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其他类型 > 骆宁萧怀沣写的小说改嫁摄政王,我复仇虐渣妹全文阅读

骆宁萧怀沣写的小说改嫁摄政王,我复仇虐渣妹全文阅读

初点点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所以骆宁才说,送到了心坎上。二夫人说:“阿宛这次去赴宴,结识了忠诚伯府、延平郡主府的两位小姐。她可算是有了些朋友,多亏你让她去。”骆宁便说:“阿宛是我妹妹,我们到底才是血脉亲人。我已经得了太后娘娘照拂,若还贪图更多,岂不是叫人生怨?既有好处,自然要先想着自家姊妹。这点亲疏,我还是懂的。”二夫人粲然一笑。又对骆宁说,“二婶记你的情。往后有什么事,只管告诉二婶。”骆宁趁机笑道:“眼下有件事,还真需要二婶帮帮忙。”“何事?”“二月初三的半下午,二婶能否找个机会,在大门口候着?”骆宁问。“多长时间?”骆宁不记得具体时间了,只是听下人们说初三下午。“二婶,您看着办。”骆宁道。二夫人一沉吟,心里有了主意:“那好。正巧有些不太值钱的珍珠,都泛黄了...

主角:骆宁萧怀沣   更新:2025-02-23 10:5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骆宁萧怀沣的其他类型小说《骆宁萧怀沣写的小说改嫁摄政王,我复仇虐渣妹全文阅读》,由网络作家“初点点”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所以骆宁才说,送到了心坎上。二夫人说:“阿宛这次去赴宴,结识了忠诚伯府、延平郡主府的两位小姐。她可算是有了些朋友,多亏你让她去。”骆宁便说:“阿宛是我妹妹,我们到底才是血脉亲人。我已经得了太后娘娘照拂,若还贪图更多,岂不是叫人生怨?既有好处,自然要先想着自家姊妹。这点亲疏,我还是懂的。”二夫人粲然一笑。又对骆宁说,“二婶记你的情。往后有什么事,只管告诉二婶。”骆宁趁机笑道:“眼下有件事,还真需要二婶帮帮忙。”“何事?”“二月初三的半下午,二婶能否找个机会,在大门口候着?”骆宁问。“多长时间?”骆宁不记得具体时间了,只是听下人们说初三下午。“二婶,您看着办。”骆宁道。二夫人一沉吟,心里有了主意:“那好。正巧有些不太值钱的珍珠,都泛黄了...

《骆宁萧怀沣写的小说改嫁摄政王,我复仇虐渣妹全文阅读》精彩片段


所以骆宁才说,送到了心坎上。

二夫人说:“阿宛这次去赴宴,结识了忠诚伯府、延平郡主府的两位小姐。她可算是有了些朋友,多亏你让她去。”

骆宁便说:“阿宛是我妹妹,我们到底才是血脉亲人。我已经得了太后娘娘照拂,若还贪图更多,岂不是叫人生怨?既有好处,自然要先想着自家姊妹。这点亲疏,我还是懂的。”

二夫人粲然一笑。

又对骆宁说,“二婶记你的情。往后有什么事,只管告诉二婶。”

骆宁趁机笑道:“眼下有件事,还真需要二婶帮帮忙。”

“何事?”

“二月初三的半下午,二婶能否找个机会,在大门口候着?”骆宁问。

“多长时间?”

骆宁不记得具体时间了,只是听下人们说初三下午。

“二婶,您看着办。”骆宁道。

二夫人一沉吟,心里有了主意:“那好。正巧有些不太值钱的珍珠,都泛黄了,到时候撒门口,叫丫鬟慢慢捡。”

骆宁:“……”

她忍俊不禁。

二夫人看一眼她,又看一眼她:“阿宁,你变了好些。”

骆宁收敛笑意:“没有吧?”

