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很多朋友很喜欢《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这部军事历史风格作品,它其实是“青酉”所创作的,内容真实不注水,情感真挚不虚伪,增加了很多精彩的成分,《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内容概括: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打听到去你家的道,晚上就弄死你。开局手握“抡语”的徐志道,在大明弘治年间,慢慢的从东宫侍读一步步成长为大明活着的异姓王。凡日月所照,皆为大明疆土。让大明王朝成长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主角:徐志道杨廷和 更新:2025-01-18 22:02: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徐志道杨廷和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由网络作家“青酉”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很多朋友很喜欢《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这部军事历史风格作品,它其实是“青酉”所创作的,内容真实不注水,情感真挚不虚伪,增加了很多精彩的成分,《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内容概括: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打听到去你家的道,晚上就弄死你。开局手握“抡语”的徐志道,在大明弘治年间,慢慢的从东宫侍读一步步成长为大明活着的异姓王。凡日月所照,皆为大明疆土。让大明王朝成长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一路上,他之脑海中思绪翻涌,犹如放映着一幅幅画卷一般,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出现之场景。
定国公徐永宁向来以严厉著称,此次自己犯下如此大错,国公定不会轻易饶恕自己,说不定还会遭受严酷之重罚,或被杖责,或被禁足,种种可怕之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
然而,事已至此,他亦只能鼓足勇气,勇往直前,恰似那过河之卒子,明知前方艰难险阻,却也只有向前这一条路可走,有进无退,如飞蛾扑火般决绝。
徐志道缓缓步入书房,只见徐永宁公正在挥毫书写,其身姿挺拔,气势威严。
他赶忙趋步向前,恭恭敬敬地行大礼。
“国公大人。”
他之姿态放得极低,每一个动作都尽显敬重,额头触地,不敢稍有僭越。
徐永宁停下手中之笔,缓缓抬首望向徐志道,面上浮现出一丝温和之笑意,仿若冬日之暖阳,驱散了些许紧张之氛围。
“按常理而论,汝可称老夫为大祖父,吾等本是一家人,无需如此多礼。”
他之声音温和中带着一丝长辈之慈爱,如春风拂面。
徐志道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之色,仿若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
“大祖父,此前不知,多有冒犯,还望恕罪。”
他心中原本之紧张,因这突如其来之亲近称呼而缓解了几分,如释重负。
徐永宁摆了摆手。
“无妨,汝在宫中之事,老夫已有所耳闻。
陛下龙颜大怒,汝可知此事之严重程度?”
他之脸色逐渐变得严肃起来,目光紧紧盯着徐志道,眼神犀利如鹰隼,似要将徐志道看穿。
徐志道垂首,恭敬地答道。
“孙儿已知错,此次实乃孙儿鲁莽冲动,行事莽撞如无头之蝇,以致触怒陛下,惹得陛下不悦。
孙儿追悔莫及。”
他之语气中充满了懊悔,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仿若一个做错事之孩童,满心愧疚。
徐永宁起身,缓缓行至徐志道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汝有独特之见解,本是好事。
然京城之地,犹如龙潭虎穴,处处暗藏玄机,布满陷阱。
圣人之言,乃我大明立国之根本,切不可视作儿戏,随意亵渎。
陛下命汝抄书,实乃赐予汝改过自新之良机,汝当慎重对待,万不可掉以轻心。”
他之话语中带着告诫,眼神中满是期望,希望徐志道能真正明白其中利害。
“孙儿明白,定当用心抄书,深刻反思。”
徐志道赶忙回应,语气坚定,如金石之音,表明自己之决心。
“再者,汝与太子等人交往,务必谨小慎微,把握分寸。
太子之身份尊贵无比,其言行举止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汝切不可将太子引入歧途,若有差池,必将成为千古罪人,祸及家族与社稷。”
徐永宁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地注视着徐志道,每一个字都如重锤一般敲在徐志道心上,令他心跳加速,冷汗浃背。
“孙儿定当铭记大爷爷之教诲,与太子相处之时,必当处处小心,如履薄冰。”
徐志道回答道,心中深知此事关乎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临深渊,战战兢兢。
“志道啊,你可知本公为何今日要与你说这些?
