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现代都市 > 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朱允全文+番茄

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朱允全文+番茄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陛下,何事?”朱元璋再次挥手,花园中的宫人全部退下,侍卫于二十步之外,按住刀柄,在周围虎视眈眈。看着眼前的刘三吾,朱元璋沉声道,“皇储之位!”刘三吾心里咯噔一下,废除丞相之后,他这个中书舍人就是大明文官之首。皇帝以皇储之事相问,不算意外,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皇储就是未来的皇帝,如今皇帝老迈,太子新去,大明暗潮涌动。心中有忐忑,也有畏惧,更有莫名的担忧。皇帝有很多儿子,个个都是英武不凡,手握重兵。但是心中读书人的正气,身为首辅大臣的责任,渐渐把这些情绪压制下去。刘三吾起身,躬身道,“陛下可是问臣,立储君一事!”“正是!”朱元璋继续沉声道,“太子突然走了,咱这心里空落落的。储君一位,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是有学问的人,咱先跟你唠唠!”朱...

主角:朱元璋朱允   更新:2024-12-23 13:4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朱允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陛下,何事?”朱元璋再次挥手,花园中的宫人全部退下,侍卫于二十步之外,按住刀柄,在周围虎视眈眈。看着眼前的刘三吾,朱元璋沉声道,“皇储之位!”刘三吾心里咯噔一下,废除丞相之后,他这个中书舍人就是大明文官之首。皇帝以皇储之事相问,不算意外,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皇储就是未来的皇帝,如今皇帝老迈,太子新去,大明暗潮涌动。心中有忐忑,也有畏惧,更有莫名的担忧。皇帝有很多儿子,个个都是英武不凡,手握重兵。但是心中读书人的正气,身为首辅大臣的责任,渐渐把这些情绪压制下去。刘三吾起身,躬身道,“陛下可是问臣,立储君一事!”“正是!”朱元璋继续沉声道,“太子突然走了,咱这心里空落落的。储君一位,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是有学问的人,咱先跟你唠唠!”朱...

《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朱允全文+番茄》精彩片段


“陛下,何事?”

朱元璋再次挥手,花园中的宫人全部退下,侍卫于二十步之外,按住刀柄,在周围虎视眈眈。

看着眼前的刘三吾,朱元璋沉声道,“皇储之位!”

刘三吾心里咯噔一下,废除丞相之后,他这个中书舍人就是大明文官之首。皇帝以皇储之事相问,不算意外,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皇储就是未来的皇帝,如今皇帝老迈,太子新去,大明暗潮涌动。

心中有忐忑,也有畏惧,更有莫名的担忧。

皇帝有很多儿子,个个都是英武不凡,手握重兵。

但是心中读书人的正气,身为首辅大臣的责任,渐渐把这些情绪压制下去。

刘三吾起身,躬身道,“陛下可是问臣,立储君一事!”

“正是!”朱元璋继续沉声道,“太子突然走了,咱这心里空落落的。储君一位,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是有学问的人,咱先跟你唠唠!”

朱元璋话音落下,只见刘三吾整理衣冠袍服,肃容跪倒。

“陛下,请恕臣直言!”

“你这是干啥,咱叫你来就是让你说话地,你看你跪啥?”

刘三吾依旧跪着,抬头看着朱元璋正色说道,“臣,请立皇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

朱元璋想去搀扶刘三吾的手臂顿住了。

沉着脸问道,“为何?”

“父死子继,人伦纲常。况且皇孙已经成人,故太子一脉,为皇明嫡子,该立皇孙为储,将来继承大统,为大明之君!”

说完,再叩首。

他身前的朱元璋却久久没有说话,陷入沉默。

朱元璋不是在犹豫,说实话,他也想立皇孙。

可是身为帝王,身为父亲,面对战功赫赫出色的儿子们,这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他只能找来臣子,希望从臣子的口中说出。

现在臣子说出来了,可是不知为何,他的心中却又有些不是滋味。

立皇孙?

