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不安终于平息。
这场风雨,他们没有被击倒,反而让彼此的信念更加坚定。
她知道,这不只是共享小站的胜利,更是她和许明轩共同成长的见证。
风波平息后的共享小站,重新焕发了活力。
东南街小站的系统升级完成后,借还记录变得更为清晰透明,设备维护流程也更高效有序。
居民们逐渐习惯了这座“社区小驿站”,不仅来借书、借工具,还会留下自己的物品供邻里共享。
项目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更多街区。
林婉儿和许明轩,依旧并肩在社区内奔波,只是彼此间的默契和那份微妙的情感,愈发自然。
这天,团队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市环保协会希望他们能在年度绿色创新论坛上,分享“共享小站”作为社区环保项目的实践经验。
“这可是个好机会!”
同事李颖兴奋地说,“咱们从街头巷尾的小项目,做到被市里认可,太不容易了!”
“但这次需要上台发言。”
婉儿看向手中的邀请函,心底闪过一丝紧张。
她并不擅长公众演讲。
以往的分享会,大多是许明轩负责台前,她负责幕后。
“要不这次还是你去讲?”
她看向明轩。
“不。”
明轩语气温和却坚定,“这是我们的项目,也是你的坚持。
婉儿,你该站在前面,让更多人看到你。”
那一刻,婉儿想起了那个初秋的午后,她独自推着单车穿过旧街,梦想着建立一个充满共享与信任的社区。
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长,她确实应该勇敢站上舞台。
演讲当天,会议厅内人头攒动。
婉儿站在讲台后,目光扫过台下陌生而期待的脸庞,心跳加速。
呼吸微微一滞时,她看到第一排的许明轩,正微笑着朝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深吸一口气,她开始讲述——从一辆被遗弃的旧自行车,到第一座共享小站的建立;从最初的怀疑和不理解,到后来居民们主动捐赠书籍和工具;从东南街的危机,到如何通过透明化管理重拾社区信任……当她讲到“共享小站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邻里关系的重建”时,台下响起了掌声。
结束演讲时,全场掌声雷动。
婉儿微微鞠躬,走下台时,看到明轩朝她伸出手。
她毫不犹豫地握住了那只熟悉的手,掌心的温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