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其他类型 > 重生六零:别人下乡我进城结局+番外

重生六零:别人下乡我进城结局+番外

凉拌西红柿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故事所涉人物、地点、组织及事件均为虚构,并无现实原型。1965年。江南省丰泰县县城。春寒料峭时。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女此时正躺在一张老旧的木制上下铺的下铺上,有些发硬的棉被盖在她的身上。或许是因为太过营养不良,少女的面色不仅没有任何血色,甚至皮肤也变得干枯而皲裂。少女茫然地看着屋顶,黑得有些看不清的屋梁上是依旧乌黑的瓦片。而在瓦片的缝隙里,有几丝光线洒了下来。“果然是重生了啊!”少女叹息了一声,然后轻轻地嘟囔了一句。她想挣扎着起来,但是发现浑身无力。就在少女还想再努力一把的时候,另外一个少女从门口奔了进来。她忙将手里的搪瓷杯放在房子中间有些吱呀作响的长条桌上,然后将少女按在了床上。“爱华,你这是做什么!”...

主角:李爱华朱斌   更新:2025-02-09 13:3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爱华朱斌的其他类型小说《重生六零:别人下乡我进城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凉拌西红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故事所涉人物、地点、组织及事件均为虚构,并无现实原型。1965年。江南省丰泰县县城。春寒料峭时。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女此时正躺在一张老旧的木制上下铺的下铺上,有些发硬的棉被盖在她的身上。或许是因为太过营养不良,少女的面色不仅没有任何血色,甚至皮肤也变得干枯而皲裂。少女茫然地看着屋顶,黑得有些看不清的屋梁上是依旧乌黑的瓦片。而在瓦片的缝隙里,有几丝光线洒了下来。“果然是重生了啊!”少女叹息了一声,然后轻轻地嘟囔了一句。她想挣扎着起来,但是发现浑身无力。就在少女还想再努力一把的时候,另外一个少女从门口奔了进来。她忙将手里的搪瓷杯放在房子中间有些吱呀作响的长条桌上,然后将少女按在了床上。“爱华,你这是做什么!”...

《重生六零:别人下乡我进城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故事所涉人物、地点、组织及事件均为虚构,并无现实原型。

1965年。江南省丰泰县县城。春寒料峭时。

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女此时正躺在一张老旧的木制上下铺的下铺上,有些发硬的棉被盖在她的身上。

或许是因为太过营养不良,少女的面色不仅没有任何血色,甚至皮肤也变得干枯而皲裂。

少女茫然地看着屋顶,黑得有些看不清的屋梁上是依旧乌黑的瓦片。而在瓦片的缝隙里,有几丝光线洒了下来。

“果然是重生了啊!”少女叹息了一声,然后轻轻地嘟囔了一句。

她想挣扎着起来,但是发现浑身无力。

就在少女还想再努力一把的时候,另外一个少女从门口奔了进来。

她忙将手里的搪瓷杯放在房子中间有些吱呀作响的长条桌上,然后将少女按在了床上。

“爱华,你这是做什么!”她嗔怪道,“你可是整整昏迷了一个上午。”

说着她将搪瓷杯递给少女,悄声说道:“这是我在门口罗嫂子那买的米粥,都熬出花了,你赶紧喝一些。”

“谢谢。”少女说道,声音因为中气不足而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哪怕此时已经度过了困难时期,但国家的物资供应其实还是有缺口的。

即便是在鱼米之乡的江南省,想要吃一顿饱饭也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更别提喝一碗米粥,这简直是重症病人或产后妇女才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

就着这把写着“劳动人民最光荣”的搪瓷杯,这个名叫爱华的少女轻轻地抿了一口米粥。

温度恰恰好的米粥进入她的胃里后,她终于感觉到一丝力气从几近枯竭的身体里流了出来。

米粥的香气让爱华难以拒绝,她狼吞虎咽地将米粥全部喝进了肚子。

“别噎着!”坐在床边的少女忙道,“这是我特意给你买的,又没有人跟你抢。”

“谢谢你,秀英姐。”爱华已经想起了这个少女的名字,“你花了多少钱?我给你钱和票。”

“你现在哪里还有钱和票?”秀英有些不满地说道,“你的钱和票不都是给一中的那个朱斌了么?”