朱元璋犹豫片刻,沉吟道,“为何?太子虽然走了,但是咱还有其他儿子。”说着,顿了顿,“咱在边地这些儿子,虽然不如太子那么好,可是也不差。”

说到这,朱元璋站起来背着手,慢慢前行,“就好比燕王,咱的老四在北平统领边军,屡立战功,性格坚毅果敢,也是个好人选呀?”

“如果陛下立燕王,那至秦晋二王于何地?” 刘三吾朗声道。

秦王,晋王。

朱元璋的次子和第三子。

按照儒家礼法,继承人要长幼有序,那怎么能跳过两个哥哥,立四皇子燕王呢?

而且,刘三吾所说的话中,还隐含着大明皇族中一桩秘闻。

其实燕王朱棣,并不是已故马皇后所出,所以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

但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知道的,也不敢说。

两个年长的嫡子在,没有选择朱棣的道理。

见朱元璋还不说话,刘三吾继续说道。

“燕王在北平之地执掌边军大权,秦王晋王一样手握重兵,倘若陛下执意要立燕王,若是陛下百年之后,秦晋二王不服。”刘三吾看着朱元璋的背影,“陛下难道不知,汉时七王,以及晋朝八王之乱乎?”

“大胆!”朱元璋回头,勃然大怒,“你是说,咱死之后,咱的儿子们,朱家的子孙会刀兵相见吗?”

刘三吾凛然不惧,叩首道,“臣,只是实话实说,以史为镜而已!”

“嘿!”朱元璋怒极而笑。

其实刘三吾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

在诸王之中立太子,稍有不慎,将来就是大明内战。

他这些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朱元璋的儿子,若是连想这个位子都不敢想,那才怪了。

朱元璋继续沉吟,随后开口道,“那照你这么说,要立皇孙,诸王能服气吗?”说着,叹口气,“咱老了,黄土埋到胸口的人了,万一将来咱立的孙子,镇不住他这些叔叔们,还不是要打仗?”

“诸王若有异心,中枢发兵诛之。皇太孙乃是陛下之孙,故太子之子,有大义名分,乃堂堂正正之师。”刘三吾继续说道,“再说,朝廷大义在,诸王即便心中不服,可谁敢反?”

朱元璋点点头。

这话有几分道理,大义在这个时代就是真理。

如果立了燕王,那么秦王晋王势必会用长幼有序和嫡庶之分说事,江山定然不稳。

可是除了燕王之外,秦王晋王虽然也是合格的藩王,但未必是合格的皇帝。

秦王,晋王打仗是好样的,但多有骄纵不法之事。性格乖张,喜欢享乐,生活奢侈。

朱元璋心里长叹,难,难,难。

目前看来,儿子中没有站得住的继承人,那么只能立皇孙。

想到此处,朱元璋回身,在凳子上坐下。

“太子这几个儿子,你看哪个可以为皇太孙?”

“臣不敢妄言!”刘三吾可以说立皇孙,但是臣子的本分,他不能,也不敢说立哪个。

“你看你,不让你说吧,你该说的不该说的,也不管咱生不生气都说了。”朱元璋笑着把刘三吾拉起来,继续说道,“让你说的时候,你却装聋作哑。咱最看不惯你们读书人的,就是吞吞吐吐的这套。说吧,此地只有你我君臣二人,说什么咱都恕你无罪。”

朱元璋说话时,刘三吾在脑中思索着太子的几个儿子。

年纪最长的无非就是二子,淮王朱允炆。

比朱允炆小一岁的是太子嫡子,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颇有贤明,和太子一样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容仁厚。

吴王朱允熥虽然是嫡子,但是……

刘三吾是当世大儒,除了中书舍人这个官位,还管着宫中给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大学堂。

一想起那位吴王的课业,刘三吾顿时有些难以启齿。

“说话呀,咱等着呢?”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太子长子淮王朱允炆勤奋好学,有乃父之风。”说着,刘三吾偷偷看了下朱元璋的神色,见对方没什么反应,继续说道,“可以立为皇太孙!”

