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允炆的女频言情小说《热门小说退位让贤朱允熥朱允炆》,由网络作家“朱允熥”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接着,朱允熥又印了第二张,第三张……“皇爷爷,你看,有了这个宝贝,以后印刷书籍文字,就是这般容易!”这是最简单的油印机。在前世他读小学的时候,还曾亲眼看着老师,用这种简陋的机器,给学生印刷考试的试卷。后来才慢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打印机的普及而淘汰。因为这类油印机的工作原理与操作过程都太简单,机器也太简单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运作的。故而,朱允熥想到该要制作些什么东西的时候,很快就想起了这家伙。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吃了不少苦头,才制作完成。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委实太低了。在后世稀松平常,很容易造出来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制作都不容易。若非他是老朱的孙子,亲王之尊,要什么有什么,各色匠人尽皆随便号令,只要在一旁指挥,讲述该怎么做怎么做就...
《热门小说退位让贤朱允熥朱允炆》精彩片段
接着,朱允熥又印了第二张,第三张……
“皇爷爷,你看,有了这个宝贝,以后印刷书籍文字,就是这般容易!”
这是最简单的油印机。
在前世他读小学的时候,还曾亲眼看着老师,用这种简陋的机器,给学生印刷考试的试卷。
后来才慢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打印机的普及而淘汰。
因为这类油印机的工作原理与操作过程都太简单,机器也太简单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运作的。
故而,朱允熥想到该要制作些什么东西的时候,很快就想起了这家伙。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吃了不少苦头,才制作完成。
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委实太低了。
在后世稀松平常,很容易造出来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制作都不容易。
若非他是老朱的孙子,亲王之尊,要什么有什么,各色匠人尽皆随便号令,只要在一旁指挥,讲述该怎么做怎么做就行。
否则,单凭他一个人单打独斗,绝对不可能做出来。
“真有这般神奇吗?”
老朱一把抢过他手中的油墨辊滚筒,铺上白纸,先滚油墨,再压印纸,取出来一看,顿时仰天哈哈大笑。
“神物啊!神物!”
老朱手足舞蹈,喜不自禁。
如果说老朱当皇帝之后,还有什么人生理想,那大约就是两个。
一是让天下人人都能吃饱饭,不饿着。
毕竟,老朱是从小饿过来的,深知民间疾苦。
他勤政治国,所为的,几乎就是这一点了。
第二,便是天下人个个都能入学读书,人人皆可识字。
为此,老朱不顾朝堂上满朝文武大臣的集体反对,强行在全国立公学,推行义务教育。
没错!
这个时代的大明,有着全世界最早,也最完备的义务教育!
历史上第一次,老朱将国家公办学堂,开到了广大的乡村地区!
在洪武二年,大明还没有一统天下,战事还在各地继续的时候,老朱便迫不急待的铺开了公办学堂。
他要让天下人人识字。
他要让大明子民个个知礼守法。
朝堂上,没有一个大臣支持老朱的做法。
无论是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大臣,还是那些口口声声立志传播圣人道德文章的文人大儒,全部都反对老朱的这一政策。
对这个时代大明来说,将公办学堂普及到全国的乡村,多少有点不切实际。
可老朱就是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一意孤行,坚定不移的推行了。
历史上,这项政策,因为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在老朱死后,很快就被废除。
但至少现在,老朱还活着,全国性大规模的公办学堂还在继续办。
这是老朱的梦想。
一个帝王的梦想!
不过,老朱也很清楚其推广的难度。
也知道这项政策,大多流于表面,实际执行得并不好。
可没有办法。
光是给学生们发放书籍这一项,朝廷的财政就负担不起,老百姓也负担不起。
无他,书太贵了!
活字印刷虽然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实际使用中,大多仍以雕版印刷为主。
“去岁冬日,我有友人自北方寄信而至,言及长城边上,大雪茫茫,蔚为壮观。”
“两位皇孙虽自幼在南方长大,未曾去过北方,却也都见过雪景。”
“便以这长城之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看谁能写得更好吧。”
黄子澄说完,嘴角边掠过一抹笑意。
一般而言,命题作诗大多都是即景即情即事。
他怕朱允熥早做了准备,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出的题目,离此十万八千里。
如此一来,就算朱允熥有备而来,也完全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此前教导过朱允炆功课,刚才就写过咏雪的诗。
此时正好拿来用。
他出完题,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时会意过来。
当即故意做出沉思状。
朱允熥却是轻轻摇头,问道:“二哥莫非想好了?”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一柱香的时间吗?