爱华沉默了。而看到爱华略显尴尬的表情,秀英忙岔开了话题。

“我帮你跟何老师请假了。”秀英说道,“何老师说,如果你下午还是觉得不舒服的话,可以去继续请假去医院。”

“医院就不用了。”爱华摇摇头,因为她发现自己是真的没钱了,“我就在寝室里再休息一下吧。”

秀英也没有戳破爱华的窘困,而是安慰道:“等下个月的口粮下来了,你可别再给那个朱斌了。”

爱华郑重地点点头,“秀英姐,你放心,我会照顾好我自己的。”

秀英听到爱华这番话,总算是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容。

“那你好好在寝室休息。”秀英继续说道,“现在大家都在教室里午休,我也不好意思多待在寝室。不过你放心,我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还会来寝室看你的。而且我也跟管宿舍的谢老师说了,她说她会时不时地来寝室留意下你的。”

“那麻烦你了。”爱华真诚地说道。

在爱华的记忆里,自己和秀英虽然是非常要好的玩伴,但两人的关系基础也只是同学。一个同学能将自己照顾得如此细心,爱华也只能感叹自己真的是有福气。

“你好好休息。”秀英替爱华掖了掖被角,然后又一阵风地跑开了。

看到秀英走远后,爱华在安静的寝室里闭上了眼睛,她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怎么就从2024年跑到1965年了。

虽然自己也叫李爱华,和这个李爱华是同名同姓。但是这个李爱华可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算年龄差点就能当自己的奶奶了。

毕竟这个时代还没有实行“晚婚晚育”,大部分女性的初次生育年龄都在20岁左右。因此等到自己出生的时候,这个李爱华也已经是40岁的人,勉强可以当自己祖母了。

“好歹我也是985大学本科毕业,还考了在职研究生,结果现在却是一个中专生!”李爱华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不过李爱华也只是吐槽,因为她知道这个时候的高考难度可是非常大的。

1960年代,包括专科在内的高考录取率基本在30%上下徘徊;而到了2020年代的时候,这个数据已经超过90%了。

因此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初中之后的最佳升学途径是念中专

因为考入中专就意味着身份立刻转为“工人”,同时三年后毕业是包分配工作的。

但那些选择高中的学生则意味着如果没有考入大学,那么他们的身份就会立刻变为“市民”或“农民”。

而且高中生毕业想要找工作是必须参加招工考试,而且即便通过招工考试还有所谓的三年“学徒期”。

在学徒期间,你依旧没有工人身份。

并且中专生还有个隐藏福利,那就是你的粮油配给等级从学生提升为工人。哪怕不是“轻体力劳动者”和“重体力劳动者”,“普通工人”的粮油配给就已经是学生的1.5倍了。

此时距离国家发行粮票已经快十年了,因此绝大部分正常场合已经是买不到粮食及其他副食品了。

由此就知道中专生在这个时代有多受宠,所以李爱华倒不是真觉得自己算是“悲惨开局”。

“虽然不是摸到王炸,但这也明显是四条A了啊!”李爱华将原身的记忆吸收完毕后,有些怒其不争地说道,“结果居然是恋爱脑。”

原身李爱华在去年秋季开学念二年级的时候邂逅了同在县城的一中学生朱斌,结果在对方的巧舌如簧下自以为收获了美丽的爱情。

最后不仅将自己的粮票等票证都给了他,甚至还将家里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生活费也全数奉上。

中专和大学不同,大学不仅学杂费全免且还有补贴,但中专却仅仅是免学杂费却没有补贴。哪怕粮票等票证也是学校免费发放,但是搭配票证所需要的购买费用就还是由学生自己掏。

因此一个农村家庭要供养一个在县城念书的学生可是不小的负担,结果得到家里鼎力支持的李爱华却在最关键的二年级自以为是地“陷入爱河”。

之所以说二年级是关键,因为此时中专的培养方式是“2+1”,即在学校内学习2年基础知识再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1年的实习。

这样中专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手而不需要像那些通过招工考试进入工厂的人那样经过三年的“学徒期”。