今日之事,非是为了陛下让你抄书这等表面之事,亦非仅因你在乾清宫那番言行触怒了陛下。
你且听好了。”
徐永宁语气深沉,目光远视,似在回忆大明之往昔岁月。
“我大明,自太祖皇帝开国至今,已逾百年。
这百年岁月里,大明就如同一架巨大且精密之马车,沿着既定之车辙滚滚向前。
这马车之所以能行得稳,靠的便是祖祖辈辈立下之规矩,这些规矩就是那车辙,是万万不可偏离的。
如同江河之水,需在河道中流淌,一旦泛滥,便会成灾。”
徐永宁神色庄重,语气威严。
“太子殿下,那是陛下唯一之子嗣,是我大明未来之希望。
他之身份之尊贵,如同那御驾上最璀璨之明珠,容不得半点瑕疵。
他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关乎我大明江山之未来。
你身为太子侍读,陪伴在太子身边,你的话语就如同那风中之种子,不知会在何处生根发芽。
若你肆意妄言国事,这些言语就可能像那脱缰之马,扰乱太子殿下之心智,进而影响殿下对国家大事之看法。
这后果,你可曾想过?
那是会动摇我大明皇室根基之大事啊!如同大厦之基石松动,必将导致大厦倾颓。”
徐永宁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徐志道,眼神中透露出深深之忧虑。
“再者,这国事,那是陛下与朝廷重臣们殚精竭虑所谋之事。
朝廷自有朝廷之章法,就如同这棋盘之上,落子都有其规矩。
你贸然发表关于国事之言论,就如同在这棋盘上胡乱落子,破坏了棋局之平衡。
这不仅是对皇权之不尊,更可能被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
在朝廷之中掀起无端之纷争,搅得朝堂上下不得安宁。
如同平静之湖面投入巨石,掀起惊涛骇浪。”
徐永宁眉头紧皱,语气严肃。
“我大明传承百年,其间所形成之规矩,就如同那万里长城之砖石,一块一块垒起来,坚不可摧。
这些规矩,不是某一人能改变之,哪怕是我,也得在这规矩之中行事。如同繁星需在其轨道运行,不可越界。
你有才华,脑子转得快,想法也多,这本是好事。
可这就如同宝剑,用得好是杀敌利器,用不好便会伤了自己。
你若不懂得约束自己之言论,在这复杂之朝廷局势中,就会像那莽撞之孩童,手持火把在火药堆旁玩耍,随时可能引发大祸,后果不堪设想。”
徐永宁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我们徐家,世代承蒙皇恩,家族之荣耀与大明之兴衰息息相关。
你的一言一行,不只是你个人之事,更关乎家族上下几百口人之身家性命。
一旦你因不当言论惹出祸事,那便是灭顶之灾!
如同洪水猛兽来袭,家族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你定要谨言慎行,切不可再随意谈论国事。
莫要因一时之快,而毁了自己、毁了家族、毁了这大明之安稳啊!”
徐永宁语气沉重,眼神中满是对家族命运之担忧。
徐志道听闻徐永宁这一番语重心长之话语,额上冷汗如雨下,心中愈发沉重,如压巨石。
他深知徐永宁所言句句在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般敲打着他之灵魂,令他震颤不已。
“大祖父,孙儿已深刻领悟,铭记于心,绝不再犯。
定当谨言慎行,日后少说多做。”
徐志道再次恭敬地说道,声音微微颤抖。
徐永宁微微点头,目光依然深邃地看着徐志道。
“你能明白便好。
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皆在窥视。
太子殿下生性活泼,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你这样有学识之人在旁引导。
但引导需有分寸,不可让殿下陷入不必要之险境。如航海之船需有经验之舵手,方能避开暗礁。”
“孙儿明白,日后与太子相处,定当引导他钻研学问,恪守礼仪,远离朝堂纷争之言论。”
徐志道回答道,脑海中浮现出朱厚照那机灵又有些调皮之模样,深知责任重大,如肩负千钧重担。
“不仅如此,你在国子监中,亦要谨小慎微。
国子监乃培养大明栋梁之地,其中学子众多,背景各异。
虽多为年轻才俊,但也不乏一些被家族利益所驱使之人。
