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韩桓惠冯亭的其他类型小说《长平之战——赵括的自述韩桓惠冯亭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斩不断的影”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臣百官竟无一人开口说话。此刻,所有人的心中都明白,想要破局,只有一法,便是大败秦军。可是,连我们的赵国战神廉颇将军都办不到的事情,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办得到呢!若是战争之初,我必会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可如今我军将士疲惫饥饿,哪还有战力可言?这样的军队对上秦国的虎狼之师,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看到群臣久久未开口回话,我王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而后,不知怎么的,我王看到了站在队列之末的我。开口道:“赵括,近日邯郸城内有传言,说汝之才在廉颇之上,更是远超令尊赵奢。汝,可能堪以重任,破敌之?”闻言,我心中不由得发笑。近日邯郸城内确是有各种谣言,夸赞我之才能远超家父赵奢和上将军廉颇,可谁人不知这是秦国奸细传播的谣言啊!我虽自幼熟读兵书,可根本没有上战...
《长平之战——赵括的自述韩桓惠冯亭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臣百官竟无一人开口说话。此刻,所有人的心中都明白,想要破局,只有一法,便是大败秦军。可是,连我们的赵国战神廉颇将军都办不到的事情,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办得到呢!若是战争之初,我必会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可如今我军将士疲惫饥饿,哪还有战力可言?这样的军队对上秦国的虎狼之师,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看到群臣久久未开口回话,我王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而后,不知怎么的,我王看到了站在队列之末的我。开口道:“赵括,近日邯郸城内有传言,说汝之才在廉颇之上,更是远超令尊赵奢。汝,可能堪以重任,破敌之?”
闻言,我心中不由得发笑。近日邯郸城内确是有各种谣言,夸赞我之才能远超家父赵奢和上将军廉颇,可谁人不知这是秦国奸细传播的谣言啊!我虽自幼熟读兵书,可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我的才能又有谁能真的知道呢,谁又相信呢?秦国奸细之所以传播这种谣言,怕是连他们都以为我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蠢货吧,好让我这个蠢货取代上将军,以便更好地败于秦军之手。其实,时至今日,不管何人担任主帅都必败无疑,只不过这种实话人人都知道,却没一人敢说出来,只有我高高在上的王还幻想着我军还有机会能挫败秦军。而此刻,我王却拿着这个可笑的谣言来说事,看来,我偌大的赵国当真是无人可用啊!既如此,那这个锅,我便接下了,也算不辱没了家父之名吧!
我出列,回道:“回王上,若臣下为主帅,必能力克秦军!”我知道我这短短几个字算是彻底结束了我这一生。
诸臣闻言,脸上皆是震惊之色,有人敬佩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也有人嘲讽我不知死活的愚蠢。而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是,长平之战,我赵国必败,秦昭襄王只有脑子不发昏,秦军必然继续北上,直抵邯郸城下,届时,邯郸城无兵可用,秦军很快就可以攻破邯郸城,赵亡!而我,身为马服君赵奢之子,必将以身殉国!既如此,我还不如在临死之前,身挂帅印,率领数十万大军酣畅淋漓地大战一场,也算
装要突围,实则是想将士们拼尽最后一丝力量与秦军同归于尽。其实,并不是我不想突围,只是突围之后又能如何,我们依然战胜不了秦军,只能逃跑活命,可这种活法从来不是我赵括想要的。
事实证明,秦军的强大远非我军能比,哪怕是我们拼尽全力突围了四五次,秦军的包围圈依然如铁桶一般。最后,为了激励全军,我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希望全军以我为榜样,不畏生死,奋勇杀敌。很显然,白起看出了我的意图,在他的示意之下,秦军的弓弩手将所有的箭矢都指向了我。当我再次看向白起之时,万千箭矢向我迎面袭来,我还来不及感受万箭穿心的疼痛便已没了呼吸。
我,赵括,身死!
我死之后,我军的士气瞬间荡然无存。白起一句“投降不杀,白起可信”,就让我军将士纷纷丢下了武器,着实可恨!可结果呢,白起并不可信,我军投降的四十余万将士尽皆被坑杀。不过,值得我庆幸的是,秦昭襄王居然真的昏了头,听信范睢之言不让白起北上进军,进攻邯郸,我赵国因此才得以存活。
本以为后世之人谈起“长平之战”时,除了想到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之外,还应该想到我赵括宁死不降、为国捐躯的壮举。可不曾想,他们谈论的居然只有我“纸上谈兵”的愚蠢!
可笑!可怒!历史,终究是以成败论英雄!
