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唐通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崇祯唐通大结局》,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王承恩一声令下,整个銮驾队伍缓缓启程朝皇城方向匀速走去。范景文看着銮驾远去的方向,缓缓摇头。在他看来京师是守不住的。大明能有今日,非城不坚炮不利,而是失去了民心。老百姓能有什么奢求?无非是吃一口饱饭而已。不解决吃饭的问题,空谈守城将毫无意义!京师皇城外一处府邸内,数人聚齐。如果有在朝为官之人看到肯定会认出他们。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吏部左侍郎沈维炳,礼部右侍郎杨汝成,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这些人中,张凤翔是齐党,党崇雅诗晋党,沈维炳是东林党,杨汝成是宣党。张凤翔率先发话:“海柯(沈维炳字海柯),内阁首辅魏藻德被崇祯砍了头,新任首辅李邦华与我们不在同一条船上,以后对他什么态度?是战还是和?”沈维炳脸色微变:“稚羽兄(张凤翔字稚羽),这里虽...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崇祯唐通大结局》精彩片段
王承恩一声令下,整个銮驾队伍缓缓启程朝皇城方向匀速走去。
范景文看着銮驾远去的方向,缓缓摇头。
在他看来京师是守不住的。
大明能有今日,非城不坚炮不利,而是失去了民心。
老百姓能有什么奢求?无非是吃一口饱饭而已。
不解决吃饭的问题,空谈守城将毫无意义!
京师皇城外一处府邸内,数人聚齐。
如果有在朝为官之人看到肯定会认出他们。
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吏部左侍郎沈维炳,礼部右侍郎杨汝成,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
这些人中,张凤翔是齐党,党崇雅诗晋党,沈维炳是东林党,杨汝成是宣党。
张凤翔率先发话:“海柯(沈维炳字海柯),内阁首辅魏藻德被崇祯砍了头,新任首辅李邦华与我们不在同一条船上,以后对他什么态度?是战还是和?”
沈维炳脸色微变:“稚羽兄(张凤翔字稚羽),这里虽然没有外人,但还是称皇上为好。”
沈维炳担心的不无道理,崇祯今天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有备而来,谁也不敢保证在座的这些人没有他的细作?
锦衣卫和东厂虽然早已不如从前,但他们也不是吃干饭的。一旦被他们抓到把柄,至少要搭上几千两银子。
张凤翔淡然一笑道:“崇祯乃一黄口小儿也,不足为惧。若他只是将魏藻德关押收监,老夫肯定有所顾虑,毕竟他有对我们不利的东西。但魏藻德已死,平日里与我们又无书信往来,崇祯想抓我等的把柄可就难喽。”
“至于李邦华...”张凤翔眯着眼,“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夫现在不在朝堂中,无官一身轻!”
张凤翔崇祯十五年时任兵部右侍郎一职,后来当了几个月的工部尚书,随后被崇祯贬回了兵部,几个月后夺官下狱。
在众人求情之下,仅被免职处理。
沈维炳左右看了看,开口说道:“首先确认一点,李邦华和皇上是一条心,否则他也不会突然升到内阁首辅的位子上。”
“皇上今天先是砍了魏藻德的脑袋,随后以借钱的名义将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下狱。若不是范景文家境贫寒说了实话,恐怕他也会受到牵连。”
“皇上今天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众人皆是不解的看向说话的沈维炳。
“他想夺权!”
夺权?张凤翔一脸严肃的陷入沉思。
礼部右侍郎杨汝成则是露出疑惑表情,他不解的问道:“陛下夺什么权?夺谁的权?”
“现在六部尚书和内阁首辅、阁臣都是他的人,远的不说,圣旨最起码不会被驳回。只要圣旨一到,你我敢不遵守?我等虽然为人臣,但手中的权利早已经被收回去了。”
“此言差矣!”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接过了话题,他解释道:“汝成兄只在礼部任职,对其余各部不甚了解也很正常。”
“尚书做尚书的事,侍郎做侍郎的事。以我们户部为例,陛下让督饷,尚书也让督饷,我们找谁要?”
“皇亲国戚?朝廷勋贵?士绅商人?寻常百姓?”
“皇亲国戚有权有钱,咱们得罪不起。朝廷勋贵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也得罪不起。士绅商人是我等的靠山,不能向他们征税。”
“能征的只有老百姓了,他们没权没势,只要衙门的差役一到,便会乖乖的把钱交出来。”
“钱到了户部,尚书才不管钱是怎么来的,陛下更不知道钱来自何处,就算知道了他又能怎样?”