但去什么单位实习以及毕业后最终可以分配到什么单位,那还是要看你的在校成绩,尤其是二年级的成绩占了极大的权重。

虽然此时的中专生是包分配,但是分配到城里的钢厂、纺织厂也是分配,分配到公社里的火柴盒厂可也是分配。


从朱斌那里拿回自己借出去的钱后,李爱华便找班主任赵老师请了病假。

虽然赵老师有些絮叨,不过李爱华提出自己上次在教室晕倒的事情后,赵老师也没有再为难。

说到底,上次那件事只是让赵老师觉得有些丢面子,但并没有真正得罪死他,他也犯不着为了那件事真的将李爱华往死里得罪。

请完假后,李爱华又和张秀英说了自己明天请假去医院的事情。

“你将钱拿回来了啊?”张秀英低声问道。

现在虽然还不是后面风雨交加的十年,但已经起风了。张秀英家里也是公社的小领导,自然嗅觉是灵敏的,晓得现在开始要“藏拙”。

李爱华点点头,然后也低声将自己去拿钱时所遭遇的事情说了一遍。

张秀英听完之后眉头就竖了起来,若不是现在还在寝室,只怕张秀英就要张口将那朱斌和黄老师给骂一顿了。

“你也是!”张秀英板着脸对李爱华说道,“你胆子真的是越来越大了!这种事情你好歹也要叫上我一起去啊!”

“我想着不是在学校门口么?”李爱华事后回想也的确有些害怕,“你放心,我下次绝对不会这样了。”

张秀英晓得李爱华是个能听进去话的人,所以点点头也没有再说什么。

次日,李爱华便借了张秀英的自行车去了中心医院。

工贸中专在丰泰县县城的城中心,所以骑自行车去中心医院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

整个丰泰县的大医院在这个时候其实只有三家,而其中两家还分别是永泰钢厂和长丰煤矿的附属职工医院,因此其他人能够去的大医院就只有丰泰县中心医院。

但和后世的大医院比起来,中心医院不仅规模小了许多而且也冷清了许多。因为这个时候能看得起病也就只有那些有单位的人,大部分的农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进医院的。

“姓名?性别?年龄?单位?成份?”负责挂号的护士询问道。

“李爱华。女。16岁。工贸中专。学生。”李爱华如实回答道。

“学生?自费?还是公费?”护士有些奇怪地询问道。

通常来说学生如果是小毛病就是直接在学校诊所解决,需要到大医院来都是父母陪着一起来的。

因为现在的单位不仅能解决职工的全部医疗费,同时也会承担职工直系亲属中没有劳动能力者约一半的医疗费。

因此护士才会追问一句,如果李爱华是公费的话就需要报父母的工作单位,而护士这边自然也会电话到对应单位的工会去确认。

不过李爱华的父母都是农民,所以只能是自己掏钱。

“我自费。”李爱华说道。

护士也没有继续问这个问题。这个时代自费来医院的人虽然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毕竟哪个时代都不缺那些藏在水底下的有钱人。

“你挂什么科?”护士问道。

李爱华也不知道现在的医院有什么科室,于是询问道:“我晕倒过一次,当时学校诊所说我大概是营养不良。”

“都晕倒了怎么不来大医院?”护士有些责怪地问道,不过想到眼前这个小女孩是自费就又没再说什么。“挂号费5分钱,你先去内科看看。门诊的胡大夫很好说话的,你可以让他帮你看看上次昏倒有没有伤到哪里。”

李爱华点点头,她听出了护士话里的好意。毕竟这位胡大夫是内科医生,但是如果要检查伤情就应该去外科,那就意味着自己需要多挂一个科而多掏钱。所以护士才推荐她去一个好说话的医生那,这样就能省一点医药费。

“谢谢。”李爱华对于好意都是不吝感激的。

“你这是第一次来医院吧?病历本还要1分钱。”护士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病历本并在一张挂号单上填着什么。

