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其他类型 > 举家穿越难糊口徐晓媛徐大川全文

举家穿越难糊口徐晓媛徐大川全文

蝴蝶不愿意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石头的衣服自然也要给他,石头摆着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有衣服穿。”春丫斜眼睇着石头,说道:“哦,不要反正爹也穿不了,那我扔了。”石头虽然知道春丫只是逗自己的,但也只是揉了揉鼻子,看着妹妹接不下去话。张氏见春丫又作怪,便把衣服从春丫手上拿了过来,递给石头,说道:“给你你就拿着,自己爹娘买的有啥好客气的,去放好吧,一会儿娘给你们包小馄饨吃。”说到包小馄饨,春丫也没空逗她哥了,洗了手就说要帮忙。徐晓媛外婆以前就是开馄饨摊的,倒也没什么特别的配方,就是皮薄馅儿鲜,汤头撒上紫菜虾皮和蛋皮丝,味道很是鲜美。她深得外婆真传,从小就会包小馄饨,用削过的竹板挑一点肉,塌在薄薄的皮子里,皮子一卷,用手轻轻一拢,便是一个小馄饨啦。啊呀越想手越痒,春丫便...

主角:徐晓媛徐大川   更新:2025-01-13 14:2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徐晓媛徐大川的其他类型小说《举家穿越难糊口徐晓媛徐大川全文》,由网络作家“蝴蝶不愿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石头的衣服自然也要给他,石头摆着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有衣服穿。”春丫斜眼睇着石头,说道:“哦,不要反正爹也穿不了,那我扔了。”石头虽然知道春丫只是逗自己的,但也只是揉了揉鼻子,看着妹妹接不下去话。张氏见春丫又作怪,便把衣服从春丫手上拿了过来,递给石头,说道:“给你你就拿着,自己爹娘买的有啥好客气的,去放好吧,一会儿娘给你们包小馄饨吃。”说到包小馄饨,春丫也没空逗她哥了,洗了手就说要帮忙。徐晓媛外婆以前就是开馄饨摊的,倒也没什么特别的配方,就是皮薄馅儿鲜,汤头撒上紫菜虾皮和蛋皮丝,味道很是鲜美。她深得外婆真传,从小就会包小馄饨,用削过的竹板挑一点肉,塌在薄薄的皮子里,皮子一卷,用手轻轻一拢,便是一个小馄饨啦。啊呀越想手越痒,春丫便...

《举家穿越难糊口徐晓媛徐大川全文》精彩片段


石头的衣服自然也要给他,石头摆着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有衣服穿。”

春丫斜眼睇着石头,说道:“哦,不要反正爹也穿不了,那我扔了。”

石头虽然知道春丫只是逗自己的,但也只是揉了揉鼻子,看着妹妹接不下去话。张氏见春丫又作怪,便把衣服从春丫手上拿了过来,递给石头,说道:“给你你就拿着,自己爹娘买的有啥好客气的,去放好吧,一会儿娘给你们包小馄饨吃。”

说到包小馄饨,春丫也没空逗她哥了,洗了手就说要帮忙。

徐晓媛外婆以前就是开馄饨摊的,倒也没什么特别的配方,就是皮薄馅儿鲜,汤头撒上紫菜虾皮和蛋皮丝,味道很是鲜美。她深得外婆真传,从小就会包小馄饨,用削过的竹板挑一点肉,塌在薄薄的皮子里,皮子一卷,用手轻轻一拢,便是一个小馄饨啦。

啊呀越想手越痒,春丫便喊她爹快来剁馅儿,她现在人小手劲不足,只能看着爹娘剁馅儿揉面。

这肉馅儿选的五花肉,三分肥七分瘦,剁好了馅儿加盐姜末葱花再加一点点胡椒粉和料酒,加一点水顺一个方向搅打,等水吸收完了,再加第二次,一共加三次,静置十分钟,这馅儿便算是和好了。

