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女频言情 > 造化弄人全文免费

造化弄人全文免费

朱成 著

女频言情连载

经过朱成的启迪,加上这段时间内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可不觉得那些人是什么好东西。投资本身就是那些士族门阀赚钱的事情。现在倒好。竟然为激励投资,还由朝廷进行拨款,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让朱元璋不可理解。“嘿。”朱成失笑,随后摇了摇头,看向朱元璋的眼神中浮现出一丝丝无奈。“你这人啊,还是什么都不懂,有时间多和老徐聊聊,他比你聪明的多。”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瞥了一眼徐达。徐达冷汗直冒。心中腹诽。——这特么朱成,一次不行,竟然捧杀他两次。他连忙赔笑的拉开话题。“康王殿下,你既然在汉中实行如此政令,想必有自己的想法,不知到底有何用意,说来给我们听听。”“其实很简单,你们思考清楚整件事的底层逻辑。”朱成叹了口气。果然。这些理念对于这几个老头而...

主角:朱成朱元璋   更新:2024-11-22 16:1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成朱元璋的女频言情小说《造化弄人全文免费》,由网络作家“朱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经过朱成的启迪,加上这段时间内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可不觉得那些人是什么好东西。投资本身就是那些士族门阀赚钱的事情。现在倒好。竟然为激励投资,还由朝廷进行拨款,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让朱元璋不可理解。“嘿。”朱成失笑,随后摇了摇头,看向朱元璋的眼神中浮现出一丝丝无奈。“你这人啊,还是什么都不懂,有时间多和老徐聊聊,他比你聪明的多。”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瞥了一眼徐达。徐达冷汗直冒。心中腹诽。——这特么朱成,一次不行,竟然捧杀他两次。他连忙赔笑的拉开话题。“康王殿下,你既然在汉中实行如此政令,想必有自己的想法,不知到底有何用意,说来给我们听听。”“其实很简单,你们思考清楚整件事的底层逻辑。”朱成叹了口气。果然。这些理念对于这几个老头而...

《造化弄人全文免费》精彩片段


经过朱成的启迪,加上这段时间内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可不觉得那些人是什么好东西。

投资本身就是那些士族门阀赚钱的事情。

现在倒好。

竟然为激励投资,还由朝廷进行拨款,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让朱元璋不可理解。

“嘿。”

朱成失笑,随后摇了摇头,看向朱元璋的眼神中浮现出一丝丝无奈。

“你这人啊,还是什么都不懂,有时间多和老徐聊聊,他比你聪明的多。”

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瞥了一眼徐达。

徐达冷汗直冒。

心中腹诽。

——这特么朱成,一次不行,竟然捧杀他两次。

他连忙赔笑的拉开话题。

“康王殿下,你既然在汉中实行如此政令,想必有自己的想法,不知到底有何用意,说来给我们听听。”

“其实很简单,你们思考清楚整件事的底层逻辑。”

朱成叹了口气。

果然。

这些理念对于这几个老头而言太过先进了一些,他们难以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豪绅投资,谁收益最大?”

朱成问道。

“穷人,还是国祚?”

朱元璋皱眉回答道。

他当然知道,穷人通过投资,得到创业的机会,而交易变得更加活跃,大明国祚也会受到影响。

“不,是朝廷。”

朱成斩钉截铁的说道。

“朝廷!?”

朱元璋三人惊呼出声,没想到竟然是如此答案,在他们看来,朝廷多少有些大冤种的感觉。

——给乡绅富户投资补贴,还能是受益最大的一方?

开什么玩笑。

“你们需要知道,富户乡绅投资的钱,都花在哪里了。”

朱成咧嘴一笑。

“花在哪?”

朱元璋三人对视一眼。

创业的成本,无非是物料还有店铺,大头应该还是在店铺上。

地利位置优越的店铺,价格可并不低。

“在整个汉中,几条最繁华街道店铺,全部都在康王府手中,所有人在这几条街道开设店铺,都需要缴纳一笔租金,而这租金的收益……”

“……自然全部属于朝廷。”

朱成是番地的主人,那他自然也是朝廷。

没毛病。

“你们想,我给乡绅富户进行投资补贴,投资补贴兜兜转转,不还是回到我的手中,按照比例,只有一少部分补贴物料。”

朱成抬起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根手指在眼前轻轻搓捻。

“补贴的两成,我能收回八成;剩下来自富户乡绅的钱,有多少成为朝廷收益?”

“你觉得,补贴两成,朝廷真的亏么?”

“原来如此!”