“沈维炳,党崇雅有私通流贼,贪墨之嫌,现交由锦衣卫查办,记住,不能用刑。”
本来还想提反对意见的大臣见状,纷纷噤声。
锦衣卫没了诏狱,屁都不是!
李若琏虽不情愿,也只能一脸无奈的跪地领旨。
“拟旨,废三饷,永不加赋,并免全国一年田赋。”
“最后一件事,京师有流贼和建奴的细作,即日起京师全城戒严,除贩运军需,粮草,蔬菜者,其余人等禁止出京。”
早朝结束后,李若琏跟着崇祯来到了乾清宫。
他面有难色的说道:“陛下,党崇雅和沈维炳都不是善茬,不用刑什么也问不出来。”
崇祯淡淡一笑:“谁说不让你用刑了?”
“可是……”李若琏搞不懂了。
皇上怎么能说出这种出尔反尔的话?
被自己知道了还好,如果被其他大臣知道了,他们会怎么看皇上?
那些读书人又会怎么看?
崇祯满不在乎的淡淡一笑,“他们阴险,朕就得比他们阴险一百倍才行!他们奸诈,朕也得比他们奸诈。”
“满朝文武嘴上说着仁义道德,私下里干的全是男盗女娼的事。他们管不住自己,却还想用仁义道德约束朕?”
“可笑!”
“你是朕信得过的人,面子上的事朕做,私底下的事你做,明白了吗?”
李若琏咽了口唾沫,震惊之余急忙说道:“臣明白了。”
“好,朕有逼供秘法,只需一张纸一桶水就能让他们乖乖招供。”
得到崇祯的传授后李若琏眼前一亮,谢恩后匆匆离去。
他要马上测试秘法的威力!
连日来各种政令的发布让各部官员无比忙碌,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心办差,都得按部就班的工作。
处理完堆积如山的奏本和题本已临近傍晚,崇祯去往坤宁宫的路上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急忙问道:“王承恩,太子怎么样了?”
......
是夜,武清城外!
古代城池附近基本没有树,那些树要么被老百姓砍倒,要么被官府砍倒。
老百姓砍树为了烧火,官府砍树为了安全。
有树的地方就能藏兵,官府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锦衣卫千户高文采率领两千人,驻扎在城西二十里的地方准备迎驾鹤驭(太子的车乘)。
这两千人由三伙不同的势力组成。
五百锦衣卫,五百东厂厂卫,还有一千冯元飏从天津带来的驻军。
锦衣卫的帐篷在中间,东厂在北侧,天津驻军在南侧。
中军帐内,三个人正在啃烤馒头喝热水。
这三人分别是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内廷司礼监太监张容和天津守备邓珲。
邓珲边吃边问:“高千户,太子快到了吧?”
“嗯,据探马回报,太子鹤驭距此不足十里,最慢两个时辰也到了。”
“那就好。”邓珲认认真真的将馒头吃完,拿起手中的大碗将里面的热水一饮而尽。
他擦了擦嘴继续问道:“高千户,我没别的意思啊,就是随便问问。你们锦衣卫吃这玩意吃得惯吗?”
看着手里的烤馒头,高文采不假思索,“邓守备何出此言?朝廷处处用钱,锦衣卫也是人,挣得和你们差不多,有一口吃的就不错了。”
邓珲讪讪地笑了,随后看向太监张容。
张容本是司礼监的太监,兼着东厂的差事,奉旨随太子去往南京。
东缉事厂名义上是临时机构,理论上皇帝可以差遣任何人提督东厂。东厂提督不是正式的官职,没有品级,它的人员都是内廷太监兼职。
“都回衙门各司其职吧,王承恩,宣李若琏觐见。”
李邦华带头施礼后退出暖阁。
李若琏早就在外面等着了。
他急匆匆走进殿门,君臣之礼后见左右没人低声说道:“陛下,臣不辱使命。”
“嗯,干的不错。”
李若琏激动的再次施礼谢恩,站起身后向前迈了一小步,再次低声说道:“陛下,臣此次共收获现银四万两,其余家产折银约二十万两。钱太多了,臣惶恐...”
李若琏也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钱,如果不是提前预备了马车,光凭人绝对搬不完。
好在昨夜狂风大作,再加上京师戒严和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这才悄无声息的离开现场。
“银子你自己留着吧,以后用钱的地方有很多,就当朕提前给你的。至于东西,也留着,追查凶手的时候用得到。”
崇祯说的大方,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一天东窗事发,他完全可以把锅甩到李若琏身上。
人是他杀的,钱是他花的,和我崇祯有鸡毛关系?
