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地回应。
他笑了,伸出手:“周远,远行广告的创意总监。”
“林晓曦,新锐广告。”
我礼貌地握了握他的手。
我们聊了起来。
原来他的公司和我们有过几次合作,只是之前项目对接时我们没直接接触。
他说话风趣,思维敏捷,聊到行业趋势时,观点犀利却不咄咄逼人。
“你刚才说的那个案例,其实可以再优化一下视觉表达。”
我忍不住提出建议。
他挑眉,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哦?
说说看。”
我随手拿起餐巾纸,用口红在上面画了几笔,简单勾勒出一个新的创意方向。
他盯着看了几秒,忽然笑了:“有意思,比我们原来的方案更抓眼球。”
那晚,我们聊了很久,从工作到旅行,再到各自喜欢的电影和书。
临走前,他拿出手机:“加个微信?
下次有机会再聊聊。”
我犹豫了一秒,然后点头:“好啊。”
——之后的日子,周远偶尔会发消息给我,有时是分享有趣的广告案例,有时是推荐某家新开的餐厅。
我们渐渐熟络起来,偶尔约着喝咖啡,讨论工作上的想法。
他从不刻意打探我的过去,也不会像陈浩然那样,总是用“忙”当借口放鸽子。
和他相处,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
某个雨夜,加班到十一点,我刚走出公司大楼,就看到他撑着一把黑伞站在路边。
“刚好路过,看你办公室灯还亮着。”
他递给我一杯热拿铁,“送你回去?”
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我捧着温暖的咖啡杯,忽然觉得心里某个角落被轻轻触动。
“谢谢。”
我轻声说。
——三个月后,周远向我表白了。
那是在一家小小的日料店,暖黄的灯光映着他的侧脸。
他放下筷子,认真地看着我:“晓曦,我喜欢你,不是作为同行或者朋友的那种喜欢。”
我愣住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
“你不用立刻回答。”
他笑了笑,“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你值得被认真对待。”
我低头,忽然想起陈浩然曾经无数次用“忙”推脱我们的约定,想起自己在民政局门口空等的那些日子。
而现在,有一个人,愿意在雨夜里等我下班,愿意认真地说“我喜欢你”。
我抬起头,嘴角微微扬起:“好。”
14 幸福的归宿一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