“你从前有些多疑,性格又急躁。这次回来,家里变化很大,你都能应付了。真是长大了。”二夫人说。

骆宁:“一个人背井离乡、半生半死,自然什么都看得透。”

二夫人心口一酸。

换一下,若是骆宛受伤,哪怕双胞胎儿子年纪小,她也会陪着阿宛南下养病。

就算不一直看着,至少陪着她去、安顿好她,跟着她小住几个月,把她身边的人与事都安置妥当,再回来。

等孩子回程时,也会亲自去接。

侯夫人却是迫不及待送走骆宁,然后自称思女心切夜不成寐,把侄女接到身边。

骆宁该多委屈。

而骆宁,脸上没有愁苦,也不见凄容。

她甚至有点快乐。

二夫人觉得,骆宁经历了一场大劫后,劫后余生,有了无所畏惧的豁达。

——普通人做不到这样的。很多人受了伤,只会变得更加唯唯诺诺、畏手畏脚。

所以,二夫人说骆宁改变了很多,朝更好的地方走去了,令人惊喜。

闲坐片刻,二夫人起身告辞。

骆宁的小厨房开始收拾二夫人送过来的野味。

野山鸡汤炖好,晚饭时候送到了祖母、镇南侯与侯夫人的饭桌上。

镇南侯同怀孕的宋姨娘一起吃饭。

宋姨娘连连夸好吃。

镇南侯就叫婢女拿了一套字帖赏骆宁。

老夫人也很喜欢。

侯夫人吃不下,推到旁边,叫婢女端下去倒了。

“才有个小厨房,这里送吃的、那里送吃的,显得她能耐。”侯夫人不悦。

她不高兴,其他下人、管事婆子们却要说道。

“老夫人尝了鸡汤,欢喜得了不得。大小姐孝顺。”

“都说表小姐如何好。再好,也不是咱们侯夫人肚子里出来的,比不了大小姐。”

“侯府再怎么疼表小姐,也不会给她添置一个小厨房。到底大小姐才是嫡出千金。”

议论纷纷,无形中再次抬高了骆宁的地位。

骆宁的丫鬟秋兰出去行走,有其他房头的二等丫鬟,叫她“姐姐”。

在丫鬟们中间,“姐姐”是一种敬称。都是二等丫鬟,要是主子势弱,旁人不屑于搭理,更不会叫一声姐姐了。

秋兰不动声色,很沉得住气,也回叫了人家“姐姐”,不占便宜。

日子就这样过去。

庶女骆宣断腿一事,早已被人忘到脑后;倒是白慈容几次去老夫人的院子里,说她手腕消肿了、下巴伤口愈合了,时刻不忘博人眼球。


小年这一日,难得晴朗。

却更冷。

树梢被薄雾覆盖,又冻成了冰,远观如雪满枝头。

只翠竹依旧郁郁葱葱。

骆宁早起用膳,才去祖母的西正院。

她到时,大嫂、二婶三婶与堂妹都到了,祖母还在里卧梳妆。

丫鬟捧茶,骆宁与众人打了招呼。

大嫂不怎么搭理她。因大哥挨打受冻一事,她记恨骆宁。

骆宁略微坐了坐,进去里卧,帮衬祖母理妆。

片刻后,侯夫人与白慈容也到了。

“……都坐下吧。”侯夫人笑着说,“午饭前没什么事,你们都去老夫人的佛堂,抄写佛经,替老夫人尽尽孝心。一年到头,也就今了。”

众人应是。

骆宁搀扶老夫人,从里卧出来。

老夫人穿了宝蓝色长袄,鬓发点缀黄金镶蓝宝首饰。哪怕首饰昂贵,也只显得和蔼可亲,不增贵气。

反而是骆宁的母亲,才做了三年一品诰命夫人,身上的雍容华贵,已经入了骨髓。

“祖母,这发钗真好看。”骆宁的庶妹骆宣说。

老夫人笑道:“去年寿辰,阿容送的。”