怎么才刚刚开始,就在问了呢?
难道这小子,真有诗才不成?
若是让他抢在前面,那就不好了。
一念及此,朱允炆微微笑道:“却是有一两句,只恐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既然三弟相问,那二哥便献丑了。”
朝堂上顿时一阵阵窃窍私语。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千秋美谈。
想不到二皇孙竟也有如此本事。
才刚刚出题,这么快就想好了?
不过,也有人看了看黄子澄,立即就明白过来。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在朱标手下办事。
听闻素来与朱允炆的关系不错。
此时故意出此题,想来是之前朱允炆早就写过的。
由此看来,朱允熥多半要输!
此子狂勃,不知天高地厚,也该给他一个教训。
……
很快,太监拿来纸笔。
朱允炆当即挥毫写道:
长城雪后更巍峨,一片银装映日多。
古道蜿蜒铺白练,雄关静默裹银波。
寒风吹动旌旗猎,冷气袭来剑戟磨。
此景此情堪入画,千秋万代任人歌。
“好!”
“好诗!”
“二皇孙有才啊!”
朱允炆的诗写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赞赏声。
这首诗要说多好,倒也谈不上。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命题作诗,根本无瑕思虑,挥笔而就。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才华,当真值得称赞。
至于是不是事先早就写好,大家纵然心知肚明,也不会有人去揭穿的,都只当是临场发挥了。
太监将诗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极尽孝道,好儒学诗文,正是非常适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虽然只识过两年字,但他十分好学。
即使在战争中,也勤读不倦。
论真识学问,老朱当然不是只读两年书的半文盲。
单论文学造诣和修养,老朱看过的史书和诗词歌赋,可是要远远超过后世大学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脸色,露出几分笑意。
自古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很符合老朱对未来江山继承人的期许。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诗,今有二皇孙挥笔成文,当为千秋美谈啊!”
“二皇孙之才,当世同辈之人,无人能及,可笑还有人说他无才?”
“夏虫不可语冰,有些人见识浅薄,无礼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与二皇孙相比?”
……
一众文臣议论纷纷。
朱允炆,乃是吕氏之后。
吕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们自然乐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于武将勋贵,他们懂诗词歌赋吗?
文官们评价,他们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三皇孙,你还有何话可说?”
“三皇孙殿下,不知你的诗词可曾想好了?”
“三皇孙殿下,不会一柱香的时间过去,你还写不出来吧?”
众文官一个个询问,充满了戏谑之意。
黄子澄显然不会帮他。
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事先写好。
要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词,还要水平不能低于朱允炆的,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进士出身,作诗写词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来。
但易地而处,纵然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易写出来。
毕竟时间紧迫。
何况朱允熥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而已。
众人都在等着看他出丑。
朱允熥不慌不忙,朗声道:“诗词歌赋,终究只是小道。”
“昔李后主好诗词,笔下有千古名句,仍不免为亡国之君!”
“读书人最重要的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本事。”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有人反驳。
“刚才还大言不惭,自许能力才华远胜二皇孙,现在却巧言令色,不敢写诗了吗?”
“就是,休得托言多语,还是写一首诗词来证明吧。”
“虽然诗词是小道,无关治国,但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能力。三皇孙是因为才华远不及二皇孙,故而写不出来吗?”
……
众人纷纷出言。
话语也越说越过分,越说越难听。
若非顾及他的皇孙身份,恐怕这帮家伙,早就骂起来了。
朱元璋开口道:“熥儿,既然已经出题,你就该作题,若是写不出来,就乖乖承认自己不如炆儿。”
“皇爷爷有旨,孙儿自当遵从。”
朱允熥道:“诗词我早已在心中写好,可拿笔记录。”
他不打算自己亲自去写。
实在是因为一手毛笔字,写得委实有点烂。
今日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才华,便不能自爆弱点。
“遵命!”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备好笔墨。
众人都不再言语,皆一齐望了过来。
但眸中的神光,便已说明了一切。
都在等着朱允熥出糗呢。
朱允熥开口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句一出,众人顿时皆觉眼前一亮。
这起句倒也算不错了。
此子狂妄,却也有一些才华。
只是不知道接下又如何?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朝堂越发安静,唯有呼吸声起伏可闻。
朱允熥继续念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好!”