说完,朱元璋又是久久没出声。

正心中揣测的时候,听朱元璋叹息下说道,“淮王虽好,可也不是嫡子呀?”

“这……”刘三吾心中大吃一惊。

淮王朱允炆虽然是庶子,却是长子,子以母贵。

其母已经是太子东宫的正妃,虽然庶出,但是也可称之为嫡。

想着,忽然脑筋转转,“莫非陛下有意吴王?”

再想想一上学打瞌睡的朱允熥,刘三吾顿时头大。

选他,还还不如选燕王呢?

“可是觉得,吴王顽劣不堪?”朱元璋出声笑道,“刘爱卿,你可是看走眼了!”

刘三吾不解。

就听朱元璋继续说道,“吴王,性格看似表面懦弱,顽劣。实则,我朱家千里驹也!等太子丧事一过,大学堂之中你好好教导一番!”

说着,静静地看着刘三吾,“今日一事,不得对第三人言!”

“臣,遵旨!”


“你傻呀!”沈王朱模说道,“人家坐船来的,怎么抢?咱们骑马能渡海?”

“咱们可以坐船去!”朱允熥微微一笑,“打仗可不只是陆地上打,水上也很带劲!当年皇爷爷争天下的时候,不就是在水上打败了陈友谅吗?”

众人正说话,外面传来一个声音。

“吴王殿下,陛下宣您觐见!”

朱允熥回头,是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

“有劳公公了,皇爷爷叫我何事?”朱允熥温和的笑笑。

虽说现在大明的太监没地位,可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总要给几分好颜色,给点礼貌。

黄狗儿压低声音,“三爷,是您那折子的事儿!”