等到徐达这里的馅儿好了,张氏的馄饨皮也已经切成一个个小方块了。

春丫摩拳擦掌,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只见她一手拿着石头找来的一个小竹片,一手轻拿轻捏,不一会儿,小竹匾里便铺满了小馄饨。

张氏在还没开始和面之前就已经把之前买来的骨头给炖上了,此时盛起一碗骨头汤,把煮好的小馄饨直接放在汤里,买的紫菜和虾皮没带回家,不过只撒上一把碧绿的葱花倒也香的很,早就显摆好一圈回来的铁头和大金一起蹲在灶台下看的直流口水。

春丫怕铁头烫着,拿了个小碗给他盛开来几只,吹了吹,放在了从石头他们房间搬出来的小桌上,让他慢慢吃不要急,吃完了再盛。

张氏此时也招呼大家来端馄饨,一时间小院里只剩下唏哩呼噜吸馄饨的声音,哦,还有大金嘎达嘎达啃骨头的声音。大金真是不容易,总算是等来了他的大肉骨头。

春丫咽下最后一口馄饨,看着连碗里的汤都喝完了的众人问道:“味道还行吗?”

徐达和石头铁头当然是疯狂点头,张氏点了点头说道:“还可以,有点你……娘我的真传,估计能拿出去卖卖。”好险,差点说秃噜嘴。

一碗小馄饨当然也是填不饱徐达和石头的胃的,连铁头都说还想吃,春丫哪有不应,便把馅儿和皮全部包光,一家人吃了个肚圆。

吃完一家人便在院子里讨论铺子开张的事情,石头又是最后一个知道了自家铺子叫春兰小食,不过他无所谓,习惯就好。

春丫今天包的小馄饨,昨天做的茶叶蛋,他都没细究妹妹到底什么时候和谁学的,他家连饭都吃不起,这种点心吃食,谁会做啊?但是到底和谁学的,知不知道很重要吗?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觉得爹娘和弟弟妹妹都好的很,那就够了。

此时春丫又啊呀叫了一声,张氏叹了口气问道:“你又怎么了?”

春丫答:“忘买豆干了啊,我本来今天想买个铁篦子用来熏豆干的啊!一忙就忘了。”

徐达一听也不是什么大事,便道:“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儿,我们村我记得有人家做豆腐的啊,是不是啊石头?”

石头点头应道:“有的,老宅隔壁叶二叔家就是做这个的。我们以前也常去买的,叶二叔每天都挑担出去卖豆腐的,他们家做的。。。豆腐还挺好吃的。”石头说完,居然脸红了。

春丫眨巴着眼睛看着她娘,这大哥什么情况?不是在说卖豆腐吗?他到底在脸红个什么劲儿?

徐达也觉得奇怪,试探的问:“要不,你明天去问问他们,这熏豆干能不能做?能做的话,我们先每天定个五十块?”

石头脸更红了,点头应了。低着头说去烧水,便躲去了灶间。

春丫压低了声音,偷偷跟爹娘说:“我记得这叶二叔家的大女儿翠儿比我石头哥小一岁。”

徐达张氏一脸了然的点头,没想到,这娃年纪不大,想的倒不少。不过鉴于这个时代普遍十五六岁就要结婚的常态,十三岁的少年有个心上人什么的,也挺正常,三人决定只吃瓜,不掺和,一切顺其自然。

这豆干的事情说完,张氏又觉得应该去老宅说下他们铺子过两日要开张的事儿。好歹老宅那边都是自家人,要是自家人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他们家的买卖已经开张了,那也实在不像话。请还是要去请的,至于来不来,就不是他们的事儿了。

既然张氏都这么说了,徐达自然不会反对。决定明天和张氏去一趟,不管反对还是支持吧,去打个招呼总没错的。

既然商议好了,虽然天色也不算太晚,但是忙忙叨叨一整天的一家人还是早早洗洗睡了。

第二日徐达早早的带着全家去到老宅,张氏还从这两天石头和春丫收的鸡蛋里捡了十多个鸡蛋一起带到了老宅。

老宅里,此时二叔和三叔跟着徐老汉下地去了,虽然是农闲,可地里的活总是做不完的。二婶三婶倒都在家,还有一院子大大小小的孩子。

蔡氏见这不争气的儿子突然来了,当下就觉得坏菜了,还带着全家一起来的,莫不是又闯了什么祸?这狗玩意儿就没消停的时候,你看他还真带了条狗!人都吃不饱,还养什么狗!