“这种蓝宝,除了老夫人您,其他人再也配不上。”侯夫人白氏笑道。

众人纷纷恭维。

老夫人看一眼旁边安静站着的白慈容,欣慰点点头。

白慈容生得很美,却又不张扬跋扈,瞧着赏心悦目;对侯府众人,她极其大方,给的都是她们远远用不上的名贵礼品。

两浙路的余杭府白家,靠着海路生意,财力惊人。

要不然,白氏一个商户女,也没资格嫁给将军。

白氏嫁到骆家之前,余杭白家就挺有钱的,只是没现如今这么阔。最近十年开海禁,白家把握了时运,一跃成为余杭首富。

骆家人人羡慕大夫人娘家豪阔。

大夫人隔三差五回去,总带回来数不清的礼物,故而老夫人和其他妯娌也不会计较她频繁归宁。

饶是如此,大夫人也不会把真正值钱的东西贴补婆家——到底不太好听。

但她把白慈容接了过来。

她用白慈容的手,送出去的名贵首饰就不知凡几。

老夫人拿了,还不用背负“靠儿媳妇”的名声,自然对白慈容这个表小姐很喜欢。

大家好处拿到手软,心照不宣,对白慈容好,就是对财神爷好。

老夫人起身去佛堂,白慈容想要搀扶,老夫人这时候想起了自己的亲孙女。

她又看一眼骆宁。

骆宁眼睁睁看着众人捧白慈容,表情上没有半分失落。

她大大方方站在后面,莹润面颊带着一点淡笑。

“阿宁,来。”老夫人喊了孙女。

骆宁上前,搀扶老夫人的手臂:“祖母,门槛高,您慢一些。”

白慈容神色一闪,又很快恢复了镇定从容。

侯夫人白氏只得笑一下,携了白慈容的手,一同往西正院的小佛堂去了。

“阿宁和白姑娘,长得好像。”二夫人突然想。

表姊妹如此相像的,也不算常见。可能是她们俩都像侯夫人白氏的缘故吧。

这个念头,比一阵风还轻,很快从二夫人的心头掠过,不留痕迹。

进了小佛堂,门口瞧见了几片碎玉,侯夫人先出声:“怎么回事?”

下人待要解释。

老夫人看一眼,预备解释,侯夫人白氏却继续说了话:“怎么像是白玉碎片?”

白慈容也微微提高了声音:“白玉碎片?难道是观音像上的吗?”

其他人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

老夫人的小佛堂,供着好几尊菩萨,其中还有一尊特别奢华的白玉观音像。

这是白慈容的父亲、侯夫人的大哥,三年前上京恭贺妹婿得了爵位时,特意送给老夫人的重礼。

白玉观音不仅昂贵,还很有来历,它是贵人放在南海观音寺二十年的法宝,而后流落海外。

白家偶然所得。

老夫人得此观音像,视若珍宝;京里两位权贵门阀的太夫人上门做客,就是拜观音像来的。

不仅仅珍贵,还是老夫人的心头肉。

如今瞧见了碎瓷,人人紧张。

“不会,小佛堂时刻有人看守,白玉观音不会出事的。”白慈容安慰她姑姑。

侯夫人提着心。

“是啊,咱们家最近风调雨顺的,没有任何不妥,白玉观音岂能有差错?”三夫人说。

众人随着老夫人,进了佛堂。

正位摆着的白玉观音,质地温润,低敛眉目,慈悲望向众人。

骆家女眷都松了口气。

只侯夫人与白慈容,神色微微变了变。哪怕她们想要遮掩,也一时收不及。

“娘,您别担心,观音像很好。”骆宁开了口。

众人看向侯夫人。

侯夫人眉宇的慌乱与惊愕来不及淡去,她索性不掩了,轻轻捂住心口:“我这心乱跳,真是怕了。”

老夫人笑容和蔼慈祥:“你们一个个都不经事。早起时,阿宁想在佛前供一支白玉如意,哪晓得她那个小丫鬟笨手笨脚的,玉如意打了。

叫她收拾,又没扫干净。我方才就想说,还没开口,你们一个个担心得不成样子。”

众人了然。

白慈容无法自控看向骆宁;而骆宁,正好回视她。

两人目光一触,刀锋相击,似有锋锐又刺耳的刮擦声,叫人心头发寒。

白慈容垂下眼睫。

侯夫人白氏眼底的情绪,也半晌无法安静。

她也看一眼骆宁。

骆宁同样把视线转向她,并且开了口:“娘,您别怕。怎么吓成了这样?”