蓝玉击掌大赞。
他曾多次出征北漠,见过北国风光。
此时朱允熥的几句诗一写出来,顿觉与自己昔日所见所闻,一般无二。
更重要是用词朴实雄迈,有吞天下山河之气势。
蓝玉虽是一个大老粗,不懂诗词,却只觉得写得好。
一言喊出,却见朝堂上所有人都望了过来,才惊觉自己失态,连忙闭口不语。
文官们也是一个个都不言不语,面色变得极为复杂。
朱允熥高声诵念。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上方,老朱的双眸内,骤然射出两道精芒。
好气魄啊!
想不倒他竟然有如此气魄,以前倒是一直忽视了。
朱允熥微微一笑,吐出最后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朱允熥当即让人备马车,出了吴王府,直奔开国公府而去。
到了府门前,便见旁边围聚着许多人,皆是粗衣麻布的装扮,应该只是寻常百姓。
久居深宅大院,难得出门一趟,朱允熥也想体验一下大明的市井文化,便吩咐下人,将马车停下来,他下了马车,向着那群人那里走去。
“你们都听说了吗?”
一群当中,一个粗壮汉子正说得眉飞色舞。
“前几日,西市街头,来了一名疯疯癫癫的僧人。”
“身披袈裟,健步如飞。”
“他一边走,一边还唱着歌,唱的是:吴王立,天下兴,乾坤从此定;八百年太平!”
“大家都只当他是一个疯和尚,也没有人去细究。”
粗壮汉子压低了音量,装腔作势,神神秘秘地道:
“不料,那人出了仪凤门,到了长江边上,竟一路踏江而行,消失在水波天际!”
他猛地一拍大腿,提高了声音。
“原来那疯和尚,竟然是仙佛临凡!”
这番讲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看来此人应该是一个讲故事吹牛逼的高手。
人群中,有人质疑道:“世上哪有什么神仙佛祖?就算有,肉眼凡胎的人也看不到,只能看到庙里的泥菩萨。还踏江而行呢,我却是半点都不信。”
“嘿嘿嘿!”粗壮汉子笑道:“当时在场可是有多人亲眼所见,要不然,消息也不会传出来。”
“你信不信,那就随你了!”
“我信,我信!”人群中有人接言:“世上当然有神仙了。此事我也有所耳闻,却不知那神僧口中唱的那首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粗壮汉子嘘了一声,众人便围得更紧了,一个个皆竖起了耳朵。
粗壮汉子压低声音道:“我隔壁邻居是一个秀才,学问可大着呢。”
“听他说,此事关乎朝廷大政,我可以说给你们听,但你们可别到处乱传,弄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
他说着,做了一个割脖子的手势。
众人皆连连点头,却也都越发好奇起来,没有一个人离开。
自古至今,市井百姓对什么宫廷秘闻,皇家轶事,兴趣都是非常浓厚的。
有机会听到,就绝不愿意错过。
至于说什么杀头之类的,他都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说了,那谁还会真的往心里去呢。
朱允熥虽然站在人群后面,却也听得清楚。
粗壮汉子四周望了望,见人围得多很多,胆气也更壮了。
毕竟,在众人面前说一件大家都不知道的秘闻,可是能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他的声音,又不自觉的大了三分,说道:“这首歌,与咱们大明的未来的皇帝有关。”
此言一出,围听百姓的呼吸声都骤然变得粗重起来。
谁还不想听一听未来皇帝的秘密呢?
越是底层百姓,对这种事的好奇心便越大。
“快说,快说!”有人已按捺不住地催促道。
“前些日子,太子薨,咱们陛下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好不悲伤难过。
”
“那日在朝堂上出手打了舅姥爷,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救他。”
“可舅姥爷心中却未必会体验我。”
“今儿要是真打了你,我心里也不忍,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我亲舅舅啊。”
“这世上哪有外甥打舅舅的道理呢?”