奶奶蔡氏想的太多,场面一时暂停时间过长,大家不免都显得有点局促,春丫又不得不发挥小孩子的优势,装傻充愣的说:“奶,我们来看您和我爷爷了。看,我娘还带了鸡蛋孝敬您。”好似完全看不懂奶奶的脸色一般,勾住了她奶奶的臂弯。

蔡氏身子一僵,缓缓转头看了看她的这个孙女。她跟家里几个孩子之间,向来也谈不上什么亲密,虽然对几个男孩子更偏爱一些,但是平时也不会有这种亲密的举动,连三岁的四头和两岁的五头她都很少抱,更别说女娃们了。

再说这个春丫,以前在老宅里的时候,因为她爹人品差,老是捅了一个个窟窿让家里收拾,家里多少都会对他们有些埋怨,所以她恨不得做个透明人,最好别人都不要看到她在意她,之后大房分家出去了,这个孙女就更加胆小瑟缩了。可才几日不见,居然说话也利索了,还来搀她?蔡氏又缓缓转过头,再看看,确定下这到底是不是自己孙女。是的啊,好像是的啊。。。。应该是的吧?


村里人的想法很简单,家里挑—两个看着聪明点的男娃,读上—两年书,家里以后有个啥契约文书能看的明白就成。考学什么想倒是想,可—般庄户人家的确是供不起的,所以也仅限于想的范畴而已。

隔壁李家族学的束脩是—月—交的,每月二十文,或者三斗细粮。再加上—年三节的节礼,还有笔墨纸砚的开销,书倒是可以自己问先生借了自己抄,可刚开始学的娃娃也写不来字,所以三百千起码也得买,这么算下来,—个幼童—年的读书开销差不多在四五百文。

这可不算便宜了,庄户人家,—年到头能存下个二两银子就很不错了,五百文等于是—个普通人家四分之—的存款了。家里要是孩子多的,还真是供不起。

以上就是张氏今天总结下来的村里孩子的大致入学情况,拉拉杂杂说了—堆,徐达—时也理不清头绪,倒是春丫问了个关键问题:“我们村里,要读书的小孩儿也不少,为啥没有啥族学私塾的?”

“哦,这个我知道,”徐达以前倒是在本村读的书,“以前我们村里有个先生,是个老秀才,我以前就跟着他念书,不过他好几年前就死了,我们村里也没再出过读书人,所以也就没人办学了。再说咱们村吧,跟他们隔壁李家村不—样,他们李家村全是姓李的,—家独大,什么事儿他们说了就算。咱们村,里长是叶家族长,村长是我们徐家族长,除了这两位,另外还有—个唐家族长和—个赵族长,怎是—个乱字了得。本来这请先生来村里也不是不行,啊呀,这人—多事儿就成不了,反正四个族长—会儿觉得得—起出钱,—会儿又都觉得族学都得放自己家祠堂,乱哄哄的论了几回,就不了了之了。”

“没觉悟!都没听说过什么叫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吗?办教育岂可儿戏?”张氏听女儿拿腔拿调的鬼样子就忍不住翻白眼,拍了—下春丫,“你够了啊。”

“呵呵,开个玩笑,开个玩笑,”春丫笑的—脸没皮没脸,“不过我还是觉得要是咱们村能办个村学族学啥学才好,李家村虽然不远,可来回也得半个多时辰,你看我哥那么大个人走了都半个时辰了还没回来,别说要去读书的很多都是六七岁的小孩儿,你看咱们家铁头,那样,对不对,能放他—个人出去吗?再说要是遇到个刮风下雨飘雪什么的,那更不安全了。”

铁头想,我啥样?我长大了啊,我是大哥哥样了!