朱允熥明白了,是自己的条陈被朱元璋看到了。

于是在太监的伺候下,整理袍服,往奉天殿而去。

“熥哥儿,早点回来接着说!”唐王在朱允熥身后喊道。

学堂里,皇子皇孙们注视着朱允熥消失,表情各不相同。

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还有人不在乎。

几个最小的王爷不在乎。

沈王朱模百无聊赖的坐在凳子上,“哎,熥哥儿又去见父皇了!”说着,压低声音,”熥哥儿也真是胆子大,我一见父皇心里直突突!“

”我见了父皇,腿肚子转筋!“唐王说道。

郢王也凑过来,”我见了父皇,头都不敢抬!“

朱元璋最小的儿子,还没封王的小皇子奶声奶气地说道,”我……我一见父皇……尿裤子啦!“

~~~~~~

朱允熥边走边想,等下该如何应对。

改驿站为邮政,可是个大工程,而且还涉及到钱。

凡事一沾钱,就变得麻烦起来。

朱元璋要问的,大概就是如何收钱,如何保证驿站收的钱能真正成为朝廷的财源,而不是进了私人腰包。

要知道,这位皇帝,可是古往今来最痛恨贪官,也最知道官员什么德行的皇帝。

想说服朱元璋,就要拿出一套完善的制度。

朱允熥少年人走路极快,奉天殿转眼就到了。

但是刚大步流星的走进去,却愣住了。

殿中十几位身着朱紫袍服的官员,其中有他认识的,不认识的。

六部尚书都在,其他的应该是大理寺的少卿,太常寺的少卿等等。

看着自己孙子昂首挺胸而来,御座上的朱元璋满脸笑意。

老人就是这样,一旦看哪个晚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顺眼。

朱元璋心道,”这孩子,走路这架势,和咱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急!“

朱允熥错愕稍去,走到殿中,”孙儿参见皇爷爷!“

如果一定要较真,这样的场合朱允熥应该自称为臣。但是他故意如此,如果是臣说就要小心,如果是孙子,那说错了也无妨。

朱元璋笑笑,“起来吧!过来!”

朱允熥快步上前,站在御案边上。

“早上练武了?”朱元璋又问。

“回皇爷爷,耍了几趟拳脚,吃了一碗粥六个包子一个鸡蛋!”

“呵呵!好,能吃好!”朱元璋慈祥地说道,“你这个岁数,就得多吃!咱在你这个岁数,一顿饭恨不得吃下一头牛!”

祖孙两人一问一答,殿中群臣则是心头大震。

皇帝,什么时候这么随和过?

皇帝,什么时候和皇孙这么亲近过?

皇帝,此刻完全就像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关心孙儿的祖父!

再想想吴王这个称号,再想想朱允熥皇太子嫡子的身份。

许多人的心中,暗暗称奇的同时,也在思量着一个问题。

储位空虚,皇帝没说从儿子中选,反而对皇嫡孙格外恩宠!

做官的人,没有傻的。

而且,能爬到这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人精?

心里想着,脸上就有了表情。

尤其是詹徽这样的东宫旧臣们,简直欣喜若狂。

“知道叫你来什么事吗?”朱元璋笑问。

“孙儿知道,是孙儿所上,改驿站为邮政,为大明开源折!”朱允熥朗声道。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朱允熥的看重又多了几分。

别的不说,就说这股不怯生的劲头,难得!

要知道殿中可是聚集了大明中枢最有权力的官员们,普通皇子皇孙,这个场合不心怯已是难得,朱允熥不但不怯,而且说话掷地有声,更难得。

想要当领袖,除了才学,胆量,手腕之外,还要有气质。

“人来了,诸臣公有什么想问的,问吧!”朱元璋笑道。

朱允熥目光回转,看着群臣。

关于国事的考验,来了。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要有着坚定的心智,坚定的思想,坚定的路线,不能被人所左右。

一位皇帝,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

如果因为怕错,而畏手畏脚,怕麻烦而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允熥要那个位置,他更要成为建立一个崭新的明,重塑华夏辉煌的领导者。

所以,他看着殿中群臣的目光,毫无怯意。

“吴王殿下!”先开口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驿站乃是国家所建,传递军国大事。如果按殿下所想,对百姓开放,会不会舍本逐末?届时影响军国大事加急传递,或者丢失公文,泄露朝廷机密?再者,驿站乃是供过往官员专用,开放给百姓,必乱尊卑!”

刘三吾所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

历朝历代对驿站都极其看重,中原王朝的疆域都太大,往来交通不便,驿站是朝廷知道各地情况的最佳手段。

而且这个时代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衣食住行不是有钱,就能随便穿随便用的。