“可我若是不打你,皇爷爷便会以为,是我鼓动勋贵子弟和军中将领出来站队,威胁朝廷。”
“那我可就是死路一条了!”
“储君之位,无论如何也不会给我。”
常升忙道:“不会啊,你公开争储君之位,陛下不也没有惩罚你吗?”
朱允熥摇头道:“那不一样。”
“我向皇爷爷讨要,给与不给,都在皇爷爷一念之间。”
“皇爷爷想给,那便给;不想给,那就不给。”
“结果如何,最终都是他老人家乾纲独断。”
“可你们站出来,为我摇旗呐喊,性质就大不相同了。”
“大明江山,到底是你们做主,还是皇爷爷做主?”
“是由你们决定拥护谁为储君,还是由皇爷爷决定立谁为储君呢?”
常升想了想,觉得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
但一转念,又不解道:“可此事是咱们做的,跟你没关系啊。”
“更何况,咱们其实也没有要威胁陛下的意思,也万万不敢啊!”
“怎么和我没关系呢?”朱允熥道:“不是我做的,那就是我不能驾驭你们,将你们约束好。”
“比如你直呼二哥的姓名,不尊献王殿下。在皇爷爷的眼中,要么是我不尊敬兄长。”
“要么,就是我管不了你,管不了勋贵子弟和军中将领。”
“皇爷爷就不可能将大明江山托付于我。”
常升恍然大悟,跳了起来道:“有道理!”
“咱大明江山的继承者,必须有足够的威望,一言既出,千军万马,无不听从。”
“你的威望确实不足。”
他拍了拍脑袋,道:“你是想借给舅舅打板子的名义,树立起自己在勋贵子弟和军队将领中的威望吗?”
“好主意!”常升翘起大姆指,道:“陛下若是看到咱们勋贵子弟和军中武将,都对你心服口服,唯命是从,必定会认为你才是最适合继承大明江山的人。”
“那就拿我来开刀吧!”
常升撩起衣服,直接趴在地上。
“打吧,舅舅屁股上肉厚,还挨得住!”
朱允熥一怔,连忙走过去问道:“舅舅,你真没事吧。”
常升一脸无畏:“没事,男子汉大丈夫,区区一顿板子,算得了什么。”
“你尽管令人打,我保证不哼一声。”
“只要能提高你的威望,帮助你夺得储君之位,舅舅吃点苦,受点罪,又有何妨?”
朱允熥露出感动无比的模样,道:“舅舅对我真好。”
“不过,今日你可不仅要挨板子,还得受训斥,以后还必须按我今日说的办。”
“那是自然。”常升道:“我今天挨打,就是为了让那群勋贵子弟和军中将领,日后都对你言听令从。你再吩咐几件事,我带头做遵从。
可一时间,竟怎么也想不出好办法。
一直到外面隐约传来公鸡打鸣的声音,他才昏昏睡去。
……
……
……
第二日,朱允熥悠悠醒来,伸了伸懒腰,揉了揉眼睛,蓦然发现有点不对。
屋子里光线是不是也太亮了一些?
这是什么时辰了?
他心中一惊,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爬了起来,拉开房门,往天上一望,日头已过头顶。
这是下午了?
老朱还等着他入宫读书呢!
才第二天就睡懒觉不去上课……
在这个礼法森严的时代,后果恐怕会有点严重!
就在这时,宫女玲儿走了过来。
“殿下,您睡醒了!”
她盈盈施礼,巧笑嫣然。
“婢女这便来服侍您穿衣洗涮!”
朱允熥却是脸色一沉,道:“为何不唤醒本王?需知本王今日还得进宫陪皇爷爷一起读书,听大儒讲课。”
他还只有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意很大。
一旦进入沉睡状态,轻易便难以醒来。
前世有闹钟可以唤醒。
在这个世界,自然只能依赖下人宫女。
这并不是他有多么娇生惯养。
便是寻常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在他这般年龄,早上起床也大多依赖父母来唤醒。
可他万万也没想到,堂堂亲王,侍候的宫女太监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叫他起床。
让他一直睡到午后,错过了进宫读书的时间。
“殿下恕罪,殿下睡得正香,奴婢可不敢扰了殿下的美梦。”
玲儿嘴上说着“怒罪”,脸上的神情却不见半分做错事的样子,反而掠过一抹得意的笑容,转瞬即逝。
“奴婢来此之前,吕妃娘娘早有交待,说殿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吃好睡好,这才是头等大事!”