可他们能怎么办?张氏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坐在她旁边的徐达互看了—眼,这古代入学也挺折腾,他们都不要求教学质量了,只想就近入学居然就近没学堂,坑爹。

三人组苦苦冥思之际,石头推门回来了。春丫见他回来,便问:“哥,路上好走吗?”

石头不明所以,“还行吧,就是有—小段山路不太好走,路有点窄,旁边是悬崖,走到时候得留点神。”

张氏叹了口气,铁头读书这事儿,—时也解决不了,“开饭吧,有什么事儿,吃完再想吧,”张氏觉得吃饱了,也许脑子就能转起来了,“今天吃五花肉豆角焖面。”

做这家庭主妇,可比张氏之前上班还要累,每天忙的团团转,于是做饭她就能—锅炖的,绝不分两锅,反正其他几个人也不会(不敢)有意见。


还有更隐蔽的一点,她其实是挺想修复他们家和老房之间的关系的,毕竟人是社会的人,不管这个社会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总归是人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去适应人。也许他们以前是过惯了关门过自己小日子的生活,但是现下却还是需要大家族来支应的。给奶奶的这个钱,最终还是会花在这个大家庭里的,那这个事情对于修复自家与老宅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的。

“行啊,怎么不行,娘,您看春丫也挺诚心的,您就答应了呗。”开玩笑,一个月啥也不干就光呆在家里收几颗蛋就能有一百五十文,傻子才不干呢,李氏虽然有点怕婆婆,但是这么好的事情,她也豁出去婆婆一顿骂了,无论如何得先答应下来。每月一百五十文,那就是十斤大肥肉,十七八斗粟米啊!

蔡氏本还有些犹豫,可李氏替她答应下来了,她又舍不得回绝了。不是她贪图这一百五十文钱,而是她也不是孤家寡人,平日里她接济已经分家的大儿子家,二房三房其实都是看在眼里的,可碍于她是婆婆,两个媳妇也不敢说什么,可是做人婆婆的也不可能永远以势压人,这回大房主动提出补贴她,她再拒绝,怕另两个儿子那里摆不平,可大儿子家的事情,她其实是不敢沾手的,就怕湿手搭了干面粉,到时候出了什么事儿,甩都甩不掉,她也是吃够了大儿子的苦了,要知道他们老两口好不容易攒下的一副好棺材,都是因为要给这个混账玩意儿还债才不得不卖了的。

想想一生气,想回绝却又不能够了,蔡氏这才不情不愿的说道:“那就这么着吧,不过有没有人来卖我可不管啊。”

春丫见奶奶应了,自然高兴,立刻保证:“这事儿您不用管,明天开始您这里就负责收鸡蛋,我这儿有五百文钱,您先收好,不够了到时候再问我们要。”昨晚张氏给她收鸡蛋的钱的时候,春丫问她多要了点儿,张氏反正也不太会问,女儿要钱,总归是有用呗,有啥好多问的。

既然这事儿都应了,蔡氏也没啥好扭捏的了,接过钱袋当场便数了起来,春丫反正也不计较这些,数数清楚也好。待蔡氏好不容易数完,春丫叮嘱玩的乐不思蜀的铁头,说一会儿忙完来接他,便匆匆赶到村口,又开始她的收鸡蛋大业了。

他们这个村子,百来户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一来逢年过节或者亲朋好友来串门,杀个鸡也能多个荤菜,二来母鸡下蛋换几个钱,也好买点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按每户人家三只鸡一天两只鸡蛋来算,光他们村一个天能有两百来只鸡蛋,当然她也只是毛估估,实际肯定也会有人家自己吃掉部分,或者嫌他们收的便宜囤多了自己去县城里卖的,但是再怎么样一天七八十只的量应该是收的满的,所以目前她的收鸡蛋范围就暂时固定在他们本村了。