李若琏感动得不行,再次跪地谢恩。
不等他站起身,崇祯的旨意就到了:“朕遇刺的案子,陈演和光时亨灭门的案子都由你来负责,限你一日内破案。”
李若琏有点蒙。
皇帝的意思是:自己查自己?
简直闻所未闻!
李若琏皱着眉想了一会,试探性的问:“陛下心中可有怀疑之人?”
崇祯笑了笑,“有,成国公朱纯臣的嫌疑最大;其次是流贼,建奴在京中的细作。”
“至于是谁,你们一查便知。”
李若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臣告退。”
崇祯简单吃完早饭后想起一件事,吩咐王承恩:“摆驾坤宁宫。”
坤宁宫是周皇后的寝宫,又称“中宫。”
周皇后对崇祯的到来有些诧异,平日里这个时间陛下不是在上朝就是在处理奏本。
来坤宁宫做什么?
难道...
周皇后看着天边初升的太阳,脸色顿时一片绯红。
“臣妾给陛下请安!”周皇后一袭白衣,迈着典雅的步伐来到崇祯面前,施后宫礼。
周皇后虽然已经三十三岁,但浑身皮肤光洁嫩白,堪称玉体。
崇祯看着眼前的美人,心中的疲惫瞬间消散。他屏退左右,抓着周皇后柔软温热的小手坐到暖榻上。
周皇后脸色潮红,有些不知所措。
虽是老夫老妻,但崇祯很少这般认真端详她。
“嘉定伯的事,梓童知道了吧?”
周皇后浑身一震...
崇祯昨夜明抢的行为早已传遍了后宫,而且抢的第一个人就是国丈大人!
周皇后轻点下巴:“陛下,臣妾有所耳闻。”
“你会怪朕吗?”
“陛下乃一国之君,需高瞻远瞩,臣妾没有资格谈论陛下所作所为。”
“你是天下之母,六宫之主,更是朕的结发妻子,与朕说几句真心话又有何妨?”
周皇后双目如水,低着头想了想:“嘉定伯乃臣妾家父,更应起到带头的作用。”
崇祯摸着周皇后的秀发,很是欣慰。
他站起身拿起一张邸报问道:“梓童,你文笔如何?”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这个称呼最早从宋朝开始。明代的邸报并不面向百姓,而是朝廷内部的报纸,只在官员之间传阅。
有些商人会花钱从官员处买报纸,以了解朝廷信息。
周皇后低着头,有些愧色:“臣妾虽读书识字,文笔却不怎么样。”
“那就妥了!”
妥了?
周皇后有点蒙,最近皇上的做事风格与原来完全不一样,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凡有贪墨者,一经发现立即处死。”
“另,官府诚邀能人志士治理鼠疫,赏银若干。”
差役朗诵完之后,又用白话解释了一遍。
听完衙役的解释,老百姓们你看我,我看你,感觉像做梦一样。
高高在上的万岁爷,竟然在关心他们这帮屁民。
不但关心,甚至发银子!
历朝历代的皇帝只会收银子,从来没发过银子。
万岁爷简直是开了天恩!
他们就像旱了很久的土地,忽然遇到一场好雨;流浪在外的游子,突然收到了家书。
那一刻的内心,无法形容。
他们还没来得及感动,兵部的差役们就到了。
“流贼将至,屯兵备战!”
一张张募兵的告示粘贴在墙上,身体条件,饷银,口粮标准写的清清楚楚。
由于募兵标准降的很低,囊中羞涩的百姓纷纷走上前报名参军。
一时间整个京师忙了起来。
......
乾清宫。
一道道密信由东厂太监送入殿内,看着上面的数字,崇祯松开紧锁的眉头。
钱到手了,他也放心了。
成国公府抄出黄金十一万两,白银九十三万两,其他财产折银近三百万两。
两百多年的积蓄竟然如此丰厚...
昨夜的战果更加可观,他从勋贵大臣手中“抢”的东西全部折银大概有四百多万两。
而且不排除某些勋贵将财产埋在某个地方,根本没有装车带走。
加上那些,七八百万两绝对是有的。
“李阁老!”乾清宫内,崇祯稳坐龙椅。
“臣在。”
李邦华刚回内阁拟完旨就被喊了回来。
“太子到哪了?路上可还顺利?”
“回陛下,昨夜已到通州一带,正朝直沽行进,一路顺利。”
“嗯,吴三桂呢?”