朱允熥沉思片刻,笑道,“驿站传递的是军国大事,百姓传递的无非是信件杂物,分开来送就是!”

说着,朱允熥慢慢走到群臣之中,尽量说得直白些,“我打个比方,就以咱们应天府(南京)为例。京城中有客居的商人,学子不下十余万,还没算那些在京城务工,讨生活的人,对吧?”

户部尚书傅友文点点头,这个数字和户部统计的差不多。

御座上的朱元璋又是老怀大慰,心道,”臭小子事先做足了功课,连京中有多少客居人口都知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朱允熥说了两句诗,继续笑道,”这些人,每月每年和家中的书信,杂物往来,是个天文数字,对吧?“

见大臣们都在点头,朱允熥接着道,”如此庞大的信件货物往来,不同于朝廷各地的加急军报。这么多东西,用军马送也送不过来!“

群臣中,一个捧哏及时出现,吏部尚书詹徽道,”殿下的意思是,分开?“

”对,分开!“朱允熥给了对方一个深得我心的眼神,又笑道,“咱大明的驿站中,除了军马,还有大量的骡马,这些牲口是备着给官员们拉行李的,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闲着的,对吧?”

“与其闲着,白吃粮草,不如动起来。”说着,朱允熥笑了笑,“还有驿站中的驿卒,帮工,闲着也是闲着,该动的就动!”

“以应天府为例,假定每月一号为百姓信件物品邮寄日!”朱允熥站在群臣中间,侃侃而谈,“几驿卒为一伍,护送运送信件物品的骡马车队离开,交到下一个驿站,然后再由下一个驿站的按单清点,继续传递!”

“有驿卒在,避免有歹人起坏心,驿卒之间又可以彼此监督,避免盗窃鱼目混珠。信件货物送至当地,由驿站人贴出通告,让百姓前来认领,或者由驿站中的帮工跑腿送到!”

说着,朱允熥又笑笑,“收信收货人,哪能让人白送呢,怎么不给点赏钱?”

家书抵万金,在这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一封家书珍而重之。其中珍贵,不能用钱来衡量。

他这么一说,殿中臣子们都笑了。

御座上的朱元璋也不禁莞尔。

民间风俗如此,别人给帮忙,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这不是贪腐,更不是勒索,是朱元璋最喜欢的百姓民风。


他想让这个大明爆发出更璀璨的光芒,留给后人歌颂。

甚至他想过,要让几百年后的羞辱,还有那些种种不平等的对待和条约,都去他妈的。

可是他忽略了,这个时代的本质。

如果真得到了那个位置,他要做的还有更多。

朱允熥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身后的侍卫们也不敢出声,直到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种沉默。

路边,华丽门面的绸缎庄子中,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恼怒的冲出来。

“嗨,老头,别地儿要去!”

“别在我们铺子门口要饭!”

“赶紧滚!”

说着,凶神恶煞的小伙计,一脚踢翻了老头身前那个残破的陶盆。

老头瞬间惊恐的抱紧了孙女,而那个女孩,却依然看着包子铺。

“你在这我们怎么做生意?赶紧走……踢死你信不信?”

“你踢他盆干什么?”

突然,一个怒气的声音让小伙计愣住了。

他怯怯的回头,见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带着十几个长随,眼光不善的看着他。

小伙计马上换成了笑脸,大户人家的少爷他惹不起。

微微躬身,笑道,“这位少爷,这……这老头在我们门口,影响做生意。您看,这街上的人,都不往这儿来了!”

“我问你,你踢他盆干什么?”

朱允熥拎着两包糖,大步的走过来。

前世,朱允熥也是一个穷人,他是一个全年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休息日,靠自己双手挣得一切的打工者。

他买不起房子,买不起好车,甚至连口好吃的,都有些舍不得。

可他虽然是个穷人,却是一个有尊严的穷人。

在人家门口乞讨被驱赶,他理解。

但是他不能理解,或者说有些恼怒,是小伙计那种居高临下的眼神,还有刻薄的脸孔。

”说呀,为什么踢他盆?“

朱允熥走过去,对着小伙计怒目而视。

廖镛等侍卫的手,摸到了腰间的短刀把子上。

被这些目光盯着,小伙计的脸上瞬间全是冷汗,两股战战。

”小人……小人……“

”你是人,他也是人!“朱允熥说出一句,可能不被这个时代人所接受的话。

然后摆摆手,对小伙计说道,”善待别人,也是一种尊重!“

这话,别人更听不懂了。小伙计不懂,锦衣卫侍卫们不懂,那些伸长脖子看热闹的人,也不懂。

”你走吧!“

朱允熥的无名火不想发在小伙计身上,后者笑笑,一溜烟的跑回铺子。

跑到铺子里,看着慢慢在女孩面前蹲下的朱允熥,皱眉骂道,”呸,装什么好人?有本事,你领你家养着去?“

