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来处真要追究起来,玄之又玄,只能说欧冶子那个老头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在铸剑方面的确有些道行。
只可惜他是越国人,不然我也不会那么晚才见到鱼肠剑。
那年我刚满十七,别人还叫我“公子光”,当时的吴王是我三叔夷昧,上代吴王是我死去的二叔,而我是上上代吴王诸樊的儿子。
这令人匪夷所思的格局全都来自于我祖父。
他临终前留下遗命,要求儿子们用”兄死弟继”代替“父死子承”。
于是在我父亲死后,我二叔继位,然后是我三叔,没有意外的话将来会轮到我四叔。
总之还轮不到我这一代。
当时吴越两国打了个不大不小的仗,越国输了,便遣使者带着粮米财宝来求和。
大殿之上,越国使者将三柄宝剑恭敬地捧过头顶。
那便是欧冶子为越王打造的五柄宝剑其中的三柄——湛卢、胜邪和鱼肠。
“又怎知是宝剑?”
我三叔一来平日里喜好文墨,的确对刀剑兴趣平平,二是想挫挫越国来使的锐气。
越国使者回答:“相剑大家薛烛皆有评!”
一把剑是否是宝剑,并不全由铸剑师决定,更得看相剑大师。
薛烛就是相剑师里的翘楚,他评价过的剑都非凡品。
使者一一介绍着手里的三柄宝剑。
左不过什么“君子之剑,仁道之剑”又或者“杀伐之剑,将才之剑”,使者介绍一把,坐在王座上的三叔就赏出去一把。
仁道君子剑湛卢赏给他的儿子僚,重伐压杀的胜邪剑便给了二叔的儿子。
我也想要湛卢,可是轮到我的时候,只剩下鱼肠剑。
那使者举着这柄比匕首长不出一寸的短剑,吞吞吐吐,犹豫许久才吐出“勇绝之剑”四字,和刚刚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样子判若两人。
开始还奇怪,后来稍一打听便明白过来。
薛烛品评鱼肠剑的时候,原话可不是这四字,他的原话是“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
是以,这是一柄犯上之剑。
此后的许多年里,我不止一次地回想那天大殿上的情形,反复琢磨这是否是我三叔有意为之,却始终不得答案。
一开始,我也并不很介意,只是一柄剑而已。
我府邸的兵器库里藏着无数好剑,至今还没有一柄剑的剑灵认我为主。
我一直在等着一柄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