“这...”李邦华不敢抬头直视崇祯。
他怕崇祯生气,吴三桂带着三十万军民,每日走五十里已是极限。
根本指望不上他们。
“算了,把拖欠唐通的饷银,粮饷都抓进时间置办了。至于关宁军的饷银...”崇祯沉吟片刻。
“告诉吴三桂,让他们来京师自取,现在京师腾不出人手运送钱粮。”
“遵旨。”
崇祯左手拄着下巴认真思考。
内阁已经搞定,太子也暂时安顿好了,钱也有了,眼前的麻烦只剩下李自成。
李自成会投降吗?
不会!
先不说他对宗室诸王做了什么,就凭挖明祖陵和在陕西称帝这两件事,死一百次都不够。
所以他绝不会投降,就算投降也是名义上的投降。
既然不投降,就只能硬刚了。
怎么刚?
笼络民心。
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京师三大营的士兵根本守不住城池,挡不住流贼。
可朝廷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把百姓的心伤透了。
徭役赋税,瘟疫流民,天灾人祸。
这些事,朝廷一件也没处理好。
治民需要恩威并施,朝廷这些官吏只有威,没有恩。
百姓不是傻子,分得清谁好谁坏;他们不是受虐狂,不会帮助施暴者。
要想笼络民心,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李阁老,守城需要民心,你觉得如何笼络民心?”崇祯问道。
李邦华已经知道了锦衣卫张贴告示的内容,顺天府衙的告示他也看过。
说实话,他被崇祯发钱的行为震惊了。
纵观古今,朝廷体恤百姓无非两种表现:减免赋税,赈灾发粮。
直接给百姓发钱简直闻所未闻!
别说百姓,就连他这个朝廷大员都颇为佩服。
他知道,无论发钱还是杀贪官,目的只有一个:笼络民心。
“陛下,外面张贴的告示臣看过了,颇为感动。京师最近流传着一首关于流贼的诗,臣猜测也是出自陛下之手。”
“是怕朕不还钱,还是盼着大明灭亡?”
“怕...怕陛下不还钱!”张缙彦已经顾不得许多了,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不,你不是怕朕不还钱,而是心里盼着大明灭亡。只有大明朝灭亡了,朕才会还不起这点钱。”
“你以为朕定你贪墨之罪只是说的银子吗?你贪得不止是银子,还有你的仕途,你的狗命!据朕所知,你早已私通流贼,做了他们的走狗!”
“流贼二月克太原,俘虏晋王朱审烜,杀害巡抚蔡懋德,你谎报军情说太原尚在固守!让朕延误了召吴三桂勤王的旨意。”
“同是二月,流贼在宁武关与我军激战数日,以伤亡七万的代价攻陷宁武关,周遇吉和七千将士力战而亡。”
“你再次谎报军情说流贼败退宁武关!让朕错失了在京师募兵备战的时机。”
“屡次谎报军情,你对得起朕的恩典吗?你对的起京师百姓吗?你对的前线厮杀的将士吗?你对得起我大明子民吗?”
“你说!”
崇祯一连串的怒火让整个西四牌楼无比安静。
朝中虽然只有一个张缙彦,与张缙彦相同想法的人占了十之七八。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朝中百分之七十的官员都投降了。他们不在乎谁是天子,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当官,有没有办法捞钱!
看着怒火中烧的皇帝,百姓们先是安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呼喊声。
“万岁爷,杀了他!”
“张缙彦必须死,还大明将士一个公道!”
“杀了他!杀了他!杀了他!”
无数百姓在远处尽情的嘶吼着,发泄着。皇上的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当官的贪钱只是表象,表象后面藏着他们最肮脏的内心:包庇,栽赃,陷害,恐吓,打压,逼迫,甚至杀人!
张缙彦被百姓们的反应吓坏了,他跪在地上不停地颤抖。
崇祯死死的盯着他,问道:“朕问你,你认罪吗?”
“臣...冤...冤枉。”张缙彦死鸭子嘴硬。
话还是那句话,但语气早已不如刚才那般坚定。
崇祯冷冷一笑,吩咐道:“张缙彦贪墨军饷,谎报军情,欺君罔上,投敌叛国,其罪当诛!”
“来人,将张缙彦验明正身,五马分尸,灭三族,抄没的家产押往户部充作军饷。”
“朕的判罚,可还公正?”崇祯眯着眼,问那个贡生。
贡生低着头,声音颤抖:“陛下...学生知错了。”
“好,回去后抄写一百遍大明律。”
“遵,遵旨。”
国子监的贡生像是丢了魂一样跑到人群中消失不见。
读书人的事用书解决。
一个小小国子监贡生根本提不起崇祯的兴趣,而且守城的时候还要重用这些人。
随着一声声惨叫,数十颗人头落地,张缙彦三族被灭。
整个西四牌楼血气冲天,腥臭夹杂着铁锈味扑面而来,让人害怕之余又有些莫名的兴奋。
崇祯目光落到王正治身上,他提高嗓音问道:“王正治,你可认罪?”