你在其中,不可锋芒过露,以免遭人嫉妒,引来无端祸事。
如美玉藏于匣中,待时而动,不可过早显耀光芒。”
徐永宁继续叮嘱道。
“孙儿定当注意,会与同窗友好相处,专心学业。”
徐志道深知国子监鱼龙混杂,如今更是不敢有丝毫大意,如行走于薄冰之上。
“还有,此次抄书,你切不可敷衍了事。
这《论语》和《道德经》,皆是圣人智慧之结晶。
陛下让你抄书,一是惩戒,二也是希望你能在其中领悟正道。
你可利用此机会,沉淀自己的心性,反思自身言行。
如炼金之炉,去除杂质,提炼精华。”
徐永宁看着徐志道,眼中闪过一丝期望,似看到家族之希望在徐志道身上闪耀。
“孙儿定会用心抄书,将圣人之言刻于心中,时刻警醒自己。”
徐志道应道,心中对这抄书之事也有了新之认识,不再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惩罚,而是当作自我提升之契机。
“去吧,日后行事,定要思前想后,不可再冲动行事。
徐家之荣辱,全系于你等年轻一辈身上。”
徐永宁挥了挥手,示意徐志道退下,其动作沉稳而威严,尽显国公之风范。
在弘治十四年的这一年中大明在风雨变幻中,皇宫内却有着别样的氛围。
弘治皇帝朱祐樘一心想要培养太子,还有徐志道、张仑这两个他看中的年轻人。
他深知,大明的江山未来需要有卓越见识的君主和能臣。
每次内阁议政之时,那庄严的殿堂内,弘治皇帝都会让太子和徐志道、张仑悄悄地站在屏风之后。
那屏风上精致的花纹似乎都在聆听着朝堂上的声音。
议政的内容从各地的灾情赈济,如陕西地震、河南水灾、辽东大饥,到边患问题,像火筛诸部在固原、宁夏、辽东等地的侵犯,还有内部的军政管理,如清理屯田、招募士兵等。
张仑总是认真地听着,时而眉头微皱,时而若有所思,待众人议论过后,他便会朱祐樘发表自己的见解,条理清晰,让弘治皇帝暗暗点头。
太子也展现出不凡的睿智,从民生到军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然而,徐志道却不同。
他每次站在屏风后,都神色复杂。
廷议过后每每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时,都会想起那日定国公徐永宁曾对他说的话。
“朝堂之事,错综复杂,不可轻言,以免祸从口出。”
于是,徐志道总是双唇紧闭,一言不发。
只会频频点头称赞。
弘治皇帝看在眼里,心中有些失望。
他本对徐志道寄予厚望,希望能听到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处理陕西、山西等地的物料税粮减免与边饷供应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上,可徐志道的沉默让他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一日,议政结束后,弘治皇帝单独留下了徐志道。
宫殿中静谧得只听见两人的呼吸声,弘治皇帝目光温和却带着一丝探究。
“朕知你有才华,可为何在罚你抄书之后从不言语?
可是怪罪于朕?
朕想听一听你的想法,莫要再沉默。”
徐志道听后,身体微微一颤,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位明君。
徐志道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额头触地,半晌才低声说道。
“陛下,臣惶恐。
朝堂之事牵连甚广,臣资历尚浅,怕一言不慎,累及自身事小,影响朝廷决策事大。”
弘治皇帝微微皱眉,缓声道。
“朕让你等在屏风后聆听,便是要你等学习,有想法便说,朕自会斟酌,若因噎废食,岂不枉费朕的苦心?”
徐志道心中一震,他深知皇帝此举是对自己的特殊栽培,可一年以来的谨慎让他难以即刻改变。
他抬起头,看着弘治皇帝,眼中满是挣扎。
“陛下,边事、民政、军政皆为国家根本,臣担心所言之见太过浅薄,反而误导圣听。”
弘治皇帝起身,走到徐志道面前,轻轻扶起他。
“朕让你说,并非要你即刻决断,只是想听听你的心中所想,你若一直如此,如何能成大器?
你作为朕唯一承认的学生,朕对你寄予厚望,一切有朕给你撑腰,你有何顾虑?”