~~~

”叫什么名字?“朱允熥在女孩面前蹲下,看着对方的明亮的眼睛。

”花儿!“女孩怯怯的开口,随即马上低下头,啃着自己满是污垢的手指。

”廖镛!“

”三爷!“

”去包子摊,买几斤包子!“

廖镛飞快的去了,朱允熥又转头看看廖铭。

”你身上的钱……给我点儿……

看到朱允熥坐在朱元璋的边上,几位老臣如宋国公,冯国公等人都是一愣,随即马上低下头。

只有一人傻乎乎的,目不转睛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熥一看到此人,脑子的记忆显出此人的名字,顿时就乐了。

千古第一废物点心,大明战神李景隆!他带领的五十万大军,不但被朱棣追着屁股打!还因为嫉妒手下部将,在手下即将攻破北平城门的时候,下令收兵。

而且此人还是历史上出名的二五仔,建文帝朱允炆对其的信任可谓千古难遇。在他丧权辱国的时候,建文帝的老师们拼命的上书要杀他以正军心,都是建文帝都不许。

可是他最后是怎么报答建文帝的信任呢?

在朱棣大军兵临应天府城下的时候,李景隆和被朱棣事先买通的宫人太监们,作为内应打开了城门。

更讽刺的是,在朱棣登基为皇帝后,叙功,他李景隆竟然是靖难的第一功臣,位置在百官之首。

朱允熥想着,对李景隆微微点头,后者顿时咧嘴大笑,好像毫无心机一样。他那人,长的也是仪表堂堂,一副好皮囊。

他俩是亲戚,按照辈分,朱允熥还要叫李景隆一声表哥。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当成儿子养的外甥。

朱元璋对李文忠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亲儿子吃醋的地方。朱元璋少年饥寒,常受到姐夫李贞的救济和帮助,后来天下大乱,李贞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

见舅如见娘,李文忠拽着朱元璋哭着喊舅舅。朱元璋热泪纵横,让马秀英好好抚养。

李文忠长大之后,也对得起朱元璋对他的培养,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当了皇帝,封李文忠的母亲,就是李景隆的奶奶,已故朱元璋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爹李贞为恩亲侯,

后来在没有任何战功的情况下,李景隆的爷爷,李贞又封为曹国公。他死之后,朱元璋因为当年受过李家的恩惠,又追封李家三代陇西王。

这可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没有的礼遇。

而对自己的外甥,朱元璋更是做到了,娘亲舅大。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在李文忠死后封为岐阳王,并且因为李文忠英年早逝,一怒之下,杀光了所有给李文忠看病的医生。

后来爱屋及乌,对李景隆这个草包也是恨不得当成亲孙子。给他找老师,给他找媳妇,给他加官进爵,看他成家立业。

想到这些,朱允熥心中冷笑。

老爷子一辈子对亲人都不错,就是对这个李景隆看走了眼。

殿中的武将越来越多,奉天殿中一片金戈铁马之气。

这时,殿外,有几人先后而来。

“臣,徐辉祖!”

“臣,徐增寿!”

徐达的儿子,一门两国公,也是千古佳话。

朱允熥又想笑,那看着人模狗样的徐增寿,可是燕王从小的死党。后来因为私通朱棣,被建文帝一剑捅死了。

此刻,又有几人上殿堂,朱允熥站了起来,遥望前方。

“臣,督军府大都督常升!”

“臣,神机营指挥使,佥院都指挥常森!”

舅舅们来了,常遇春的儿子们也到了。

”臣,蓝玉,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舅老爷也来了!

三人行礼抬头,看到朱元璋身边微笑的朱允熥顿时愣住。

随后三人低头入列,脸上都带着狂色的笑容。

”人齐了?“朱元璋淡淡的,却带着威严的声音响起。

”回陛下!京中指挥使以上将领,全来了!“老迈却依旧雄风在宋国公冯胜说道。

”有个事儿!“朱元璋身子往前靠靠,手托在下巴上。

殿中的虎狼之士,侧耳静听。

”有人,找事儿!“朱元璋淡淡笑道。

“有人找事儿!”