“至于进宫读书,早一日晚一日又有什么关系呢?”
“奴婢刚才已经遣人去宫中告假,说殿下睡过头了,今日便不去了!”
朱允熥冷笑道:“好啊,你还真会替本王当家啊!”
玲儿笑道:“殿下言重了,这些都是奴婢的份内之事。”
“奴婢奉了吕妃娘娘的命令,来侍候殿下,自当尽心竭力。”
说话间,却见赵瑞慌里慌张的从外面跑了进来。
见到朱允熥,连忙跪下去。
“殿下,昨晚奴婢出府去安置家人,将妹妹和弟弟接入府中,一直到天亮时分,才安排妥当。”
“昨日里又挨了打,屁股疼得厉害,勉强趴着歇了一会儿,谁知竟误了时辰。”
“方才听说殿下今儿睡过头了,误了进宫读书的大事。”
“这群侍候您的奴婢们,竟然没有及时唤醒您,这都是奴婢失职,还请殿下责罚。”
他磕头如捣蒜。
朱允熥知他说的都是实情,道:“这不关你的事!”
转而望向玲儿,道:“你该不会以为,自己是吕妃娘娘派来的人,本王就不敢动你吧?”
此言一出,玲儿的脸色顿时微微一变。
其实,朱允熥原本想着,处理玲儿不用急于一时。
毕竟她是吕妃安排的人,在这个讲究孝顺的时代,长辈身边的猫儿狗儿,都要恭恭敬敬的对待,这才是孝。
谁知道吴王殿下拿来玩的东西,竟然真的有大用啊!
这能怪他吗?
吕氏却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若非还要他来继续监视吴王,只怕这条命,就当场彻底交待了。
此际听到朱允熥要重赏自己,他哪里敢接受!
消息再传到吕氏耳中,那他还能活命吗?
“你是本王府中的人。”
朱允熥将茶杯放下,轻声说道:“只要你不首鼠两端,胳膊肘往外拐,那么,除了本王,便没有人能打你的板子!”
“至于你的家人,本王也可以将他们接到王府,以后替王府办差,那便谁也动不了。”
“若你还是执迷不悟,宁死也要替别人卖命。”
“本王哪天心情不好,随便寻一个理由,将你活活打死,绝对没有一个人来为你喊冤。”
“何去何从,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他的话音方落,赵瑞便重重磕头,大声哭泣道:“殿下,奴婢愿誓死追随殿下,从此不敢再有二心。”
“否则,便教天诛之,地灭之,教我全家都不得好死!”
朱允熥的嘴角边,不由得浮起一抹笑意。
“这么快就决定了,不好好考虑一下吗?”
“殿下,奴婢考虑得很清楚了。”赵瑞道:“其实从派到殿下身边第一天,奴婢便明白,日后奴婢的身家性命,都系于吴王殿下一身。”
“就算是帮着吕妃娘娘,搬倒了吴王殿下。”
“可奴婢始终是吴王殿下身边的人,吴王殿下被治罪,奴婢也会被跟着治罪。”
“吕妃娘娘绝不会承认奴婢是她派过来的“奸细”,更不可能施手相救。”
“害了殿下,其实也就是害了奴婢自己。”
“这个道理,奴婢心里明白得很。”
“可吕妃娘娘的命令,奴婢也不敢不从啊!”
“若吴王殿下不弃,愿意收留奴婢,庇佑奴婢的家人,奴婢愿以死相报!”
朱允熥轻轻点头。
这个太监赵瑞,倒真是一个聪明人,对于这些,心里竟跟明镜儿似的。
不错!
朱允熥对赵瑞越发欣赏起来。
“只要你忠心侍主,本王自是不会亏待你。”
“你今天晚上就出去,连夜将你的家人接入府中来吧。”
连夜接人一是趁吕氏不备,二来也可以看出赵瑞是不是真心投效。
“谢殿下,奴婢这就去办。”
赵瑞喜不自禁,连连再磕头,强忍着屁股上的痛意,一拐一拐地走了出去。
就在这时。
外面又有人来报。
“启奏殿下,燕王求见!”