徐志道嘴唇颤抖,似是下了极大的决心。
“陛下,就如陕西、山西物料税粮减免一事,臣以为当按灾情轻重分而处之,受灾极重之地可全免,稍轻之地可缓征,以保民生,亦不致太仓空虚。
边饷供应,可在屯田之外,鼓励商民运送物资,朝廷给予相应利惠,多方并举。”
弘治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拍了拍徐志道的肩膀。
“此见甚好,朕让你等在此,便是要听这些肺腑之言,日后不可再沉默。”
自弘治十五年起,徐志道仿若一颗璀璨之星在闪耀。
他沉寂一年后的一鸣惊人,让朱祐樘对其刮目相看。
每当日内阁议政结束,徐志道都会恭敬地向弘治皇帝阐述自己的见解。
在商议各地民生问题时,他提出应以地方实际情况为准,灵活调整税赋政策。
对于受灾频繁之地,不仅要减免税粮,更应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等防灾工程,此建议深得弘治皇帝之心,皇帝当即下令相关部门着手筹备。
在军事方面,针对边境局势,徐志道主张加强情报收集网络。
他认为应在边镇培养专业的情报人员,给予优厚待遇,同时建立一套高效的情报传递系统,以便朝廷能及时掌握敌军动态。
朱祐樘认可了这个想法,并开始在部分边镇试行,效果初显。
对于吏治,徐志道谏言建立更完善的官员考核体系,除了考察政绩,还要注重民间对官员的风评。
在他的推动下,朝廷开始重视百姓对地方官的评价,一些贪官污吏无所遁形,官场风气逐渐清正。
随着徐志道的建议不断被采纳和实施,对于朱祐樘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成为弘治皇帝内阁议政后询问的第一幕僚,他的建议也为大明的稳定和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弘治十五年正月,朝会过后。
徐志道针对朱晖还朝一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陛下,臣以为朱晖帅师还朝一事,需慎重考量。
朱将军此番战功赫赫,自当重赏其军功,此乃对将士们浴血奋战之肯定。
然臣恳请陛下,亦要细细察其在边作为是否得当,有无可改进之处啊。
边境之事,关乎大明之安危,犹如大厦之根基。
咱们可遣专人深入了解,看其军事行动是否契合兵法与边境实情,有无过度消耗当地资源,或是影响边民生活。
如此一来,日后再有边事,方能有备无患。”
朱祐樘微微点头。
同年五月湖广两地灾害频发。
下朝后朱祐樘询问徐志道此事何解。
徐志道思考半个时辰对朱祐樘道。
“陛下,应赈贫民,彰显陛下仁爱之心,此乃万民之福。
然臣以为,仅赈济尚不足够,当谋长久之法。
或可效仿古人,兴工以代赈,比如修缮城墙、整治河道等工程,让贫民有力可使,有钱可赚。
亦或教之以技艺,如纺织、木工之类,使他们有一技之长,日后能自给自足。
再者,湖广免被灾秋粮、南畿免灾粮,此等恤民之举,可安百姓之心。
然灾年之后,当有相应措施鼓励百姓复耕复产,可派农官指导,发放种子农具,助百姓恢复生产。”
朱祐樘听后略有所思,第二日便召内阁阁老,按此施行,效果俱佳。
同年十二月,朝堂上下喜气洋洋。
修订多年的《大明会典》完成了,同时下令妥善安排《大明会典》的颁布与施行事宜。
“陛下,《大明会典》成,此乃国家盛典啊!
这部会典可令天下臣民知朝廷之法、之规,犹如一盏明灯,指引臣民言行。
有助于国家之治理,可大力宣扬,让人人遵之。“
群臣慷慨激昂表达着喜悦。
然而再次举国欢腾的日子,徐志道却未发表任何自己的意见,只是默默的帮久病缠身的朱祐樘,拍了拍后背。
“陛下,还望切莫操劳,需保重龙体。”
在空旷的宫殿之中,朱祐樘猛地一阵咳嗽,那剧烈的咳嗽声如雷鸣般回荡。
仿佛要将这寂静的宫殿震塌,每一声都像是要把他的心肝肺都撕扯出来一般。
他整个人弯着腰,双手紧紧撑在龙椅的扶手上,身体随着咳嗽剧烈颤抖,那颤抖如同狂风中的残烛,许久都无法停止。
这咳嗽持续了好一会儿,他的脸色涨得通红,像是被一团火在体内灼烧,眼中也因这痛苦泛起了泪花,那泪花在眼眶中打转,折射出他此刻的虚弱。
终于,咳嗽渐渐平息,朱祐樘缓缓抬起头,目光中虽透着虚弱,却有着不容动摇的坚定,他看向徐志道,开口道。
“志道,你现在还没有字吧?”