过了一会,护士接过李爱华递过来的6分钱,然后又开出收据再连同病历本和挂号单都递给了李爱华。

“胡大夫的门诊室在那边第三间。”护士提醒了一句。

李爱华点头表示感谢,然后就收好收据并拿着病历本和挂号单朝胡大夫的门诊室走去。

因为今天又是工作日,所以医院的门诊这里其实几乎就没有人,因此李爱华倒是不用排队。

胡大夫接过李爱华递来的病历本和挂号单就开始询问病情,而李爱华自然是如实回答。

当胡大夫听到李爱华在大约一个多月前因为营养不良而晕倒的时候,也颇为不赞同地说道:“都那样了还不来医院?来,伸手。”

胡大夫是中医,因此他自然是把脉的。

李爱华从进医院开始就打量了一番,她基本确定这里可能连血常规、血生化这些后世最常见的项目都做不了。但好在这个时候的大夫在传统医学方面都是有些功夫的,所以李爱华倒是没有纠结什么。

胡大夫将李爱华的两个手腕都把了一会脉又询问了一些问题后,说道:“你这就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但是你身体亏空得有些厉害。不过好在你还年轻,自己又有一股强烈求生欲,所以还是可以调理回来的。”

胡大夫说完就唰唰写了一张方子,“这个方子你先吃两个星期,要去药房抓,这比外面要便宜。”

李爱华接过药方,然后又询问了一下有关药膳的事情。

胡大夫没有料到李爱华居然对传统医药有些了解,然后此时又没有别的病人,于是胡大夫倒是饶有兴趣地和李爱华交换了一些建议。

听了胡大夫单独快一小时的授课后,李爱华满意地离开了门诊室,然后去医院的药房抓了最近两周的药。

“小姑娘,这药的熬煮方法我都给你记在一张纸上了,你千万别忘记了。”药房的药师提醒道,“糟蹋了药可就浪费钱了。”

“我会记得的。”李爱华说道。

后世的李爱华属于爱养生的那代人,所以也找医生开过日常调理的药方,故而在公寓里也备有熬煮中药的机器。因为公寓跟着自己一起重生到了这个时代,因此那台熬中药的机器也还在,故而李爱华只要自己设定好时间和火候就可以不用操心了。


虽然胡大夫嘴里没有将李爱华的病情说得多严重,但是从一日三剂药的药量和刻意嘱咐要多吃鸡蛋和肉之类的医嘱来看,自己这身体怕是真孱弱到一定地步了。

不过既然胡大夫没有说出来,李爱华也没有刻意问。一般来说,医生没有说的那么明白就表示事情还在可控范围内,不需要说出来平白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拿着药房开出来的四十几包药,李爱华找了个僻静场所收了一大半进去,手上就拎着十几包药回到了宿舍。

刚好此时学校也中午放学了,张秀英看到李爱华拿回来这么些药也唬了一跳,忙仔细询问了一番。

当听到李爱华只是“体弱”后,张秀英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既然医生开了药,你就要老老实实吃药。”张秀英板着脸说道,“我可是要盯着你的。——对了,你找到煎药的地方了么?”

李爱华当然是躲在自己的随身公寓里用电煎药壶煎药,不过嘴里却是说:“我有认识附近的一个阿姨,她说会帮我煎药。”

张秀英点点头,她已经脑补这是李爱华认识的什么人,对方大概是拿钱帮忙。

不过这种事情放到这个时代就有些“灰色地带”,故而李爱华没有说得很清楚,张秀英也不会白目到问个清楚。

“给你个好东西。”张秀英笑着跳过这个话题,然后从自己的包包里掏出一个玻璃瓶。

李爱华的原身虽然出身寒门,但是父亲是掩护过地下党也打过鬼子的,因此也算是少有见识。

再加上李爱华的二哥李爱军去当了兵,偶有探亲假回来的时候也会带来不少外面的东西,所以李爱华认出了那是水果罐头的玻璃瓶。

这个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果树还不是后世那种专门育种改良的品种,所以水果产量非常低,而非水果产区的普通人几乎是吃不到啥水果的。

而这种水果罐头几乎是就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小时候最“眼红”的食物之一,据说不少199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感叹水果罐头是最好的“药”,生病的时候只要吃上一罐就能“药到病除”。

“你可以拿来装药。”张秀英说道,然后又悄悄地补充,“我家里下次要是再有人送罐头的话,我带过来和你一起吃。”