朱元璋恍然大悟。

没想到啊,朝廷在投资中,扮演的并非是合作者的身份,而是凌驾于穷人和乡绅、高高在上的最终收益方,只要产生一笔投资。

那么无论投资的结果如何,朝廷一定能赚到一笔钱。

对乡绅富户进行补贴。

无非是加快他们投资的速度,从而让朝廷赚的更多,就像喂马儿额外的胡萝卜,并非亏损行为,而是一个令马儿跑更快的正向激励。

“而且说到底,一个投资的亏损与否,最终不还是朝廷说的算,一旦乡绅富户进入投资的领域,什么时候‘杀’他们,就是一纸政令的事。”

朱成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你是说……通过政令来影响市场?”

朱元璋想到方法。

大明也有各种各样的商贸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于已经将钱财聚敛在手中的乡绅富户,基本上无法造成影响,毕竟钱都已经被他们落袋为安。

想要让他们掏大量钱。

那只能血腥的抄家。

可是现在不同……

乡绅富户将钱大量投入在贸易中,这时候来一条政令,足以让任何乡绅富户掉一层皮。

而且只要找到合理理由。

明明是朝廷故意针对某些乡绅富户,他们最终可能还毫无察觉。

想要通过某条政令来影响商户的交易,简直不要太轻松,一条看似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政令,对于某一行业,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康王殿下真乃神人。”

朱元璋抚掌大叹。

他的疑惑已经全部解开,所谓的投资,对于朝廷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朱元璋心知肚明。

“看起来,这是一场误会。”

朱元璋彻底放开心结,之前对朱成的不满也是完全的消散殆尽,反而因为得到那心念念的拉动国运的三驾马车之一,让老朱颇为欣喜。

“我等将张员外错当成为害乡里的恶霸,所以才在人民街处想要打抱不平,现在事情已经弄清楚,还请康王殿下放我们出去吧。”

“是呀,放我们出去吧。”

蓝玉和徐达也是在边上说道。

“这恐怕不行。”

谁知,朱成却是微微摇了摇头,并没有因为老朱三人的解释,而准备释放三人。

“为何?”

“我等并无恶意,康王殿下也是心中清楚啊,为何不能放我三人出去?”

朱元璋大为不解。

“因为三位违反我汉中府暂行法令,在特殊期间,任何非汉中府的人引起骚乱,无论原因,都需要收押监牢至少3日,没有任何释放的可能。”

朱成解释道。

“流民浪潮爆发,虽然他们现在都在汉中府外,可终究还是会进入汉中府内,我怕这些流民惹事,所以才制定下这条法令,以约束众人。”

“就算没有犯罪,甚至被波及,只要引起骚乱,就必须收押监狱?”

朱元璋瞪大眼睛。

如此处理,多少有些不分青红皂白了。

“对。”

朱成并没有否认,反而大大方方的承认。

“病入膏肓,需下猛药;乱世用重典,想要在流民潮到来后稳定汉中府的安定,只有用严苛的法令加以约束,如果谁不满意,大可以离开汉中府,去其余的州府谋求生路。”

“嗯……”

朱元璋听到朱成所言,缓缓地点了点头,这两句话还真是说道老朱心坎里。

老朱虽然热爱子民,但也并非圣母。

相反。

这位洪武帝杀伐果断。

对大局的判断异常精准。

在如此特殊的时刻,能保全生命,就已经是流民们的唯一追求了。

别说严苛的法令,就算徭役,只要供给粮食和水,无数流民也心甘如怡。

而且朱成也说了。

不喜欢汉中府的临时法令,完全可以离开,谁也不会阻拦。

愿意待就待,不愿意待可以随时离开,看看那个州府能像汉中一样妥善对待灾民就完事了。


苏玉虽然仅从流民中挑选出2000名身体不错的人,组建流民队。

但是这些流民的‘工作热情’。

可谓是非常的高。

兵丁都得两、三个时辰换一班,但这些流民,只要不身体虚脱。

那就干到死!!

开玩笑。

成为流民队的一员,最起码也能得到稳定的吃食,不用在粥棚处排队。

每一顿饭,多一个馒头。

而且还有板房住。

对于流离失所,前一天还在忍饥挨饿的难民而言,如此待遇,绝对可以豁出命去。

——自己偷懒一点。

万一让老爷看不顺眼,被别的难民抢走流民队的位置。

那可就糟糕啦!

汉中府派出去维持秩序的人,竟然在流民队加入之后,莫名其妙的卷了起来。

就连兵丁们,也不由得拿出十二分干劲,换班时间平均晚了半个时辰。

生怕被流民比下去。

万一表现不如流民,被流民抢走铁饭碗可怎么办。

比起这些在粥棚前排队等救灾粮的流民们。

兵丁可觉得自己幸福太多。

“康王殿下不去休息么?还有王妃?”

朱元璋问道。

“在等等,如果没有问题,我就要去休息了,我也不会天天都在这里,亲自盯着这些流民。”

朱成打了个哈欠,稍显疲惫的说道。

“对了,康王殿下,为何你把板房建造的离粥棚那么远?”