朱棣来找我了?
朱允熥心中一动,连忙道:“快请!”
随即自己也起身,前去迎接。
朱棣毕竟是他的叔叔,在这个讲究礼法的时代,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至少面子功夫要做足。
“侄儿拜见四叔!”
一见到朱棣,朱允熥便十分热情的行礼。
朱棣挽着他的手,道:“熥儿何须这般客气。”
“你封了吴王,我本该早些来道贺,耐何这几日,有些俗务缠身,一直拖到今日,才得了空闲。
”
方孝孺道:“此子行事孟浪,大逆不道,心思却极为聪敏,颇有才学,要不然,也写不出那等诗词文章。”
“不过,一个人若是心术不正,德行不修,就算再有才学,又有何用?反而为祸更大!”
“献王殿下,您与他虽有兄弟之情,但皇家无私,天下为公,殿下对他可不能念半分私情。”
“他公然站出来,与殿下争夺储君之位,殿下便不该再视他兄弟,而该视其为仇寇。”
“他今日在陛下面前,举荐我做殿下的老师,亦不过是惺惺作态而已。”
“我心坦荡,绝不会因为他的举荐而因私废公,殿下也万不可对他存半分仁义之心。”
朱允炆站了起来,深深一拜,道:“先生教诲得极是。”
“我心里亦是有数的。”
“自那日他在大殿上请求立自己为储君,我与他的兄弟情谊,便已彻底断绝。”
“只是皇爷爷不愿看到我们兄弟反目成仇,我身为长子,还要做出温良谦恭的样子,好让皇爷爷开心。”
“这才与他虚与委蛇。”
方孝孺轻轻点头,赞道:“献王殿下年纪轻轻,便有这般心性,却是有天子风范!”
“大明江山,就该由献王殿下来继承。”
他话锋一转,道:“陛下诸皇子年岁已长,不少人又长年在外掌兵,如秦王,晋王、燕王等,皆不是易与之辈。”
“其他的皇子,对大位也未必完全没有想法。”
“储君之位一日不定,众皇子便都会有觑觎之心。”
“再加上殿下和吴王,众多皇子皇孙争锋,必然导致朝纲不稳。”
“依我之见,陛下不会让储君之位久悬不决。”
“快则一两个月,慢则三五个月,储君之位,就会确定。”
“而现在,则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方孝孺分析道:“陛下让蒋瓛去试探吴王,便是对他还不信任。”
“我等正好可以在这上面大作文章。”
朱允炆坐着的身体稍稍前倾,语气急促地问道:“该如何行事?”
“明暗两条线!”
方孝孺道:“明面上,咱们可以令人大造声势,鼓吹吴王殿下乃真龙转世,合该继承大位。”
“他吴王不是当着朝堂众官员的面,公然索要大明江山吗?”
“咱们跟着起哄,他也不能拒绝吧?”
“声势造得越大越好。”
“如此一来,不止是咱们,就连秦王,晋王,燕王等诸位皇子,也会将矛头一齐对准他。”
“他将成为众矢之的。”
方孝孺冷冷笑着:“暗地里,咱们可以悄悄搜集吴王违法犯罪,乃至其勾结凉国公、开国公等武将,意图谋反的证据。”
“只要咱们有心,一定能找出蛛丝马迹。”
“就算是真没有,咱们也可以造出来。”
“再将证据暗中呈送到陛下案前。”
“如此一明一暗,大事可定!”
黄子澄拍掌,赞道:“索闻方先生大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有此一明一暗,两头行事,何愁大事不成?”
陛下要杀要剐,要罚没为奴,悉听尊便。但绝不能辱我方家名声,断我方家气节,令我方家屈服!”
服!
你方家的人,摊上你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只顾自己的名声气节,全然不顾家人的处境。
对此,朱允熥深表鄙夷。
朱允炆的目光内,却是流露赞许之色。
当即向老朱道:“皇爷爷,方先生虽顶撞您,气节却可赞,孙儿想为他求情,求皇爷爷放他一马。”
你们两个还真是臭味相投,一见如故啊!