秦国咽下了这口恶气,唯有上将军廉颇忧心忡忡,认为秦国这是在为一场大战在做准备。我深以为然,毕竟秦昭襄王在位数十载,从未听说过他是那种会吃闷亏的国君。
第二年,周赧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261年),秦军以迅雷之势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两座城池。对于秦国突然攻打韩国而不是攻打我赵国,我王不解。平原君赵胜以为,是秦昭襄王咽不下上党郡投入我赵国这口气,奈何又不敢攻打赵国,只能欺负更弱小的韩国发泄怒火。对于平原君这个解释,我王较为认可,便不再多做疑虑。然而,上将军廉颇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秦国很快就要来进攻赵国了,而秦国攻占韩国缑氏、纶氏两地就是为了震慑韩国,防止他们在进攻我赵国的时候,韩国在其背后突袭。而韩桓惠王早就被秦国打破了胆,此举震慑之后,韩国绝不敢再主动招惹秦国,相反,韩国本就势弱,他们很乐意看到秦赵两大强国互相争斗削弱彼此。因此,上将军的建议是,我赵国不可坐以待毙,而是应该与韩国联手,主动出击,帮助韩国夺回缑氏和纶氏这两块城池。可是,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做法,我王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拒绝了,徒留下上将军一声无奈叹息。退朝之后,我看到上将军沧桑无力的背影,心中一片阴霾。上将军一生多与秦国交战而少有败绩,他对秦军的推断不说毫无偏差,但也是十有八九,奈何全朝堂之上皆是目光短浅之人。
果不其然,再一年,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领秦国大军再次迅雷之势拿下了上党郡,打了我赵国一个措手不及。但是,秦国的攻势并未因拿下上党郡而停止,而是继续向我赵国腹地进攻,剑锋直逼长平。直至此时,朝堂上下才彻底清醒,我王也明白了当初上将军之推断全然正确。可事已至此,不是该追悔的时候,我王当机立断,派上将军率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上将军率军与秦军鏖战数月,我军多次战败,被秦军攻破阵地,我军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皆被秦军攻占。上将军无奈,只能命令大军后
为韩人而非赵人,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被秦国统治还是被我赵国统治都没有区别,而秦国还有巴蜀粮仓,相对赵国更加富庶,也许在他们心中还更愿意成为秦人而非赵人。所以,我赵国军队和上党郡百姓做不到上下一心,是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的,秦国很快就会将上党郡收入囊中。而我赵国最后什么都会得不到,而且面对秦军的怒火,还会失去更多。母亲闻言,大怒,“竖子!汝有辱尔父之威名!战事未开,怎可轻易言败?若是尔父,必然早已身处上党,力图为赵国再立功勋。”
我不明白母亲为何突然大怒,我只是在客观地分析时局,上党郡能不能守得住并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母亲怪我没有奔赴战场,以为我胆小怕死。可她不知道的是,我已经向我王和上将军廉颇请战过无数次了,可他们皆因为我没有上过战场而拒绝了我。我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早已融会贯通,我现在缺的就是一次上战场的机会,我自信只要我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哪怕是一次,一定会成为一位超越家父的当世名将。可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人愿意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家父在世时,他并未带我上过战场,所以,所有人都认为连家父都不愿意用我,那我定然是不堪重用的。家父离世之后,我王为感念家父,予我一个军中参将的闲职。而后,我思虑着既然不让我领兵,那我就从一个兵卒做起,一步一步做给所有人看,向所有人证明我是可以超越家父的。可是……还是因为家父的缘故,我又再次被拒之门外,理由竟是“名将之子岂可为普通兵卒,若被世人知晓,岂不指责赵国苛待功臣之后?”想来,竟是如此可笑!
母亲对于个中缘由一无所知,母亲年迈,我亦不忍告知真相让她担忧。所以,一直以来,母亲都恨铁不成钢,认为我懦弱、胆小、无能,辱没了父亲的名声。我并未与母亲多言,走出门外,望着上党郡上空的星辰,格外黯淡,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在赵国接收了上党郡的一年里,秦国并未发兵上党郡,也没有进攻赵国其他的城池。此时,整个朝堂上下,皆以为
导致被秦国逐一攻破。这两条路看似有路可走,其实都是死路,唯有由我率军与秦军决战才是九死一生的唯一出路。听完我的话,母亲沉默不语,怕是心里又在骂我狂妄自大吧。
第二日朝堂之上,我王最终还是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可不管虞卿怎么劝阻,我王依然选择了与秦国议和,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五国是有多么的靠不住。对于朝堂上的争执,我皆冷冷地看在眼里,心中很是不屑,正如我同母亲说的那般,不管怎么选都是错的,都是死路。
秦国为了麻痹我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我赵军更加严重的打击,果然如虞卿所说,利用了这次我赵国求和的机会。郑朱入秦之后,就受到了秦国的殷勤接待,并且秦国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为的就是防止各国出兵救赵。如此一来,我赵国的处境就更加孤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王终于意识到了秦国根本就没有要和谈的意思,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于是,我王便转头令虞卿出使五国寻求救援,可这一次遭到了虞卿的拒绝。理由就是时移势易,五国已经对我赵国失去了信任,我赵国也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底气,他们不会因为一个垂死的赵国去得罪强秦的。
又过了一月,上将军依然在营垒之内固守不出,而我赵国的国库存粮也已见底,前线的将士们也大多不能饱腹,再拖下去,不用秦国进攻,将士们全都要饿死了。我王对此很是头痛,他自是明白上将军的用意,可是明白又能如何,很快整个赵国就要被拖垮了,现在他急需的是破局之法,破局之法!
朝堂之上,我王开口道:“上将军廉颇固守不出,深知其无法攻克秦军。既然廉颇将军不行,有谁人可取而代之?”
我王说完,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