“那尊观音像太贵重,而且是法宝,娘真担心。”侯夫人说。

“观音像稳稳坐佛堂,不是吹风能倒的。没人敢故意推倒它,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碎的。娘,您怕什么?”骆宁问。

这一句话,带着莫名深意。

二夫人和三夫人,早已偷偷看侯夫人白氏神色,又假装是不经意瞄到了她;庶妹骆宣心头一凛。

老夫人握住骆宁的手:“这话不错。你们都别太小心。阿宁回来了,咱们家有了兴旺之人,不会出乱子的。”

众人应是。

上午,老夫人念佛,其他人抄佛经。

骆宁安安静静坐着,一刻也不走神,把一卷佛经写完。

她写完了,虔诚跪在佛前,良久都不睁开眼。

堂妹骆宛在心里想:“大姐姐求什么?求得这样诚心。”

比起她们,大姐姐已经拥有很多了,她还要求得如此专注,心里期盼什么?


百日,三个月后。

骆宁想着,来得及。

她只是想借助雍王权势,并不着急嫁人。

她与镇南侯府的恩怨,尚未了结。嫁人了就要离开,甚至自己雍王妃的身份,还能给他们添彩。

侯府没了骆宁,他们的日子会很好过——岂能叫他们如愿?

“王爷,民女不急。”骆宁说。

雍王颔首。

他喝了口茶,喊了自己亲卫:“把东西拿给王妃。”

他叫她“王妃”,口吻平淡,没有任何绮思。仿佛这个词比较体面,他叫得顺口。

骆宁想着,也喝了口茶,遮掩自己的情绪,不能把内心想法泄露半分。

周副将很快进来,把一张琴放在小几上——虽然用绸布包着,也看得出是瑶琴。

萧怀沣示意骆宁打开。

骆宁瞧见了古梧桐木的瑶琴,微微吸了口气。

她试了两个音。

比起她的瑶琴,果然松透动听。

“……真是好琴。”骆宁说。

“郡王府流出来的,听闻很不错。本王不通音律,你拿了去玩。”萧怀沣语气平淡。

那天很多人去抢,不乏豪门望族,却被他买到了。

“多谢王爷。”骆宁接了,又笑道,“王爷可要听我抚琴?”

萧怀沣微微颔首。

骆宁稍做准备,下人搬进来琴凳,她调准了之后,弹了一曲。

她还怕自己弹不好,很久不曾动指了。

可到底是从小练的,最开始有些生疏后,很快熟了起来。

她弹了一曲自己十二岁时编的谱子,比较欢快。

她时常自己编谱。因为擅长,也因为喜欢。只不过是从去韶阳开始,曲风都比较忧郁哀伤。

一曲弹毕,骆宁看向雍王。

他仍是面无表情。

“……没听过这曲子。”他半晌才道。

骆宁:“我喜欢拿了古琴谱改调子,这首也是我自己改的。”

雍王似有些意外,目光落在她脸上:“难得。还以为你从小老成,没想到还能改这么调皮的谱子。”

骆宁面颊微微一红。

这句话,反正怎么理解,都不能算是一句褒奖。

她收下了古琴。

萧怀沣又对她说:“你琴弹得不错,要是耍鞭能及万一,也不会出门就被人欺辱。”

骆宁垂首受教。

“本王派人寻一名鞭法好的女教头,这样的人一时难找。你姑且等等。”萧怀沣又道。

骆宁抬眸,诧异看向她。

萧怀沣眸色冷:“鞭法如此差,丢雍王府的脸。”