朱元璋想起一个问题。

粥棚和板房区,离的未免有些太远,就像是故意不让领救济粮的人住板房一样。

“只有为汉中府效力的人,才有资格居住在房间里。”

朱成淡淡的说道。

从一开始,朱成就不打算让所有流民都住在板房区。

那会导致根本无法管理。

板房区的容量。

最多也就是5万人,朱成通过管理少部分人,间接管理所有流民。

——这就是他对抗流民浪潮的思路。

5万人少么?

不多。

毕竟其中还有4万人在炼钢厂,实际上朱成想要组建的流民队。

只有一万人。

没有经验的一万人,去管理可能到达四十万人的数量,其实也并不算人手充裕。

现阶段。

2000名流民队就已经不算少。

“让流民队集合,我有些话要说。”

朱成开口说道。

随着朱成命令下达,流民队的人们虽然站的七扭八歪,正确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朱成面前集合。

“诸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汉中府的主人——大明康王,大家或许都听说过我。”

“大家很特殊,有荣幸成为一名特殊的流民,为汉中府效力。”

“无论如何,只要汉中府还在,就有你们一口饭吃,也有住的地方。”

“所以我希望你们,竭尽全力,为汉中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朱成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却清晰的响在所有流民的耳中。

流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朱成哪怕一个字。

当听到朱成许诺给他们食物后。

这些流民们疯狂了!

食物。

意味着生存,只需要为汉中府效力,就能够在这场百年难得一遇的旱灾中生存下!

多么划算的交易。

“我需要你们维持流民的秩序。”

“有几点要求,你们听一下。”

“粥棚方圆三公里,不允许随地大小便,所有人不允许私藏食物。”

“如果有人不幸死亡,必须第一时间焚烧处理,绝对不可丢入到水源中。”

“三公里之外的粪便排泄物,需要你们清理干净,就地用土掩埋,当然,你们可以直接说给其余流民,让他们在排泄的时候挖一个坑。”

“还有,如果有人身体不适,咳嗽、发热或者突然虚弱,必须立刻报告给兵丁。”

“明白了吗?”

朱成说道。

“明白明白,保证完成康王殿下的指示。”

“我们都听明白了。”

“殿下您放心。”

“……”

流民队成员们乱七八糟的答应着,他们将朱成的命令刻在脑海中。

绝不可能忘记!

“那就先这样吧,你们好好表现,等到时机何时,就正式在汉中府生活吧,衙役的差事你们应该都能干,或者加入军队。”

朱成适时的画饼道。

“多谢康王殿下!!”

这些流民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脸都胀红起来,发誓许愿的对朱成保证。

流民们能不兴奋么。

如果朱成兑现他的许诺,对于这些流民而言,这场罕见的天灾,反而会让他们因获得福!

就这样。

汉中府承受住第一波流民浪潮的冲击,将所有流民全部阻挡住。

周围的州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更别提应天府了。

……

当得到这一消息后。

朝野震惊。

“什么,怎么可能,汉中府竟然将所有流民全部抵挡住,那可是足足十多万流民!!”

“汉中府的粮食吃得消吗?”

“听说康王殿下还给汝宁府和怀庆府不少粮食,似乎很富裕啊。”

“毕竟康王早有准备。”

“如果后续的流民潮,汉中能够再抵御住,那么这大旱,似乎对咱大明也没什么影响,无非是三晋之地的粮税少了许多。”

“……”

朱元璋不在,朱棣和朱棡负责继续运转朝会,文武百官毕不太惧怕这两位皇子,在朝会时也就多了很多窃窃私语。

更准确来说,那都不是窃窃私语,而是光明正大的在朝堂上交谈。

当然。

朱棣和朱棡也都没有阻止群臣交谈。

毕竟朱元璋本身的目的,就是让群臣集思广益,一起度过三晋之地的这场巨大旱灾。

两位皇子还没有本事号令群臣。

反倒应该多听听群臣的意见。

“切——”

在文官首列,胡惟庸咬紧牙关,脸上闪过一丝不喜。

该死的朱成。

怎么就给流民潮挡住了呢,若果让流民长驱直入多好。

最好直接来到应天府。

应天府大乱。

他就能有所作为……

最差最差。

也得让整个大明乱起来,先把丈量天下的事情中断。

四位皇子协同锦衣卫,已经快将辽东第二个州府量完了。

难道他胡惟庸,就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将屠刀放在他的脖子上吗?

“不,不用担心。”

胡惟庸喃喃自语。

旱灾才刚刚开始,十万的流民,不过是预期的四分之一。

汉中之地越是紧绷着阻拦流民,那么等流民潮爆发的时候。

大明的境遇就越惨!!