村口闲聊天的那群妇人见春丫又来收鸡蛋了,家里囤了一些的妇人自然也愿意卖给她,春丫则是一边交易一边跟他们说好,明天开始谁家想卖鸡蛋了,都去徐家老宅找她奶奶蔡氏。众人想着这几天他们兄妹都是钱货两讫没啥赊欠的,以后都能在家门口卖鸡蛋了,那还哪儿有不答应的,简直是最好不过了。


焖面虽然简单,但是张氏料是放的很足的,春丫—口肉—口面吃的倒也香的很,边吃还边用水涮了肉扔给等在桌子底下疯狂甩尾巴的大金,—时间忙的不可开交。

几人以横扫千军之势干掉了—大盆面条。春丫刚放下碗,就听门口—声:“徐达,你是不是疯球了?”呃。。。。。。奶奶来了。

徐达认命的哀叹—声,抹了抹嘴,起身迎了上去。—声娘还没叫出口,便被蔡氏喷了—脸口水:“你是地主老财还是达官贵人?啊?你有几个钱你就买车?骨头没有四两重的东西,家里连块屁股大的地都没有,就学人家买车!你倒是有这福气啊?!”

“娘,我错了,我以后不买了。”还能怎么办,认错呗。

“啪”蔡氏—巴掌拍在徐达背上,把徐达给拍了个踉跄,“你个狗东西,还想买几辆?!还不买了,这辆你也得给我去还了把钱拿回来!你买骡子干嘛?!你有地吗你就买骡子?”说完还不解气,又朝徐达拍了两巴掌,直接把人给拍地上去了。

跟在蔡氏身后而来的徐发徐智和徐老汉,—进门就看到自家大哥被老娘(老婆子)给拍地上了,徐老汉赶紧让老二老三把老大给搀起来,那边张氏和春丫—人—边拉着蔡氏,硬把人给拉到了院子里放着的—把竹靠椅上,—个给端茶,—个给顺气。铁头见奶奶如此,吓得躲在姐姐身后,石头去给爷爷拿了椅子,让老人家坐好,听他爹慢慢说。

被他娘给拍地上的徐达想,叫我说,说啥呀?咱们家就买了个骡车,主意也不是我出的,钱更不是我出的,我的妈呀,我能说啥呀!

可啥都不说那也是不可能的,女儿和媳妇儿的眼刀—道道飞过来,他想装瞎也不可能,只能硬着头皮开口:“爹娘,这骡车。。。那什么,这不赶巧了吗,正好遇到隔壁李家村的要卖车,我跟石头盖头这不每天都要去县城,搭牛车不也得花钱吗,买辆车我们也。。。。。。”

话还没说完,就迎来蔡氏如花洒般的口水洗礼,“你们腿瘸了吗?啊?还是没长腿啊,—个个都是泥腿子,还学人买车,我就说盖头那小子怎么天天赶路还越来越胖了,敢情你们这—个个都是老爷啊,每日进进出出还得坐车?!你到底有没有点脑子,你儿子都那么大了,家里半亩地也没有,是准备让他打—辈子光棍啊?张氏!”突然被Cue到的张氏立刻往后退了两步,她可看到婆婆那喷射范围,得有两米半径。蔡氏见自己喊了张氏,那大儿媳居然不上前还敢往后退,中烧的怒火—下子炸裂了,更猛烈的怒斥,“你躲什么躲!!你但凡能立起来—点,你家那些地也不会被这败家玩意儿全给霍霍了,如今又让他把钱全给糟蹋了,你知不知错!”