他说话很不好听。

甚至,骆宁感觉他对着她说这句话时,是很嫌弃她的。

眉宇间藏着几分不耐烦。

他从小处处优秀,好胜心极强。

骆宁在他眼里,真不够看的。要不是画了卖身契,这个王妃比较好掌控,他大概不想娶骆宁。

可骆宁会刨去表相,看到内在:她得了好处。

她心里很感激他,知恩图报。

“多谢王爷。等有了教头,我一定刻苦练习,不叫王爷失望。”骆宁保证。

萧怀沣的神色,并没有缓和。他只是轻轻一点头,仍非常冷漠:“望你说到做到。”

骆宁抱着瑶琴,从王府离开。

回到了文绮院,她没有立马去练习耍鞭。因为她意识到,她跟着秋华爹启蒙的,可能没掌握到鞭法真正的窍门。

错误的路,越是刻苦往前走,错得越远。

不如等教头来了,从头纠正,再好好打磨。

她的琴却弹得不错,当年请过琴法高超的师父指点。

骆宁在院中抚琴。

弹的,还是那支比较欢快的曲子。她听着心情还不错,比其他忧郁的更叫她舒服。

琴声从院子里传出去,飘荡很远。

镇南侯府,却在议论骆宁的“指婚”。


请安后,骆宁留在西正院,陪着老夫人捡佛豆。

老夫人叫骆宁把早上的事,再讲一遍。

想听听她的说法。

骆宁如实讲述。

方才,镇南侯等人避重就轻,没说骆寅先出手要打骆宁。

“……不该和他争执的。他将来要承爵,你嫁出去了也要靠娘家。咱们女人,没有依傍立不起来。”祖母说。

这番话,是善意。

哪怕骆宁听着刺耳。

骆家能给她的善意,实在太稀薄了,骆宁不计较全收下。

她顺着老夫人的话点点头:“多谢祖母教导,我都明白。”

老夫人不再说什么。

翌日就听说,骆寅病了,风寒严重,甚至发热。

不过他二十几岁的男子,再文弱也有限,烧了一夜就好了。

不像骆宁身子骨差。

文绮院的人,也怕大少爷报复,叫骆宁处处小心。

腊月二十日,突厥使臣入朝,皇帝在隆福殿设宴奏乐。

宴席前,太后到了皇帝寝宫,同他说几句话。

皇帝沉迷女色,又信奉道士,时常服用仙丹,太后都知道。

已经做了君王的儿子,哪怕母亲时刻为他忧心,也不能不分场合劝他保养。

“此次突厥使臣入朝,皇帝要处处小心。隆福殿可能走水,要提早预备好救火之物。”太后说。

皇帝听了,忍不住笑道:“母后太谨慎了。”

又说,“突厥被七弟打得无还手之力,不敢行刺。”

太后想起了骆宁的话。

骆宁对太后说,腊月二十日可能会有火灾,隆福殿多加小心。一旦此事预测准了,还请太后记她一功。

隆福殿是大日子才用的宴请宫殿,比如说新年正旦、冬至,亦或者使臣入朝。

太后听了骆宁的话,有点费解。

她以为,最近肯定不会动用隆福殿。

没过几日,就听说突厥使臣入朝了。

“你说,阿宁猜得准吗?”太后问魏公公。

魏公公便说:“隆福殿一旦走水,会伤及陛下,宁可信其有。”

太后心里狐疑,也觉得骆宁不像是信口雌黄的人,便吩咐下去。

她还亲自叮嘱皇帝。

皇帝对母亲敬畏有加,哪怕觉得母亲琐碎得烦人,也没出口反驳,而是点点头:“朕加派侍卫。”