那我当然要好好成全你们。
朱允熥当即附和道:“皇爷爷,我觉得二哥说的有道理。”
“既然方先生不愿做我的老师,却愿意教导二哥,那不如就让他做二哥的老师吧。”
朱允炆脸上掠过一抹异色。
很是奇怪,为何朱允熥会帮自己说话,甚至主动要方孝孺当自己的老师。
他虽然心中有这样的想法,却没敢说出口来。
在朱允炆看来,方孝孺这种大儒,能给自己当老师,对自己肯定有极大的帮助。
这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朱元璋怒气未消,道:“那你怎么办,你将人给了你二哥,谁来教导你呢?”
为了给朱允熥找一个合适的老师,老朱可是操碎了心。
朝堂上那群文官,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愿意给朱允熥当老师。
没办法。
老朱才重新召回了原本被他赶走的方孝孺。
以为他是布衣之身,让他给皇孙当老师,算一步登天,无上荣宠。
没想到,竟然还被对方拒绝。
老朱自然很气。
朱允熥心想,没有人给我当老师才好呢。
但他知道,老朱绝不会同意,一定还会给他找老师。
于是便道:“若是皇爷爷信得过我,孙儿的老师,不如就让孙儿自己去找吧。”
“你自己找?”老朱有些诧异的望向他。
“是啊,皇爷爷,孙儿自己求来的师父,才会是最适合的人选。”朱允熥道:“至于这位方先生,就请皇爷爷恩准,让他教导二哥吧。”
老朱转而望向跪在地上的方孝孺,骂道:“听见没有?你瞧不起人家,不愿当他的老师。人家却不记仇,还为你求情呢。”
方孝孺默然不语。
“让你当献王的老师,你可愿意?”老朱到底看在两位孙子的面子上,难得的退了一步。
“多谢陛下圣恩,草民不胜惶恐。必竭尽毕生所能,教导献王。”方孝孺喜不自禁。
朱允炆也是欣喜万分,当即拜道:“学生允炆,拜见先生!”
朱允熥拍手道:“恭喜二哥,恭喜方先生。今日你们有缘,结师生之谊,他日在史书记载上,必定是一桩美谈,哈哈哈哈!”
他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从皇宫出来,朱允炆将方孝孺请进献王府,心中仍一阵阵狂喜。
虽然早已有了黄子澄这个老师,他也十分满意,但他又怎么会嫌弃自己再多一个老师呢。
在这个时代,师生关系可是非同小可。
以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能拜他为师,那些读书人就更加会支持自己了。
这才笑道:“若本王说,是因为本王在后世生活过,然后抬胎重生,故而知道你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知晓你的能力,你相信?”
杨士奇笑道:“吴王殿下真会开玩笑!”
朱允熥哈哈大笑,道:“你看,我说了你也不信。那你就知当我做梦的时候,有仙人托梦,因此知道你名字的吧。”
“杨某是读书人,子不语怪力乱神!”
杨士奇道:“却是草民孟浪了,殿下既不愿说,草民就不该追问。”
朱允熥笑容收敛,正色道:“若本王当真有能力知道未来的一些大事,又待如何?”
杨士奇朝皇宫方向拱手作揖,道:“当今陛下,非是信奉飘渺虚无仙神之人,更不似秦皇汉武那般求神炼丹,以乞长生不老。”
“草民听闻,曾有名气很大的相士给陛下算命,陛下问自己寿命几何?”
“相士故弄玄虚,说陛下只能比他多活一天。”
“他原以为自己这样说,陛下必定不敢杀他。”
“却不料,陛下当即便下令将此人处死。”
朱允熥微微点头,此事他也听说过。
老朱的性格,还真是与众不同。
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态度。
毕竟,相信了好像也没啥坏处。
而不相信就要承担一丢丢的“风险”。
何况,对方还是名气很大的相士!
许多人都说他相得很准。
杨士奇接着道:“若殿下真跑去和陛下说,自己知道未来的事情,那依着陛下的性子,殿下若是说错了,倒也罢了,陛下无非斥责几句,怪殿下不该弄神信鬼,行虚妄邪异之事。”
“若殿下侥幸说中了,那恐怕陛下就要好好审问殿下一番,让殿下老实交待,究竟做了哪些忤逆之事!”