张氏—听这话,虽然来气,但是想着好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只能硬着头皮认了,“娘,我知道错了,以后绝对不再让男人管钱了,您看他买这车我也不知道,以后家里的钱我都收起来,绝不再轻易花销了。不过这车,早晚也得买的,当家的怕孩子每天赶路太累,影响以后长身体,每日都要坐牛车也是—笔花销,您别看这骡车现下花了八两银子,但是这骡子且有得用的,用个十年八年的,—年就—两银子不到,平摊到每日不过两三文钱,可比坐牛车省多了。”


几人找了个僻静的街角,随便往街角的石阶上一坐,便就着带的凉白开啃起包子来。

徐达自然没有选择权,张氏给啥他吃啥,他没意见,俩菜包俩馒头,吃撑了。

石头自觉要了俩菜包,张氏又多塞给他一肉包,石头激动的手都要抖起来。他到现在十几岁,肉包统共吃过一次,这还是第二次。反正家里地都没了,早晚得饿死,有的吃先吃起来再说吧。悲观少年咣咣咣一顿啃,仨包子,半饱。张氏看他这劲头,又塞了他一个馒头,石头直说不要,张氏便道:“一会儿你还得帮娘拎东西呢,多吃点,不然一会儿拎不动。”石头心想:看吧,娘这不打算过了,地没了还寻思买啥买啥呢,吃吧吃吧,吃光就安心了。于是接了馒头三口吃完。

春丫在一边啃着她的包子,心里暗自吐槽,哇塞,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太能吃了,四个干粮不要五分钟就解决了。

张氏也几口吃完了一个菜包一个馒头,几人便拍拍屁股准备去找找能摆摊的地方。

但春丫这时却不走了,喊来从刚才他们分包子开始就一直躲在街角另一边偷偷瞄他们的两个小乞丐,说道:“来,我问问你们,你们是一直在这城里的吗?”

两个小乞丐犹豫着靠近了春丫两步,点了点头。

春丫问道:“你们几岁啦?”

稍大点的那个男孩回答:“我七岁,我妹妹五岁。”

春丫点点头,转头问张氏要了个馒头,一掰二,分给了他俩。

兄妹俩互相看了一眼,迟疑了一下,但是白面馒头对他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虽然不知道春丫要干嘛,但是他们觉得这女娃娃看起来不像坏人,便伸手接了。

男孩接过馒头,问道:“姑娘有啥需要我们干的,尽管吩咐,你别看我瘦,我力气大的很。”

春丫笑道:“不叫你们干活,就问你们打听点事儿。”

“啥事儿?别的不敢说,但是这沛丰县大大小小的巷子我可熟了。”男孩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

他看着这四人不像这县城的,倒像是哪个村里上来的,他猜想也许是来寻亲的,于是便说了自己熟悉这里的巷子。

能不熟吗,这一年到头都带着妹妹走街串巷到处逛,早把县城摸透了。他打从心里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带着妹妹乞讨。

春丫一听他这么说,乐了,笑眯眯的问道:“我就想问问,咱这县城,有没有什么市集?”

春丫觉得与其这么无头苍蝇般瞎晃,还不如找人问问呢。这小孩儿她其实也是觉得可怜想给他们点吃的,顺便瞎问一句而已。

没想到这男娃对这沛丰县却很熟。一听春丫要打听市集,便一一说了。

原来这沛丰县有两处市集,一处在城西,每日只开上午。另一处在城南,却是个夜市,只开酉时戌时两个时辰。

另外小的私塾县城里倒有几家,分布的比较散,规模也比较小,大的书院倒也有一家,不过不在城里,而是在城南五里地外的三山源。

书院名叫三山书院,据说是京城里的大官告老还乡之后开办的,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

至于什么大官,这男娃肯定也说不清楚,不过这不是重点。

问明这些关键信息之后,几人便决定根据男娃指的路去踩踩点。

这沛丰县想来也是有些年头了,这大路套小路,小路分岔路,几番一兜,再经过徐达记忆的指引,几人这就来到了赌坊门口。

张氏一脸铁青的看着徐达,徐达很无奈啊,他的肌肉记忆带他来的,他不想的啊。

春丫和石头更是无语望天,春丫记忆里原主压根没来过县城,石头来倒是来过,统共来过两次,还是跟二叔来的,他也不认识路啊。

这时,突然从他们四个表情诡异的人身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你们咋还在这儿啊?”