胡惟庸现在也只能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好消息’从汉中府传来……


“拟旨,宣康王到正德殿,朕要见康王。”

朱元璋放弃思考。

转而宣康王进殿。

燧发枪的事情,朱元璋还得询问清楚呢,在朱元璋心目中,燧发枪的存在,可是和他被刺杀等同重要,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毕竟刺杀失败了嘛。

而燧发枪,却是实实在在的成功产物,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能有一个朱成那样的燧发枪。

再面对刺杀,就算不依靠锦衣卫,他也有应付的余地。

更何况。

在朱元璋敏锐的军事嗅觉下,他知道,如果军队配上这种枪械。

到底会给大明带来怎样的提升!

……

朱成在康王府。

没多大一会,就见到太监来到康王府,然后宣旨,要求他进皇宫。

朱成也没意外。

如果朱元璋不见他,反而才奇怪。

朱元璋在见识到改良燧发枪的威力后,一定会抛根问底,朱成也已经在心中想好如何回答。

随着太监进宫。

朱成来到正德殿,刚一进殿,就看见朱元璋坐在帷幕后。

通过薄薄的帷幕,朱成隐约能看到一个威严的人影。

具体相貌则是看之不清。

这是朱元璋?

朱成一怔,随后缓缓跪在地上。

“儿臣见过父皇。”

“父皇可是身体抱恙?”

“咳咳,起来回话……”

帷幕后的朱元璋身咳嗽两声,声音显得非常奇怪,同时愤怒的说道。

“咱只是偶感风寒,无伤大雅,反倒是成儿有没有问题,咱听锦衣卫说,竟然有人胆敢在应天府刺杀亲王,岂有此理!!”

他的愤怒不是作假,是真的恼怒。

“儿臣无碍,多亏锦衣卫来得及时,没有受到任何伤势。”

朱成谦逊的说道。

这时候。

总得给朱元璋点脸面。

可是朱成不知道,当时刺客行刺的时候,朱元璋全程在场。

——一切都看在眼里。

朱成现在这样说,反倒让朱元璋更加汗颜。

“咳咳。”

朱元璋尴尬的咳嗽两声。

“刺杀你的人已经弄清楚了,是女真族人,女真族和辽东的某些士族门阀勾结在一起,妄图谋害大明亲王,真的罪加一等!!”

这倒也不是假话。

那6名刺客,真是女真族人,各个人高马大,有一种不似中原人的彪悍。

辽东的那些士族门阀,不知道以何种渠道,竟然能让女真族为其卖命。

“原来如此。”

朱成耸了耸肩,大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意味。

“哦?”

朱元璋来了兴趣,他不过随口一说,敷衍朱成一番,难不成朱成真的有被女真刺杀的理由?

“父皇不知,儿臣在浙东地区有点‘小生意’,女真族曾经找到过儿臣,想要和儿臣交易,儿臣知道不可资敌,所以就一正言辞的拒绝了。”

朱成思索道。

——如果是女真,还真有刺杀他的理由,而且女真对大明本身就有一种仇恨。

在女真进关之后,对大民子民大肆屠杀。

当然。

那都是后话。

“果真?”

朱元璋大感意外,区区女真,人口不过几十万,竟然有这种胆子,胆敢和大明私贸。

这可是大罪!

“当然,儿臣不会在这件事上欺骗父皇,想来儿臣拒绝女真要求,女真便和海州府的士族门阀勾搭在一起。”

朱成思索着说道。

“然后合谋,想要刺杀儿臣,不过这就动手刺杀?感觉还是有点奇怪……”

有违和的地方,但又说不出来在哪。

朱成总不可能知道。

那些刺客,是要刺杀朱元璋,他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怎么想都是违和的。

“女真族,还真是该死,还有那些士族门阀,竟然偷偷和女真族贸易!”

朱元璋心中的恼怒更胜一筹。

用手死死的攥住座椅副手,将扶手捏的咯吱吱作响。

辽东的士族门阀都脏了!

从骨子里就脏了。

“父皇,你要小心女真族,女真族已经不是咱们印象中的游牧民族,而是已经学习到部分耕种文化,开始自己耕种粮食和蔬菜。”

朱成提醒。

“女真民风彪悍,虽然人口只有几十万,但所有人民拿起武器便是士兵,而且已经偷偷从私贸中获得大量资源,必须得多加小心。”

“嗯,成儿说得对。”

朱元璋深深点了点头。

他当然会小心!

海州府的所有士族门阀,全部灭杀干净,所有和女真族有交易的人,朱元璋也不可能放过。

至于女真族……

等一个机会,必定将其灭族!

在大明边陲,不谋求苟活,竟然还想着挑衅发展??

耕种是吧。

偷偷从大明买资源是吧。

等有机会。

马踏建州,横扫女真八部!!