龙椅上,洪武皇帝轻描淡写吐五四个字。

就好像教父,在对他的家族的士兵们说,有人装逼一样。带着些有趣,带着些玩味,带着些嘲讽。但也有着深深的霸气,和必须战而胜之的决心。

而于此同时朱允熥心中那种震撼还未散去,大明皇帝的奉天殿堂中,忽然响起一丝嗤笑。

是的,就是那种完全没瞧得起别人的,冷嘲热讽满不在乎,把对敌人的不屑大大方方的表达出来的嗤笑。

“呵!”一个笑,各个都笑。

那些须发洁白的老将军笑得露出漏风的牙齿,那些年轻的将军们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紧接着,这笑声突然变大,从嗤笑变成了大笑,像是听到一个特别好笑的笑话那般,像是听到了一个天方夜谭一样。

奉安殿中的男人们,肆无忌惮的,肆意张扬,洒脱豪迈的,甚至是有些狰狞的笑了起来。

龙椅上的朱元璋也笑了起来,那双手托着下巴,哭笑不得却又发自内心的笑了起来。

笑声在奉天殿中回荡,笑声震动了将军们身上的盔甲,震动了御案上的宝刀,震动了屋顶上张牙舞爪的金龙。

笑声传出大殿,在深深的宫城之中开始飘荡,那些锦衣的武士,重甲的士兵听到了笑声,也都咧嘴无声的大笑。

他们的笑容在脸上盛放,眼中却是尖锐,是凌厉,是热,是血,是狂,是战!

朱允熥是唯一没笑的人,站在朱元璋身边的他,看着大明开国的皇帝,看着这些无所畏惧的将军们,看着殿外那些随时准备出发征战的年轻士兵们。

他想呐喊,他想呼唤。

“我来了,我来到这个风华绝代的大明。”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个时代最无惧无畏的笑容。”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们的心声。”

“我见证了,我见证了这个时代金戈铁马的气势。”

朱允熥的心,被这些男人们的笑声,震撼得心潮澎湃。

”这才是大明!“



”殿下请低头!“宫人开口说道。

朱允熥慢慢低头,一顶金线编织而成金色的王冠戴到了他的头上。

再抬头,镜子中那个少年,已隐隐带着王者之气。

随后又在宫人的服侍下,朱允熥穿上华丽的宫靴。

”三哥好威风!”