“其中的厉害关系,以殿下的聪慧,自无须草民再多言。”
朱允熥愣了愣,不由得露出苦笑。
刚才这些话,看似漫不经心。
实际上,他可不是随意乱说。
朱允熥认真考虑过,若到万不得已,无法阻止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便干脆向老朱自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再通过预言一些事情来验证真假。
让老朱相信他!
现在看来,这招根本行不通。
他对大明洪武年间的发生的事情,有哪些人物,都仅仅知道一个大略,缺少具体的细节。
实际上能预言的人和事都很少。
而预言大事和人物,恐怕不信邪的老朱,只会认为这是他与别人勾结,暗中行事,人为制造真相,妖言欺君……
没错!
以老朱天不怕地不怕,不信神不信鬼的性子,肯定会这么认为。
那他就是弄巧成拙,反而落个不讨好了。
杨士奇是何等聪明,立即便从他的话里面,捕捉到了试探的意味。
不过,杨士奇应该是认为,他想装神弄鬼去骗老朱,才几句话点破劝谏。
让他不要那般行事。
此子确实有才!
一点就透,几句简单的分析,鞭辟入里。
尤其是杨士奇从未与朱元璋接触过,仅通过文字资料和传闻,便对老朱的性格特征,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他只想阻止朱允熥行事,却全然没有去注意观察老朱的脸色。
朱允熥正色道:“二哥何出此言!”
“皇爷爷的丰功伟绩,可不是我吹出来的,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报刊宣传也不过是秉笔直书,令天下人皆知,让皇爷爷永远被天下人记住,难道这也有什么错吗?”
“二哥,难道你不希望天下人永远都记得皇爷爷,不希望皇爷爷千秋万载的名声永垂不朽吗?”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注意观察。
便发现素来老谋深算,将自己心内想法藏得很深的老朱,此刻脸上已有掩饰不住的笑意和喜色。
朱允炆忙道:“皇爷爷,孙儿绝没有这个想法,只是……”
“行了,咱都知道,不必再多言!”朱元璋一挥手,笑道:“既然熥儿想自己办点事,咱又岂能阻拦?”
“办报刊的事,咱准了!”
他摸了摸胡须,笑容满脸,虽然情绪不激动,但心中的喜意,却比之前刚看到油印机,验证它的功能,还要高上几分。
又接着郑重其事的交待道:“熥儿,你须要记得,在报刊上记载咱的事迹,只许秉笔直书,不许肆意奉承,夸大其辞,明白吗?”
朱允熥闻言,心中长长吁了口气。
果然。
千秋万代的名声,才是老朱心中最在意的事情。
也对。
哪个帝王会不在意这种事呢?
恐怕越是明君,越是勤政的君王,便越在意。
要不然,辛辛苦苦图啥?
真要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性子,恐怕行事风格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孙儿明白,孙儿一定如实记载,让皇爷爷的丰功伟绩人人皆知,个个争相传诵,绝不会有半点虚假之言!”
“好!”
朱元璋爽朗大笑。
没有再继续多说,而是提起了另一件事。
“今日召你们两人进宫,听大儒讲书,咱还特意给你请了一位老师。”
朱允熥闻言一怔。
听说那群文官都骂自己无人孙之礼,无孝顺之心,大逆不道,个个不愿当自己的老师。
原以为可以因此而落一个清净。
没想到,老朱还是不死心,到底要给自己安排一个老师。
他知道这终究是逃不过的事情,身为皇孙,必然要接受皇家教育。
更别说,他还想争储君之位。
只是不知道这个老师会是谁?
心念闪转之际,便见小太监领着一名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那男子并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袭青衫布衣。
他走路的步伐极为沉稳,给人十分规规矩矩的感觉。
进来之后,便跪下拜道:“草民方孝孺参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必多礼!起来吧!”老朱转而对朱允熥道:“他就是咱给你找来的老师。”
“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文章也写得好,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名望极高。”
“当年,他的老师宋濂,正是你父亲的老师。”
“如今,他又成了你的老师,这可是一桩美谈。”
“熥儿,还不快快来行拜师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