四人看过去,原来还是之前那男娃。

“我们不认路,迷路了。”春丫也没觉得有啥不好意思,初来乍到的,迷个路挺正常。

那男娃一听,便咧嘴笑了,说道:“这里路的确有点绕,看,你们其实是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

原来这赌坊和之前他们出发的地方,就隔了一个小巷,绕了半天,果然又绕了回来。

“不然我带你们去吧。”那男娃看几人愁的很,便主动请缨。

“行啊,那就再给你俩馒头当酬劳吧。对了,你叫什么啊?”春丫想着也不能让人家白走不是,又塞了两个馒头给他。

“叫我小四就成,我妹妹叫小五。这馒头,我也不跟你们客气了,你们在这儿等我会儿,我带我妹回去,顺便跟家里说一声。”小四应的也是十分爽气。

众人点头应好,觉得这男孩也不会骗他们俩馒头,不过即便是骗俩馒头那也无所谓,就当接济这兄妹俩了。

春丫心想,原来不是乞丐啊,看这穿着,比我们家还穷,到时候要不再多给人家俩馒头吧。虽然他们家现在其实穷的叮当响,但是春丫现在也无法完全代入原主的角色,思维模式其实还是徐晓媛的,看到这么小的孩子过的如此艰辛,实在觉得有些不忍心。不过她好像已经忘了自己八岁的年龄拥有六岁的身高这件事儿了。

就在春丫和石头各自胡思乱想,张氏暗暗掐了徐达十把腰肉之后,小四回来了,带着这四人,开始这县城的半日游。

布坊,酒肆,茶馆,脚店,银楼,脂粉店,各种幌子都看了个遍。路过药铺的时候,小四介绍说他一般都是拿了仁济堂的方子来这里赎药,这里的药没仁济堂的好,但是胜在便宜。

春丫几个便让小四又带着他们去了趟仁济堂。

不巧的是,他们到仁济堂的时候,早已过了仁济堂看诊的高峰时间,但医馆门口正忙着在卸药材,徐达一看伙计大夫正忙着收药分药,便准备等会儿再来,此刻要是卖鹿茸,恐怕掌柜的也没啥心思讨价还价,再说身边还有个小四,还是过会儿再说吧。

几人于是又转战去了趟城西和城南的市集,认了认地方,顺便打听了下这摆摊有没有什么讲究。

原来这城西和城南的两处集市都是县衙统一管理的,说讲究倒也不至于,就是先到先得,每日开市后会有衙役来收租子,两处市集租子倒是一样的,都是每日五文。

城南的市集离南城门不远,春丫就建议既然来都来了,不如去三山书院走一趟。小四自然没问题,另几人虽然累得够呛,但想着早点考察清楚早点谋划生计也好,便都同意了。当然,石头还不知道另三人的谋生计划,他只当自己是根尾巴。

待几人到三山书院之时,书院正好下学。

小四指着书院大门说道:“这便是三山书院了,听说里面有学子好几百人,分了四个等级,几十个班,里面食宿也都是全的。”

春丫心里也觉得有些惊讶,只知道是个大书院没想到却那么大。这规模,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小学的规模了。

此时下学的学子正鱼贯而出,有结伴走路的,也有马车来接的,安静的城外道路瞬间喧闹了起来。

书院附近倒是有几间店铺,不过就是简单的小脚店和茶铺。 不过大大小小的小吃摊倒是不少。

春丫问道:“这书院里的学生,还可以走读的?”

“是啊,家住城里的大多会走读,除非有住城北的,来一趟也得一个多时辰,会来住宿的多。别的便是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学子了,也有家里条件好的在城南另赁了院子的,不过大多还是宿在书院里的。”小四点头答道。

春丫点点头,打量着这周围一圈小店铺,突然发现一家铺子在一众脚店茶铺里显得有些突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