两个妹妹,在宫人的怀中,对着朱允熥拍手大笑。

朱允熥的贴身太监,王八耻强忍着眼中的泪光,哽咽道,“三爷!三爷!三爷真是长大了,老奴现在就算去死也心甘情愿了!”

~~~~

朱允熥穿戴完毕,门外数十个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进来。

跪在朱允熥的脚下,朗声道,“恭请吴王上软轿!”

一顶华丽的,明黄色的软轿被抬了进来。

朱允熥看看软轿,看看那些举着仪仗的宫人侍卫,笑了。

“既然是替皇爷爷检阅京营兵马,那我就不能坐轿!”说着,朱允熥傲然道,“牵马来,孤骑马去!”

哒哒哒,马蹄落在深宫的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喀喀喀,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脚步铿锵如同战鼓。

朱允熥胯下一匹纯白色,没有任何杂毛,温驯的战马,缓缓走出宫门。

他身后,无数锦衣卫铁甲侍卫浩浩荡荡,排成长龙。

而在他的身前,他出宫门那一刻,又有无数的骑兵兵丁,在前面开路。

宫城外,那些宫人和杂役,马上背过身面对紫禁城的城墙,大气都不敢出。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凡人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力见到贵人的。当遇到贵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

那些准备进宫陛见的官员们,看了朱允熥的仪仗先是一愣,随后马上跪于路边。

朱允熥回头看看高大雄伟的紫禁城,又看看眼前宽阔的街道。心中豪气万千,意气风发。

吴王的队伍渐渐出宫,朱元璋背着手在城墙上收回目光。

“咱这个孙子,像咱!”慢慢朝城墙下走,朱元璋满脸笑意的沉思。

这个大明在他手里二十多年,刚刚步入正轨。已故的太子正值壮年,正是执掌河山,带领并稳固大明江山最好的人选。

可惜太子走了,大明的江山的继承人空悬。

但是看到自己这个英气勃发的孙子,朱元璋心中又有了别的念头。

似乎大明帝国,由一个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带领。在岁月中乘风破浪,并且超越父祖的功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着想着,再次回望宫墙外,朱元璋对身边亲卫说道,“让蒋瓛来见朕!”(瓛,huan)

蒋瓛,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

咚咚咚!

朱允熥的仪仗还未到应天府外,大明京营大明的大军,天地间肃杀的战鼓声,骤然响起。

战鼓澎湃,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如疾风骤雨一般。

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繁华的大明都城,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和大胜之后的欢呼。

胯下温顺的战马,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握紧手中的兵器。

”呼!“朱允熥呼出一口气,让澎湃的心潮冷静下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要见证的,是风华无双的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也是打走大元,甘于奋勇战死的华夏男儿。

轰轰,鼓声落下大地颤抖而起。

远处一阵奔腾的马蹄声传来,大明战旗之下,无数铁甲骑士如蛟龙一一样,在战马带起的硝烟中,疾驰而来。

”吁!“骑兵之中最前面胡须浓密的骑士拉动缰绳,战马前蹄腾空不住踢腾,而马上的骑士却稳如泰山。

见到这些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士,朱允熥笑了。

”臣,蓝玉!“

”臣,王弼!“

”常升!“

”毛宁!“

”俞通渊。“

”参见吴王殿下!“

马蹄轰然停止,马上的骑士在铁甲发出的摩擦声齐齐下马,整齐的在朱允熥驾前叩拜。

得知朱允熥前来,军中自蓝玉之下,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

朱允熥跳下战马,亲自把蓝玉扶起来,笑道,”我一个晚辈,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惭愧惭愧!“

”您是吴王,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应当应分!“蓝玉大笑道。

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容貌伟岸,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

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然后有几个生面孔,其中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

见朱允熥的目光打量自己,老将朗声道,”臣,俞通渊见过吴王殿下!“

朱允熥大惊,“可是河间郡公幼子,虢国公之弟,越嶲(xi)侯,俞通渊老将军?”

老将大笑道,“想不到吴王殿下也知道臣的名字!”

朱允熥肃然道,“大明英烈,朱家后人怎能忘记!”

俞家,当得起大明英烈这四个字。

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

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在朱元璋渡江攻打应天的时,带水军归附,后来为了大明慷慨战死,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

俞廷玉的长子,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在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登基之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元,而是雄踞湖广之地,拥兵百万的一代枭雄陈友谅。

当年双方在鄱阳湖发生大战,朱元璋国号为吴,陈友谅国号为汉。陈汉水军船坚炮利,都是几十丈高的大船,朱元璋的水军不能敌。

危急之时,是俞通海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帮朱元璋反败为胜。是役,俞通海壮烈战死。后来常遇春等人奋勇,杀败陈友谅。朱元璋抱着俞通海的尸体,失声大哭。

而这位俞通渊在历史上也绝对算得上英烈,建文帝即位之后,不待见这些老将,让他回家养老。然而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人可用。

建文帝下旨,让俞通渊领兵。

在最惨厉的白河沟一战当中,南军溃败,朝廷的兵马让朱棣杀得落花流水。

俞老将军须发花白,言称要报太祖皇帝厚恩,拒不投降,毅然战死在白河沟中。朱棣亲自为老将军收殓尸体,隆重下葬。

闻听大明英烈四个字,俞通渊先是一愣,随即双眼通红,郑重下拜,哽咽道,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