徐志道赶忙向前一步,恭敬地回答。
“回陛下,臣尚未取字。
定国公曾有此念,但考虑到臣是天子门生,此事便不敢僭越。”
朱祐樘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像是回忆起了无数往事,他缓缓说道,
“朕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朕年少之时,历经坎坷,那些遭遇让朕落下了病根,如今这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朕......恐怕是时日无多了。”
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即便生命将逝,他依然是这大明的主宰。
“朕这一生,所求不过是为大明百姓谋福祉,让我朱家的江山永固。
朕希望能给厚照留下一个安稳的大明,为他留下一群能臣,在朕走之后,代替朕守护这片江山。”
说到此处,他停顿了一下,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深的担忧。
“朕最为担心的,便是臣强君弱,若如此,厚照日后恐会受欺。
如今这内阁,尚可维持局面,但朕能看到的也仅仅是这几年的安稳,之后的事,朕实在难以保证。
朕......实不相瞒,朕当年听闻你是个少年天才,自幼便聪慧过人,见识不凡,所以才将你召入京城。
朕本想让你和太子一起长大,一同学习,一起了解这朝堂之事、天下之势。
待多年之后,厚照登基,你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辅佐他治理大明。
今日,朕给你取字‘济危’,你......不会怪朕吧?”
徐志道扑通一声跪下,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陛下,臣明白陛下的良苦用心。从臣与太子结拜之日起,臣便将太子与英国公世子视作自己的亲兄弟。
陛下还年轻,定能龙体康复,臣还想继续聆听陛下的教诲。陛下是大明的明君,上天定会庇佑陛下。”
朱祐樘看着跪在地上的徐志道,眼中露出一丝欣慰。
“起来吧,济危。
朕知你忠心耿耿,但愿你能铭记今日之言。
日后无论发生何事,都要守护我大明,保护厚照。”
徐志道起身,眼中满是坚定。
“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辜负陛下的嘱托。”
此时,宫殿中一片寂静,仿佛时间都为这君臣之间庄重的承诺而停滞。
然而,朱祐樘微微皱眉,眼中带着几分笑意与责备,再次开口道。
“济危啊,这两年,你与厚照结拜,本应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
可你看看,头一年,你就像入了佛门似的,守着那闭口禅,一语不发;这后一年呢,你又一心扑在为朕出谋划策上。
朕知道你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明,可你也不能忘了和厚照的情谊啊。”
说着,他轻咳了几声,目光慈爱地看着徐志道。
“你如今才 16岁,正是少年意气风发之时,不要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
你得有这个年纪该有的朝气。”
朱祐樘抬手指了指徐志道,继续说道。
“朕知道你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可日子还长着呢。现在啊,你得抽些时间多陪陪太子。”
朱祐樘靠在龙椅上,微微叹气。
“你瞧那张仑,他不能像你这样随时进宫。
你呢,总是跟在朕身边,朕这儿确实有许多事需要你,但太子也很想念你啊。
每次太子来见朕,都会念叨你,说朕把你‘拐’走了,把你带坏了,都不陪他玩耍了。
那孩子,心里委屈着呢。”
徐志道面露惭色,急忙说道。
“陛下,臣有罪,臣只顾着为陛下分忧,却忽略了太子殿下。
臣定当改过,日后定多陪伴太子,不负陛下教诲。”
朱祐樘微笑着点头。
“不必如此,你能明白就好。
太子需要你这样的兄弟,你要让他开开心心的,这对他、对大明,都至关重要。
你也别太自责,厚照那孩子就是小孩子心性。
你与他年龄相仿,你们一起玩耍、读书、练武,也可以一同出宫看看京城的繁华。
朕希望你们兄弟几人情谊深厚,日后厚照有你二人相助,朕也能安心。”
徐志道郑重地抱拳。
“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陛下期望,与太子重拾兄弟情谊。”
说完,徐志道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明日与太子相见之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太子重新展露出笑颜。
《明史——徐志道列传》
徐志道拜入天子门下一载,其间沉默无言,众人皆以为此子已泯然众人。
然弘治帝与之谈心后,徐志道仿若潜龙出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每逢决议,明孝宗必问徐志道之见解,而其言论常令人赞叹不已。
及志道年十六,帝为其取字“济危”,其意为济世安民,扶大明于危局之中。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45666】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