这晚,隆福殿很热闹。然而,舞姬里有人行刺,目标不是皇帝,而是突厥使臣,突厥的二皇子。

皇帝提前加了一倍的侍卫,事发很突然,却又因有了防备,那舞姬被当场射杀。

领舞的舞姬,倏然自焚,又把火把扔向酒壶与其他赴宴的大臣,殿内又是一场混乱。

好在,早已预备了救火之物——一般情况下,这些救火的水桶,是放在外面,而不是殿内。

混乱结束,皇帝去了太后的长寿宫,心有余悸。

“……这些舞姬,是贵妃训练了多时的,朕对她一向不设防。要是没有防备,突厥使臣死了,恐怕和谈又得破灭。”皇帝说。

没人想要打仗。

雍王萧怀沣十三岁在边疆,七年时间打得突厥退守山脉,无还手之力。突厥承诺要进贡纳岁,换取二十年的休养生息。

但如果使臣死在了盛京,恐怕会激起突厥的仇恨之心,不消两年边疆再起祸乱。

而二皇子,他是很亲盛京的,一直主张和平。他也有希望继位,成为新的可汗。

幸好他没死。

而万一隆福殿烧起来,可能也会死不少人。

太后心头也颤抖:“冯氏贼心不死!”

贵妃出身冯氏,与前朝瓜葛很深,太后一直不太喜欢她。

无奈皇帝中意。

儿子会逆反,越是不同意,他越是要宠爱贵妃,太后索性从来不提。

贵妃盛宠多年,竟是如此胆大包天,皇帝已经赐了她毒酒。

“母后,您替儿子解决了一个大麻烦。”皇帝很感慨,站起身给太后行礼,“母后大恩,儿子永不忘。”

太后请他坐下。

笑着对他说,“不是哀家的功劳,是阿宁。”

“阿宁?”

“三年前替哀家挡那一刀的,骆将军的女儿,现在是镇南侯府嫡小姐。”太后说。

皇帝想了起来。

他继位才五年,只封赏过三位侯爷,镇南侯算一个。

不过镇南侯根基太浅、军功太低,皇帝用不上他,慢慢冷落了,一时间竟想不起他是何许人。

“她有这本事?”皇帝诧异。

“阿宁是会一些术数的。”太后道。

“朕要赏她。”

太后想了想:“圣旨给她指一门婚姻,如何?”

“母后可有人选?”

“你七弟呢?”

皇帝心头微讶。

七弟从小文韬武略,在一众兄弟里最出彩。哪怕是亲兄弟,皇帝也很忌惮他。

念书时,皇帝要背三天的文章,七弟扫一眼就倒背如流;习武,七弟天赋过人,扎两个时辰马步腿都不颤,皇帝却坚持不了半个时辰。

先皇在世时,对小儿子的疼爱,简直入骨。

朝臣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先皇生病,太后怕朝臣分派,又怕两个儿子离心,力主小儿子去边疆驻守。

临走时,先皇封了他为雍王。

整整七年。

这七年,雍王只回京述职三次,直到突厥被他打得兵死马散。太后也觉得朝政安稳了,才叫了他回来。

他性格冷酷,太后与皇帝都跟他不算亲厚。

而他,是否心生怨怼?

毕竟,从小就锦衣玉食的人,去苦寒之地磨砺七年,承受了多少痛苦,太后与皇帝都不得而知。

皇帝对幼弟,是有些愧疚的;太后亦然。

所以,皇帝总以为,太后一定会替七弟选个名门闺秀,不管是人品还是容貌、家世,都要一等一。

盛京八大门阀望族,崔氏为首,有数不清的千金供挑选。

“母后,骆小姐能否配得上七弟?”皇帝试探着问。

太后便道:“人品与容貌,都是绝佳,只是家世稍差。无妨,如今也是堂堂正正的侯府千金,哪怕根基浅了些。”

皇帝想了下,自然很满意。

母亲此举,仍是打压七弟,叫皇帝安心。

谁不想得母亲偏爱?