李爱华忙摆手道:“你送我装药的瓶子就很好了,我可不敢要你的罐头。那东西太金贵了,你还是和你家里人一起吃吧。”

汾酒、麦乳精和水果罐头算是这个时代送礼走人情的天花板级礼物了,就算张秀英家是公社小领导也绝对没有到可以随便拿出一个来让女儿和同学分享的。

既然张秀英真心真意拿自己当朋友,那自己也不能让朋友难做才行。

或许是张秀英觉得送一个空的玻璃瓶有些不好意思,她还特意用毛线给玻璃瓶勾了一个外套,让李爱华可以拎着。

“你这花了多少钱啊?”李爱华有些心疼地说道。

毛线也是这个时候的高档品,大概也就是张秀英这种家里有点钱又比较得宠的女孩才敢如此“糟践”了。

“这都是我平时勾毛衣剩下来的边角料,你可不许跟我再客气了。”张秀英说道。

李爱华点点头,她晓得这是张秀英的情意,自己再拒绝就有些不拿人家当朋友了,大不了日后自己也送个差不多的礼物就是了。

和张秀英聊了会天后,李爱华就借口去托人熬药后就离开了宿舍。

在老地方进了随身公寓后,李爱华往煎药机里放好了纯净水和药材,然后按照药师的嘱托开始设定煮药程序。

看了煎药机提示的煎药时长后,李爱华还是感叹后世的生活方便。

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技术,煎好一副药至少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期间还得有人盯着火才行。但是放到煎药机里只要半个小时且不需要有人照顾,并且还有保温功能而不用担心凉了之后降低药效。

不得不说,吃了两个星期的药之后,李爱华终于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

首先是自己的手心终于热起来了,要知道现在都已经五月了,自己的居然还要穿几件长袖衣服才行。

其次是原本又黄又枯的头发居然开始有了一丝丝水润的感觉,虽然还没有开始变黑。

不过李爱华也知道自己只有将这些枯黄的头发全剪了,后续的头发才会是健康的黑发。

两个星期后的复诊,胡大夫的脸色明显比上次好看了许多。调整了药方后,胡大夫又嘱咐李爱华记得两周后继续来复诊。

而回到学校后,李爱华也需要面对她重生后在学业上的第一件大事,那就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开始了。

如果没有继承原身的记忆,估计后世李爱华哪怕有硕士学位也会感到头痛。

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语文和政治课的相关表述和后世是有一些出入的,另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外语课不是英语而是俄语。

当然除了公共文化课方面的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

此时的中专专业分科没有后世那么细致,基本就分为工业、农业和医学,此外还有修业两年半的财经专业科。

至于师范专业那是有专门的中师,而护士则也是去专门的卫校。

不过丰泰县工贸中专只开设了工业、农业两个专业科,而李爱华学的是工业科。

期中考试整整持续了五天,虽然后面三天是工业科和农业科分科参加,但考完之后大家都累得够呛。

考完试后学校就宣布放假三天,李爱华自然也不能继续留在学校里,她也必须面对原身的家人了。

次日,李爱华带着行李就搭公交车到了长途车站,然后就挤上了去红星公社的长途车。

因为这个时候到红星公社就只有一班车,故而车子里的人并不少。好在李爱华来得比较早,所以她早早就坐在了最后一排。

本来李爱华打算直接睡到红星公社,结果刚刚睡迷糊就被人推醒了。

她睁开眼,居然是个熟人。


“李爱华同学,不用找公安同志吧?”黄老师带着恳求的语气说道。

“难道黄老师觉得他这样欺骗玩弄女同学和女同志的感情是不要紧的事情么?”李爱华惊讶地反问道。

其实李爱华原本是计划拿着钱和粮票就回学校的,但没想到朱斌却要在这个时候自爆。而且李爱华也从朱斌的语气里听出了对自己的仇恨,这让李爱华的警惕心拉到了最高。

从明年开始就是动荡不安的那几年,李爱华可不想给自己留下一个仇敌来随时找自己的麻烦。

黄老师一愣,因为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李爱华的诘问。

如果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李爱华没准连自己都会一起举报了;可若是否定的,那自己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李爱华不去报警了。

“既然黄老师也认可我的说法,那我就去找公安了。”李爱华见黄老师没有说话就全当他默认了。

“你要找公安?”朱斌冲了过来拽住李爱华的手恶狠狠地说道,“你信不信我和你同归于尽!”