“成儿无需担心,父皇会将刺杀事件处理妥当,应天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件。”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说道。

“儿臣明白。”

朱成当然放心。

朱元璋的手段,他怎么会怀疑,他反而要替辽东、尤其是海州府的士族门阀捏把汗。

——作死,真的会死。

而且会死的很惨。

“咱听锦衣卫说,他们赶到时你已经脱离危险,是依靠一种新型的火铳?”

朱元璋收敛心思,问出他非常在意的问题。

“回禀父皇,是的。”

朱成回答道。

“儿臣在百无聊赖间,随手鼓捣出一个新鲜玩意,本来想着献给父皇,但始终有一点点瑕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前几天,儿臣还向天机营借了一柄火铳参考呢。”

“设计图儿臣也已经带来,只是完成度一般,请父皇过目。”

朱成从怀里掏出一叠纸。

——既然已经被朱元璋发现改良燧发枪的存在,干脆让老朱也帮忙研究,大明能工巧匠无数,这份完成度超过七成的改良燧发枪设计图,对他们一定有启发。

说不定能省掉朱成不少事。

“呈上来。”

朱元璋一扬手。

随后让太监走上前去,将朱成手中的设计图拿过来。

掌眼一看。

设计图勾勒的线条流畅漂亮,刨面图、结构图、零件图一应俱全。

而且在各个零件上也标注着尺寸。

虽然朱元璋不懂火铳的设计图,但他也能从眼前这几张纸上感到非常足够的专业度。

“咱听锦衣卫说,你这火铳厉害得很,能一口气射出6枚子弹,而且威力十足,有一名刺客竟然被子弹打断大腿,可否属实?”

朱元璋将改良燧发枪的设计图交给太监,示意太监拿给天机营的工匠,随后又对朱成问道。

“回父皇,是的。”

“那按照如此来看,你研究出的手枪,比我大明火铳已经优秀太多,何来没有全部完成?”

朱元璋追问道。

“呃……”

朱成尴尬的挠了挠脸颊,果然朱元璋还是问了这个问题。

好在他也有回应的对策。

“回父皇,我手中的手枪,乃是机缘巧合下制作而成,工序异常繁琐,就算让儿臣再做一把,恐怕也没有办法,如果想要大批量生产,则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牺牲一部分性能。”

“牺牲性能?”

朱元璋皱紧眉头。

他在意朱成的燧发枪,就是因为性能优秀,如果牺牲性能,那还不如继续使用大明的火铳。

“对,不过牺牲的主要是便携性质,将燧发枪做长,用更长的膛线来维持射程、威力,外形上将不再小巧,而更接近于大明现在的火铳。”

朱成回答道。

系统给他的手枪,乃是采用双膛线设计,两条螺旋程度不同的膛线,加速子弹的旋转。

需要极高的精密度才行。

如果精密度不够,那么两条膛线将无法共同作用在子弹上。

反而会因别扭而降低子弹的旋转。

朱成的想法就是,用一条膛线来代替原本的两条,只要加长膛线的长度,就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如此以来。

对膛线精密度的要求,也就降低许多。

“原来如此。”

朱元璋点了点头。

只要还能维持原本的威力、射程就没问题,没有那么小巧反而更好。

不然的话……

朱元璋怕有人偷偷弄到燧发枪,然后再行刺他。

“成儿,你所研究出的燧发枪,具体的性能到底如何,给咱讲讲。”

“射程的话,大概有200米左右,有效杀伤范围400米。”

朱成侃侃而谈。

“至于威力的话,相信锦衣卫也向父皇报告了,只要命中躯干,这敌人必死无疑;如果命中四肢,那么子弹的旋转将会把肢体炸开。”

“基本也能让敌人丧失行动能力。”

“这么厉害。”

朱元璋虽然不懂火铳的制作原理,但是对于大明火铳的数据,还是熟稔于心。

射程超过大明火铳一倍。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成研究出的燧发枪,威力更大!!

设想一下。

两军冲锋,对方还未到开火距离,配备改良燧发枪的大明军队就已经能够开火。

敌人的子弹打中大明士兵身躯,除非命中要害,否则无法造成立即杀伤。

而大明士兵的子弹,落在敌人身上,那就是一枪一条生命。

——这战争,敌人怎么打啊?

有改良燧发枪加持,大明军队将所向睥睨,什么北元叛军,通通不是大明一合之将!!

“等等,你刚才所说,射程200米,有效杀伤范围400米,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突然问道。

射程是什么意思,朱元璋自然明白,但所谓的‘有效杀伤范围’是啥,老朱一头雾水。

刚才光顾着感叹性能,忘记询问了。

“是这样的,儿臣研究出的燧发枪,通过瞄具瞄准,非极端环境下,射程范围内子弹不会有太大偏移,如果和敌人的距离超过射程范围,那么只要距离400米以内,子弹命中都能造成可观的伤害。”

朱成解释道。

射程和有效杀伤距离,是现代枪械基础的数据,朱成自己在王府,摸索过改良燧发枪的极限。

“什么!?”

