些词,虽然新鲜,却是恰到好处,好像给太医院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说这些话的人,对医理肯定有自己一套。
耿兰贞恭敬地回答:“回皇上,这话真有几分道理!”
朱元璋点点头,语气里透着坚定:“正因为这样,他告诉咱,人痘不是长久之策,他还有一种法子,更安全更管用!”
这一说,皇宫大殿里炸开了锅,全是大夫们的惊叹声。
居然有人能想出比人痘更好的办法,还汇报给了皇上,这不光是对自己方法超级自信,还有那么一股子不怕死的劲头。
没十足的把握,谁敢让皇帝知道?
万一结果不好,那可是掉脑袋的事,还连累家人!
对着议论纷纷的大夫们,耿兰贞不动声色,迫不及待地追问:“皇上,快说说是啥法子,到底有多神?”
朱元璋不紧不慢地讲:“那人说,只要弄明白了种痘的道理,就能找到别的路子。”
“据他说,有人发现好多动物也会得痘病,症状跟人差不多,最后从一大堆东西里挑出一种痘病,跟天花病毒特别像——那就是牛痘!”
“对牛来说,这痘要命;可对人来说,基本没啥伤害。”
“人要是种了牛痘,顶多发个小烧,免疫力就把牛痘病毒赶跑了,还能让人以后不怕天花。”
“耿太医,你觉得这招能成不?”
耿兰贞听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朱元璋和其他人都在一旁静静等着,没人敢打扰。
短暂的沉默之后,耿兰贞双手合拢成拳,语气坚定地说:
“陛下,微臣深感赞同,这个想法实在是精妙绝伦,提出它的人,必定对医理有着深入的研究啊!”
“至于牛痘的效果,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朱元璋慢慢点头,眼神闪烁着。
见耿兰贞对张皓月的话没有异议,这足以证明这种方法不是空谈,而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办法。
于是,他果断地下达命令:“耿兰贞,咱命令你率领太医院,去验证牛痘的效果!”
“如果真的能取得显著成效,那必将造福万民,不仅咱能够告慰先祖,活着的百姓也将感受到皇恩浩荡。”
“你们的功绩,咱一定会昭告全国,让你们的名字流传千古!”
这话一出口,耿兰贞激动得难以自制,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
众太医内心也是激动不已,如果真能获得这样的荣誉,那岂止是光宗耀祖,更会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也许建生祠也并非不可能的事了!
“臣,一定遵从陛下的旨意!”
耿兰贞响亮地回答。
安排完毕后,朱元璋轻轻揉了揉眉心,一天的劳累,疲惫都写在了脸上。
这时,机智的王景弘恰到好处地开口:“陛下,皇后娘娘刚刚派人来请,希望陛下能过去一起用晚膳。”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应该是时候去看看马皇后了。
昨天宫里的风波,想必让她心中充满疑问,正静静等待解答。
而皇后一向体贴入微,等他稍微得空,这才派人来邀请。
“走,去皇后宫里。”
……
在马皇后的寝宫里,洋溢着一股温馨的气氛。
朱雄英带着弟弟朱允熥、朱允炆,正恭敬地问候。
雄英八岁,允炆五岁,允熥四岁,他们以稚嫩的姿态,展现出周全的礼仪,让人不由心生喜爱。
“祖母身体好些了吗?孙儿们来请安了!”
马皇后满面笑容,看着这几个孩子,尤其偏爱长孙朱雄英。
小小年纪,就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文武双全的才能,在书房里常常得到老师的称赞,兼具了朱标的文雅和朱元璋的勇略,人见人爱。
行完礼后,朱雄英还细心地扶起两个弟弟,充分展现了他的兄长风范,逗得马皇后笑得合不拢嘴。
“雄英,今天没去大本堂学习吗?”
朱雄英恭敬地回答说:“父王说,皇祖父让大家今天休息一天,用来调整。”
马皇后心里暗暗琢磨,这事恐怕和昨天排查天花有关,朱元璋想要保护孩子们不受惊吓。
“所以,你就带着弟弟们来看祖母了?”
雄英认真地回答:“是孙子想念祖母,也是吕娘娘吩咐的。”
吕氏?
马皇后心中一清二楚。
吕氏肯定是看出了雄英的孝心,就趁机让他带着弟弟们来,既满足了他的心愿,又在自己面前增加了印象分。
吕氏对太子妃之位的渴望,马皇后怎会不知?
自从常氏去世,东宫吕氏独揽大权,早就对那个高位虎视眈眈,只等机会成熟,就要让马皇后替她说情。
然而,马皇后至今却未表态,这让吕氏焦急万分,于是频繁带着朱允炆在宫里刷存在感。
马皇后作为一代贤后,深知后宫与前朝之间微妙的平衡,有些事情,不用说也都明白。
至于太子妃的位置,吕氏还需要耐心等待。
谈话间,朱元璋走进来,一见到孙子们,立刻眉开眼笑。
朱雄英领着弟弟们向祖父问好,朱元璋笑着询问学业,朱雄英对答如流,朱允炆也很机灵。
唯有朱允熥显得有些懵懂,天资略逊一筹,但他那份纯真的样子,也让人怜爱不已。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因此感到生气。
朱允熥和朱雄英,他们血脉相通的兄弟。
只要朱雄英作为太子的地位稳固,就算朱允熥的才能稍微差一点,未来的日子也能平平安安。
只是……世上的事情,哪能都如意呢?
朱允炆……
这三个字,沉甸甸地压在朱元璋的心上。
一想到吕氏,朱元璋的眼神就不由自主地落到朱允炆身上,多了一份仔细打量。
这一幕,让朱允炆心里翻涌,激动得难以掩饰!
在东宫那幽深的光影中,吕氏常常对朱允炆耳提面命:
要用尽全力讨朱元璋的欢心,要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让那位高高在上的爷爷对他另眼看待。
可惜的是,在朱元璋的眼里,总是只有朱雄英的影子,至于另外两个孙子,似乎没有在他心里掀起太大的波澜。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