“救命啊!杀人了啊!”李爱华立刻扯开嗓子喊叫起来。

丰泰一中虽然位于县城郊区,但因为这里是学校而在附近是有派出所的。

何况一中的看门大爷也是老革命,他听到李爱华的呼救声就拎着木棍冲了出来。当他看到朱斌对李爱华拉拉扯扯的时候,二话没说就一棍子砸在朱斌的小臂上。

虽然看门大爷已经年届五十,但毕竟当年也是打过鬼子的,因此手劲可是非常大的。再加上那木棍又是非常结实的,因此一棍子砸下来就让朱斌松开了手。

“我的手!”朱斌那只被砸的手臂明显变了形,想来是骨折了。剧烈的疼痛让朱斌倒在地上喊叫着。

“罗大爷,你这是做什么!”黄老师有些不满地责问道。

“做什么?光天化日之下对女同学拉拉扯扯的,他这不是耍流氓么?”看门的罗大爷冷冷地反问道,“黄老师,我记得这小子是你的学生吧?你居然看着你的学生欺负女同学?”

黄老师没有料到自己也被牵扯了进去,而且还是黄泥巴掉裤裆的那种。

此时附近派出所的公安同志也赶了过来。因为听到有人在呼救“杀人”,所以赶过来的几个公安都是全副武装。

后世的人并不知道此时的治安还远远没有那么好,而且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国家大规模收缴民间枪支都要到1997年去了。因此也不怪公安同志们这么谨慎,毕竟现在的一些罪犯那是真的会掏枪出来犯案的。

不过他们赶到现场后却看着一个老同志、一个中年男同志和一个年轻女同志站着,地上则是有一个年轻男同志疼得在打滚。

为首的公安同志皱着眉毛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刚刚是谁在呼救?”

“公安同志,刚刚是我在呼救。”李爱华主动站了出来,然后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经过讲述了一遍。

听完李爱华这么有清晰有条理的复述之后,公安同志又看向黄老师和罗大爷,询问道:“你们有什么补充的吗?”

罗大爷抢着将自己冲出来所看到的一切说了一遍,然后补充道:“我看着这混小子对这个女孩子拉拉扯扯的才动手的。”

公安同志没有和罗大爷计较动手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候的罪犯都比较凶残,所以约束普通百姓不要动粗有些不切实际。

黄老师听完李爱华和罗大爷的讲述后也知道自己再刻意隐瞒也没有必要,于是他也选择了和盘托出。

不过李爱华还是听出来这个黄老师依然偏向朱斌,比如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选择了含糊其辞的说法。

“先将他送到医院看看。”那个负责的公安同志说道,“你们能不能跟我去派出所做个笔录?”

李爱华自然是点头同意,而罗大爷和黄老师也没有拒绝。

到了派出所后,三人被分别带到不同的办公室里做笔录。

因为李爱华刚刚已经讲述了一遍,所以再复述的时候就更加顺畅了。

做完笔录后,李爱华在派出所门口又碰到了黄老师和罗大爷。李爱华特意对罗大爷表示了感谢,毕竟罗大爷可是真的冲出来救自己了。

“李爱华同学,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对你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此时黄老师忽然问道。

李爱华对黄老师已经没有什么好感,所以有些敷衍地反问道:“有什么影响?”

“你是个女孩子,如果让人知道你牵扯到这种事情里可是非常难堪的。”黄老师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以后的名声还要不要?你父母家人的脸面还要不要?”

“黄老师!”李爱华提高了嗓门,“您还是一个老师呢!怎么您的思想比那些农村老太太还要封建?教员同志在城楼宣布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没有通知您么?都新时代了,您能不能将那套旧时代的思想都丢到厕所里去啊?”