听到朱成所言,帷幕后的朱元璋突然站起身,就算隔着薄薄的纱帘,朱成也能看到这位洪武皇帝激动颤抖的身体。

“你是说,你所研制的改良燧发枪,在200米的射程范围内不偏移,400米的范围仍能有效杀伤敌人!?”

“是的。”

朱成点了点头,随后又补充道。

“得是非极端天气下,如果是狂风、超低温环境,那么射程和有效杀伤距离都会大幅度降低。”

说完话后,朱成有些疑惑,为啥朱元璋如此震惊的姿态。

等等……

朱成突然一怔,他想起一个问题,大明的火铳没有膛线涉及。

基本没有准头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

大明火铳的100米射程,实际上对应的是改良燧发枪的400米有效杀伤距离。

不是100米和200米的关系,而是100米和400米的差距!!

而且燧发枪有瞄具。

通过瞄具。

能够在200米的范围指哪打哪,当然,经过一定训练之后,火铳的射击准头其实也还说得过去。

但最重要一点,就算是孩童拿起改良燧发枪,也可在没有经受过任何训练的前提下,轻松击败武状元级别的高手。

这……

朱元璋本来以为,燧发枪已经足够厉害,但是没想到,其跨时代的意义,仍旧在他的想象之外。

“成儿,你可知道,就算是咱的儿子,也不能欺君。”

朱元璋嘶哑着声音。

“你刚才所言,可有半分虚假?”


“行,那就走吧,只是你们这老胳膊老腿,可千万不要在路途上出什么问题。”

朱成瞥了一眼朱元璋三人。

三人都已经年过半百。

不过精气神的状态似乎还都不错。

“呵呵。”

朱元璋玩味的看了一眼朱成。

“康王殿下,咱老赵的身体可不赖,别说是马车,就算是骑马,也没有任何问题。”

他朱元璋马上的元帅!

蓝玉和徐达亦是悍将。

赶路算什么啦?

“骑马我不行。”

朱成一翻白眼。

还是坐马车吧。

一行人上到马车上,不用朱元璋嘱咐,锦衣卫就已经悄然的跟在后面。

马车的空间并不大,但容纳4人还算没有问题,至于两名丫鬟——茉莉和百合,坐在后面的马车上。

整个车队不过两名马夫、朱成、两名丫鬟而已。

“康王殿下不担心路上安全问题?”

朱元璋问道。

就算是现在的大明,在某些偏远的地方,还是会有流寇的存在。

如果遇到流寇。

朱成的队伍,绝对是白给啊!

“走官道,驿站停歇,换马,星夜兼程,不会有问题。”

朱成说道。

“也是。”

朱元璋点了点头。

只要走官道,那么遭遇问题的几率便会小上不少,但路途会稍远一些。

马车缓缓开动。

刚一离开应天府,朱元璋便是察觉到马车有些不对劲。

应天府内的路比较平整。

不颠簸还说得过去,为何在官道上,竟然也几乎感受不到颠簸感?

要知道就算是官道,也难免坑坑洼洼。

不应该如此平稳!

不。

不是完全的平稳,而是并不明显的抖动,正常而言的马车,颠簸起来就像是炒菜。

人在马车里上下颠。

可是坐在朱成的马车中,颠簸感被微弱的起伏感所替代。

让朱元璋非常好奇。

“是弹簧。”

朱成解释道。

“在马车轴承和轮子的接触面上,有螺旋状的铁丝,车轮的震动被铁丝吸收,咱的马车就没有那么颠簸了,而是只有轻微的起伏感。”

“康王殿下还真是聪慧,竟然有如此巧妙地设计。”

蓝玉由衷的感叹道。

这马车。

是蓝玉做过最舒服的,如果可以买到,那么无论花多少钱,蓝玉都心甘如怡。

“还真不是我,得归功于炼钢厂的一位工人。”

朱成抬起手,轻轻摸了摸鼻尖。

弹簧的名字是他所起。

但这东西,乃是炼钢厂一名厂头发明出来的,那名厂头父亲是马车行的。

他研究一番,弄出来弹簧减震装置。

“大明的能人可不少。”

朱成由衷的感叹。

“是啊,可就算如此,康王殿下仍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元璋附和道。

——大明首席工匠,都想将荣誉让给你。

“还行。”

朱成耸了耸肩。

……

在马车的疾驰下,朱元璋三人花费2天时间,从应天府赶到汉中府附近。

一路上不知道跑死多少匹马。

“下车吧。”

在距离汉中府城内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朱成让车夫停止驾车。

随后对朱元璋三人说道。

“这里就停下吗?”