王正治已经被吓瘫了。
他整个人如一滩烂泥瘫在地上,大小便失禁,附近的人纷纷作呕。
“陛下,臣认罪,求陛下恕罪!”
“罪臣知错了,求陛下放过罪臣!”
“陛下,臣知错了,看在臣为国操劳的份上饶了臣的家人。”
崇祯冷笑:“朕如果饶了你的家人,那些死去将士的家人又该如何看朕?”
“他们在缺饷少粮的情况下尚且浴血奋战,你后方干什么?”
“你先任太仆寺卿,后任户部侍郎,在任时徇私舞弊,贪墨军饷,欺君罔上,妖言乱政,罪大恶极!”
带着记忆穿越而来,他只想干两件事。
抢钱,杀人!
“你不用查凶手,朕有另外三件事交给你做。”
“臣领旨。”
“一,先查给户部运送粮草,给工部运输铠甲,兵器,火器的是哪些商号,并查清楚朝中哪些大臣与之交往密切,重点查晋商和江浙商人。”
李若琏默默在心中记录。
“二,模仿这几人的笔迹写几封密信。”崇祯伸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摞奏本递给李若琏。
李若琏打开奏本扫了几眼后头皮发麻。
这些人有勋贵,有朝臣,甚至还有死人。
死人是前内阁首辅魏藻德,他的奏本也在其中。
李若琏毕恭毕敬的问道:“陛下,不知密信内容有何要求?”
“这些人私通流贼,朕需要证据。”
“臣,领旨!”李若琏毫不犹豫的将奏本放进怀中藏好。
崇祯对李若琏的表现很是满意,点点头继续说道:“第三件事有些棘手,可能会死人。”
“臣蒙受君恩,不惧生死!”
“好!第三件事是一件震动京师的大事!”
大事?
李若琏浑身一震顿时来了精神。
“今夜子时,血洗前内阁首辅陈演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的府邸。记住,要悄无声息干净利落。府中男女老幼全部处死,一个活口也不留。所有财物洗劫一空,不用交给朕,留着自己用就行。”
李若琏安静了一会。
他没料到皇帝竟然用这么低调的方式杀人。
无论杀谁他都不该犹豫。
但李若琏还是犹豫了片刻,面露为难之色说道:“陛下,京师晚上有巡捕营和锦衣卫的人巡夜。臣的人虽然能征善战,被他们发现将免不了一场硬仗。生死事小,坏了陛下的计划事大。”
李若琏的担心不无道理,巡捕营和锦衣卫虽然之战力羸弱,但胜在人多势众。如果发生冲突,对方有支援的情况下会把他们活活耗死。
到时候不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白白损失人手,得不偿失。
崇祯心中早有对策,他微微摇头:“放心吧,其他人交给朕。”
“遵旨!”李若琏施礼后快速离开。
他刚走出殿门,王之心和吴梦明并肩走了进来。
两人同时跪倒在地。
王之心一脸担忧:“不知陛下龙体如何?臣有罪,让陛下受惊了。”
吴梦明脸色写满了焦虑:“陛下,臣失职。求陛下给臣一次机会,臣一定将凶手绳之以法!”
皇帝出宫外围警戒任务由锦衣卫和东厂负责,无论他们当时在不在场,都是第一责任人。
出了这种事,皇帝怪罪下来难逃其咎。
崇祯嘴角挂着一丝嘲笑:“好,朕赐你们自尽,去吧。”
王之心和吴梦明俩人顿时傻了眼。
他们是皇帝的宠臣,深受君王信任。
今天的事固然严重,在他们眼里却到不了赐死的地步。况且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陛下怎么会舍得让他们自尽?
可话从崇祯的嘴里说出来,他们又不敢不信。
片刻后王之心率先求道:“陛下饶命,陛下饶命!臣固然有失职之实,求陛下看在臣忠心耿耿的份上饶了臣。”
“臣愿戴罪立功找到幕后真凶。”
吴梦明见状开始模仿王之心,他一边磕头一边流泪:“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他没有王之心那么能言善辩,只能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求饶。
声音凄惨,泪流满面,让人动容。
崇祯被吴梦明的哭声扰的心烦,崇祯当时怎么想的?竟然让这么个家伙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