而皇帝放心,七弟也会更安全——这估计是母亲的考虑,怕七弟功高震主。

雍王回京半年,行事乖张,御史台成天参奏他。

按说皇帝应该发作一两回,申斥雍王收敛的,但他没这么做。

他越是纵容,太后越是心惊。

雍王的妻族,一定要选个门第中等。

骆宁实在温婉美丽,又端方得体,太后很满意。

“朕问过了七弟,再圣旨赐婚。”皇帝说,“母后,您也先同七弟说一声,万一他抗旨,朕不知如何是好。”


夜里,骆宁弹琴时,冯夫人总要迎合一段。

骆宁的琴声忧郁哀伤,冯夫人的笛音则缠绵温柔。

似骆宁落入寒水里,狼狈不堪,冯夫人这位长姐用一件温柔的毯子裹住她。

两人礼尚往来,骆宁心中,她是个有点孤僻、不喜言谈但心眼极好的长姐。

回京前夕,骆宁特意去了韶阳最大的乐器坊,买了一支做工精美、价格昂贵的紫竹笛子。

骆宁还特意选了一枚小玉扣,亲手打上络子,系在竹笛上,送给了冯夫人。

感谢冯夫人这一年的相伴与照拂。

她说了明日要走,冯夫人仍是不曾出来相见。

她的婢女道了谢:“夫人叮嘱小姐,路途遥远,一路平安。”

骆宁略有遗憾。

回京路上,她心情好了不少,快要恢复了儿时的轻盈。然后就被家中变故打懵。

重生后,韶阳的往事在骆宁记忆里隔了十几年。要不是秋兰提起,她都要忘记了。

“……她的笛声很动人。能感觉到磅礴,却又刻意收敛。她生得高,气血足,吹出来格外动听。”骆宁说。

“是,小姐每次抚琴时,才会高兴片刻。”秋兰道。

骆宁收起了瑶琴。

她对秋兰和秋华说:“我应该见见嘉鸿大长公主。公主府时常往驸马的故乡寄东西,我可以捎带寄一些京城的风物给冯夫人。”

秋华笑道:“公主府都寄了,冯夫人不缺。”

“这是我心意。”骆宁道。

又说,“下次也要给族长和弟弟妹妹们寄些东西,只是不知派何人传递。顺道也带一份给冯夫人。”

她们说妥,便把瑶琴收起来,准备歇下了。

这天夜里,骆宁在梦里还隐约听到了笛声。

翌日,侯夫人白氏身边的甄妈妈,亲自到了文绮院,笑着对骆宁说:“后花园来了好些花卉。

不知道诸位小姐喜欢什么,不好贸然送。大小姐,夫人叫您等会儿去挑两盆。”

又道,“明日是三小姐及笄,这些花都要给宴会添彩。您也选一盆,送给三小姐。每位小姐都要送。”

骆宁应了下,又留甄妈妈喝茶。

甄妈妈还有事,先告辞。

她一走,骆宁微微沉吟。

前世的正月,她一直病病恹恹的,错过了春宴,嘉鸿大长公主府也没有给骆家递请柬,也错过了堂妹骆宛的及笄礼。

故而,她没办法通过回忆来猜测甄妈妈意图。

饶是没有前世记忆,骆宁也觉得此事不简单。

不是她多心。

这点小事,侯夫人大可派个丫鬟来说一声,却特意遣了甄妈妈。

甄妈妈在内宅,相当于总管事妈妈,就连老夫人都要给她几分体面。她来说,小姐夫人们都不好推辞。

必须亲自去选花。

又说要送堂妹一盆,作为及笄礼的彩头,骆宁更是不好推诿。

——明面上叫她选花,暗地里用一双无形的手推她,逼她去后花园。

这就蹊跷了。

骆宁想到了这里,立马对秋华说:“拿一把小匕首给我,咱们去后花园。”

“现在更衣吗?”秋华问,然后麻利去拿了匕首给她,还问,“您要匕首做什么?”

骆宁没回答她,把匕首藏在袖底:“不更衣,马上去。”

甄妈妈来告知此事。

一般而言,女儿家会换掉身上家常衣衫,又耽误片刻。根据估算,至少一两个时辰后才到。

骆宁想赶前头,先去看个究竟。

秋华对她的话,唯命是从:“是。”

骆宁和秋华快步往后花园去。

她以为她们来得早,却在半路上遇到了庶妹骆宣。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