朱元璋不解的问道。

“嗯。”

朱成点了点头,随后开口解释道。

“这里距离三晋之地非常近,三晋之地面临百年难遇的旱灾,我番地的耕种地肯定也收到影响,我想看看影响到底大不大。”

说完后。

朱成就从马车上跳下来,朱元璋三人只能跟上。

离开马车之后。

朱成四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热,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

加上阳光的暴晒。

简直要人命!

“虽然从马车里就感受到高温,但这太阳,未免有些太毒了吧。”

朱元璋用手遮挡脸,皱眉说道。

这里还是和三晋之地有一段距离的汉中,很难想象三晋之地现在又是何等的情况。

无粮、无水,暴热。

人民可怎么办呐!!

朱成往前走几步,便是来到一处田地前,田地里种植着庄家。

有些枯槁的感觉。

蹲下之后。

朱成看到,土地上已经有细微的干裂,如果不下雨的话,可以预见到,干裂的情况还会加重。

“怎么会如此严重!?”

朱元璋震惊。

汉中的粮食耕种尚且收到影响,其余州府估计也是一样,汉中附近又是大明的主要粮仓之一。

如今面临这么严重的旱灾。

全国都将受到影响。

“唉,预料之中吧。”

朱成叹了口气,但还是耸了耸肩,表情上也并未有过多的沮丧。

在他的记忆中。

这场旱灾甚至让大明根基都受到一定影响,怎么可能不严重?

“怎么办,是否奏明陛下,这旱灾的严重程度,恐怕不是某一地域能够独自解决。”

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老赵,你想的太简单,国库有钱吗?”

朱成摇了摇头,出言反问道。

“呃。”

朱元璋一下子被问住。

在大明,钱粮基本可以画等号,大明税收有八成是粮食税,而且直接由各地上缴粮食。

朝廷会将粮草换成一定的银钱。

银钱不足。

那么就说明粮草也绝对不充盈。

“诶呀!”

朱元璋顿足捶胸。

如此灾难,如果没有钱粮救济,那么将会有多少人民死掉。

朱元璋都不敢想。

“别太担心,我有一点点准备。”

朱成说道。

“嗯。”

此时此刻,朱元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朱成的准备上,不然这场灾难,怕是要让大明遭重。

“那边有人!”

徐达突然指着某个方向,惊呼一声。

朱成等人循着望过去。

果然。

能看到几名流民,他们衣着破烂,而且还拿着大包小包,一看就是从三晋之地逃难而来。

“过去看看!”

朱成说道。

也不乘坐马车,就往流民所在的方向走,走了大概一刻钟。

便是来到流民所在地。

到了之后朱成四人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一两个流民,而是一长串。

流民们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排着队伍。

“怎么回事?”

朱元璋问道。

流民又渴又饿,本来不愿意搭理朱元璋,但是见到朱元璋穿着实在是不凡。

不愿意得罪,便是半搭不理的回答道。

“领饭。”

“我们也是从三晋之地刚来这里,听说汉中在发救济粮,所以等一等。”

“不知道能不能领到。”

“哦……”

听到灾民所言,朱元璋点了点头,原来是排队领救济粮,汉中既然还在发放救济粮。

那说明还能承受的得住。

是个好消息。

“呵呵。”

朱成见到朱元璋一脸放松,洒然一笑,随后问出一个问题。

“你知道这里距离汉中府城门,有多少距离吗?”

“不知道?”

朱元璋当然不知道。

“十里!!”

“足足十里!!”

朱成咬牙切齿。

这特么。

已经有这么多灾民了吗??

不光是灾民数量,竟然让队列排到距离城市十里开外,管理者是干什么吃的?

最后的灾民饿死,估计都领不到一顿饭吧!?


除了徐达外。

餐桌上的其余人都跪在地上,朱元璋摆了摆手,让他们起身的同时,自己坐在徐达对面。

瞪着他。

“快说,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不是,老朱,你到底让我说啥,我知道什么东西啊?”

徐达可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咱的十三皇儿朱成、也就是你好女婿的事。”

朱元璋眯着眼睛,想从徐达表情中抓到一些异样,可惜徐达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脸上除了错愕什么都没有。

“事情要从四天前说起,圣上让康王殿下处理陇西贪污案,康王殿下查出抄家银220万两,自己贪下218万两,上奏请报2万两……”

蓝玉给徐达解释。

“什么!?”

徐达听到这,还不等蓝玉说完,直接跪倒在地上,满脸的惶恐。

“请圣上饶命,康王殿下一定是一时糊涂,请您再给康王殿下一个机会。”

徐达态度一下就变了。

有事犯在朱元璋手上。

朱成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同时也是他的女婿,如果朱元璋斩首朱成,那徐妙锦可就得守活寡了。

徐达疼爱女儿,肯定得给朱成求情。

徐达在心中也抱怨起朱成。

——你特么220万两抄家银,贪个20万两还不够?入袋218万两。

这是跟陛下玩极限挑战啊。

谁都知道,洪武大帝最恨贪官,就算是他的儿子,在处理贪官案上贪污,也是罪加一等!