李爱华当然知道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即便在2024年还是大行其道,但是这不代表李爱华要认可它。

“我才是受害者,为什么我要觉得非常难堪?”李爱华诘问道,“丢掉名声难道不应该是加害者么?至于我的父母家人,他们只会更加疼惜我!”

在一旁冷眼听着对话的罗大爷也插嘴道:“黄老师啊,你的思想有大问题啊!”

黄老师的脸顿时红了,表情也变得尴尬起来。

不过李爱华没有等黄老师再说什么就告辞离开了。

原本李爱华以为只要一个上午就能将朱斌的欠债事情解决掉,但没有想到后面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等她回到工贸中专的时候,午饭时间已经过了,但距离晚饭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于是李爱华只好回到随身公寓里解决午餐,顺带将朱斌还回来的钱和粮票同张天佑上次送给自己的赔礼放到一起。

尽管李爱华并不觉得自己这次对朱斌如此强硬有什么问题,但她却知道这件事肯定不会这么结束,后面才是真正需要自己打起精神的时候。


“焦同志,你好。”郑所长也自我介绍道,“我是派出所的郑卫华。”

两边寒暄完之后,郑所长将事情经过给焦永红介绍了一遍,然后说道:“这件事因为牵扯到入室殴打,所以肯定没有办法走调解了。而且这两位受害的女同学也不愿意调解,因此只能请你们跟我们去派出所协助下调查了。”

“我们完全服从公安同志的处理意见。”焦永红摆正态度地说道。

其实如果是其他职工或职工家属的话,焦永红多多少少也会帮忙说点好话,最起码会试图说服下受害者看能不能接受调解。但对朱斌家里这些人,焦永红是懒得帮忙的。

实在是朱斌家人在单位里太不得人心了,若不是自己在工会任职,焦永红是绝对不会掺和这滩浑水的。

而且单位领导其实对朱斌父母也是非常不满的,他们没有料到朱斌居然胆大包天拿副主任的儿子去当枪使。

“不!我不去派出所!”刚刚就在地上撒泼打滚的那个朱斌最小的姐姐又嚎了起来,“我还要嫁人的!我不能丢了清白啊!”

郑卫华看了看焦永红,然后故意说道:“焦同志,你看你们单位的同志对我们公安局的性质和工作有这么大的误解,那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啊。”

焦永红哪里没听出郑卫华的嘲讽语气,她现在对朱斌这些家人的反感程度越发强烈了。

“胡说什么呢!”焦永红对朱斌的小姐姐说道,“公安局是什么龙潭虎穴让你去不得了?现在让你去协助调查你不去,是不是等以后将你抓进去才高兴?”

朱斌的小姐姐显然是个欺软怕硬的人,看着自己单位的人发了火便赶紧闭上了嘴巴。

在闹腾了一阵之后,郑卫华终于带着当事人们和相关人员到工贸中专门口的派出所进行正式问话。

李爱华和郑秀珍将她们的情况又一直明明白白地说了一遍,然后李爱华还补充了一下她和朱斌之间的问题。

“我刚刚问了朱斌那件案子的处理情况。”郑卫华跟李爱华说道,“他的事情不够判刑但是被判了劳动教养,已经决定送到宁省去接受改造。结果他以为可以走关系将事情摆平,于是等到我们的同志上门要带走他的时候,他家人才知道。他家人大概是不忿你第一个举报他的人,而且她们也妄想逼迫你同意和解,这样似乎就可以让朱斌免罪了。”

李爱华撇撇嘴,虽然法律诉讼上被告如果取得原告的谅解是可以一定程度减刑,但那是在宣判前。

“那她们会被怎么处理?”李爱华有些好奇地问道。

“大概率就是批评教育,最多就是行政拘留几天。”郑卫华解释道,“毕竟你们并没有受到太重的伤害。”

李爱华没有发表意见。尽管她心底巴不得朱斌家人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她也知道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其实你也别不满了,这些处罚是要进她们档案的。”郑卫华或许是看出了李爱华的不满,于是劝解道,“如果被行政拘留的话,有单位的最起码是年底评优彻底没戏,估计下次提级也大概率没戏;而没有单位的话,那也很难找到单位接收了。”

听到郑卫华的这般介绍,李爱华心里才稍微好受点。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