“呃……魏国公不用在意,这件事应该有陛下默许。”

蓝玉解释道。

徐达:???

他不懂了。

什么叫‘有陛下默许’,陛下允许朱成贪污218万两。

“当时我和陛下在屏风后偷……咳咳……观察康王殿下。”

蓝玉说道偷听的时候,轻咳两声,老脸一红。

“康王殿下算了笔账,倘若220万两入库,那么最终会被几位藩王殿下瓜分殆尽,康王殿下自己贪掉后,在应天府建立一座炼钢厂,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和陛下参观过康王殿下的炼钢厂,给城外5000流民提供稳定工作,而且产出大量精钢。”

“啊……”

徐达有些发愣。

没想到,竟然还有转着,看来自己的宝贝妙锦不用守寡了。

“哼,徐达,咱看你如此表情,怕是不知道精钢对我大明有和意义。”

朱元璋突然给自己倒了杯酒,得以洋洋的卖派起来。

菜农、鸡农、肉贩的故事……

拉动国运的三驾马车……

精钢造船……

都在朱元璋侃侃而谈之间,透漏给徐达,徐达听后双眼发亮,满脸涨红。

他当然知道精钢战船对大明的意义。

“陛下文功武治,实乃我大明之福,有这精钢在,我大明国运可万世永昌。”

朱元璋非常满意,脸上一副:‘继续,咱还想听’的表情。

“可是陛下,这言论,应该不是你想出来的吧?”

“什么话,怎么不能是咱想出来?”

朱元璋脸上一尬。

也对。

徐达和他从小便认识,这番理论,还真不像是出自他之口。

“是康王。”

朱元璋微微感慨,饶是现在,他心中还有一丝难以置信。

“康王殿下!?”

徐达虽然有猜测,但当朱元璋说出来后,他还是不免震惊万分!!

两女嫁给朱棣和朱成后,徐达对两位皇子自然颇为在意。

他一直觉得。

朱棣是人中之龙,虽然不守规矩,顽劣无比,但有勇有谋,未来必有成就。

可朱成……

没啥存在感啊。

现在陛下来到徐府,告诉他朱成弄出精钢,还有钢铁战舰、对国运的妙论。

“陛下,康王殿下有大才!”

“废话,还用你说,咱这么晚过来,就是问你,是不是提前就知道咱十三皇儿有此本事?”

朱元璋说出来意。

“禀告陛下,臣不知……但……”

徐达突然犹豫。

他依稀记得,当时小女儿徐妙锦,经常在他面前大谈康王朱成之才,甚至说其怀有经天纬地之才、固国安邦之论。

当时徐妙锦年纪也不大,徐达只觉得,可能就只是女儿芳心暗许后的胡言乱语。

最主要是。

徐妙锦吹得朱成,比刘基先生、李善长更厉害。

直接让徐达懒得再听。

徐达将徐妙锦曾经说过的话,传达给朱元璋,听的朱元璋直皱眉。

最后猛地一拍桌子。

“徐达啊徐达,你出将入相,识人之能竟然还不如你的女儿。”

“康王之才埋没数年,实乃我大明之损。”

徐达听得之撇嘴。

我是不如我女儿,你如我女儿?

朱成首先是你儿子。

其次才是我女婿。

这些话徐达没敢说,开摆和作死不是一回事。

不过有一点,徐达非常认可——朱成沉寂的这几年,绝对是大明的损失。

朱元璋、徐达、蓝玉三人对视一眼。

尽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一丝震撼。

徐达和徐妙锦还能交流,说明那还在朱成就番前。

早在那许久。

朱成就已经展露经天纬地之姿?

“臣请陛下,召回康王殿下,让其入朝为官,一地藩王,实在不足以让康王殿下为大明效力!”

徐达请圣命。

“你不觉得,在朝为臣,也不足以让康王发挥出全部的水平吗?”

朱元璋的神色,突然变得郑重。

一身帝王威仪喷薄而出。

此时。

他不再是和蓝玉、徐达开玩笑的老朱,而是执掌皇朝的洪武大帝!

“陛下,您是说……”

徐达震撼。

蓝玉亦是。

他们本以为,朱元璋召集皇子入应天,只不过是其一时心态崩溃。

没想到,朱元璋竟然真的在以审视太子的心态,去看待康王!

难道说……

朱元璋要立康王为太子?

“再观察观察。”

朱元璋一摆手,示意此事暂时不谈。

“来,陛下,凉国公,我这饭菜正热,一起吃一些吧。”

徐达聪明的转移话题。

谁知。

在看到徐达这一桌子佳肴后,朱元璋和蓝玉不约而同的撇了撇嘴。

“粗鄙饭菜!”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