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现代都市 > 全文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

全文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

山泽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精品古代言情《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朱标朱元璋,是作者大神“山泽”出品的,简介如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主角:朱标朱元璋   更新:2024-04-16 21:3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文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精品古代言情《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朱标朱元璋,是作者大神“山泽”出品的,简介如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全文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精彩片段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佚名的故事,看点十足。《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这本连载中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佚名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125章.没钱!大明真穷!,已经写了818796字,喜欢看穿越、历史、历史古代、 而且是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书友评价

而且主角穿越了20年居然什么事都没干,朱标可是早早就参与政事了。

抛开穿越过来二十年 至少能9.5分以上好吧

对历史的了解,相当的片面。周公德兴是朱元璋的白手套,在历史上,能活到洪武27年,并不是没有原因,作为凤阳人,他更不可能横行凤阳,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你有没有查过历史?查过周德兴是哪里人?和朱元璋相距几米远,相距几家有没有查过朱元璋杀刘的时候,是谁给朱元璋的善后。你知不知道论个人感情?周德兴只排在汤和

热门章节

第八十九章.乾坤独断,武将皆服

第九十章.该死之人,恩科主考(大章)

第九十一章.不妥,标儿此举不妥!

第九十二章.别扭,两个别扭人!

第九十三章.心急,喝不了热茶

作品试读


“兄长所言极是,雄英尚未出世,刘先生便愿意收雄英为徒,臣妾自然要替雄英行拜师礼。”

常氏说着,竟直接半跪在刘伯温跟前。

见此一幕。

刘伯温连忙跪在地上,不敢受礼。

“太子妃身份贵胄,臣怎能受的起啊。”

“无妨无妨,这是常氏替雄英行的拜师礼。”

朱标说着便将刘伯温搀扶了起来。

可即便如此,刘伯温依旧不敢受礼。

惶恐之下,刘伯温忙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一旁闭口不言的朱元璋。

“既然是老大两口子的意思,那你就受了吧。”

即便老朱也这么说。

可刘伯温依旧侧着身子,不敢正面接受常氏的三拜。

也是在常氏刚起身的瞬间。

刘伯温表情严肃,庄重整理完衣袍后,冲朱标、常氏恭敬一拜。

“殿下,娘娘,臣刘伯温肝脑涂地,也要拖着这副残躯病体,直到皇孙殿下蒙学的年纪。”

“若天不假年,老臣福德浅薄没有荣幸亲自为皇孙蒙学。”

“臣也愿将毕生心血录之成册,敬献给皇孙殿下。”

“如此便有劳先生了。”

朱标说完看向一旁的太医。

“从今以后,你便留在刘先生府上,一应开销由东宫支应。”

“臣遵旨。”

面对刘伯温那一副受尽礼遇,诚惶诚恐的感激模样。

朱标亲自将他送出了东宫。

可直到走出太子东宫,刘伯温却依旧觉得方才发生的一切有些不太真实。

他本以为召他前来东宫,朱标和朱元璋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强迫他担任中书丞相,去制衡胡惟庸。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

朱标仅仅是让他给尚未出世的皇孙当老师。

听说过指腹为婚,定下娃娃亲的。

可刘伯温还从未听说过,指腹为师,提前预定好老师的。

和刘伯温一样。

目睹方才发生的一切,老朱虽然不理解朱标为何如此。

但老朱能够确定,朱标这么做,定然有他的理由。

“说说吧,你们两口子打的什么算盘!”

听到老朱的话,朱标轻笑一声,很是坦然说道:

“如父皇所见,拉拢刘伯温。”

“拉拢刘伯温?”

对于朱标这个回答,老朱很是不满。

心中不悦甚至已经写在了脸上。

“臭小子,你是太子,是咱大明将来的皇帝。”

“刘伯温仅仅是个臣子,值得你如此拉拢?”

“你还让常家丫头给刘伯温行拜师礼!”

看着极为不满的朱元璋,朱标轻笑一声,道:

“父皇所言极是,儿子身为太子,自然不需如此拉拢一个臣子。”

“可儿臣真正想要拉拢的,是天下士子之心!”

朱标神情一凛,严肃说道:

“父皇,自从洪武二年的科举之后,朝廷便没有再设恩科。”

“如今我朝中官员的选拔,甚至还沿用先前的察举制。”

“对此,民间早有微词。”

“世家之人更是诽谤父皇您这位朱皇帝轻视文人士子。”

“而那些文人士子没有接触朝堂的资格,自然偏听偏信,听信世家传出的谣言,对您敬而远之。”

听到朱标这话。

老朱冷哼一声,不置可否。

对待读书人,老朱倒是没有太大的偏见。

可对于那些世家大族,老朱是打心底里厌恶。

至于世家大族诽谤自己轻视读书人,老朱自然也是知道的。

之所以没处置他们,只不过是现在还没腾出手罢了。

“所以呢?世家诋毁咱,咱就要给他们让步,求他们不要继续诋毁咱?”

此时老朱眉头紧皱,眼眸之中满是不容置疑的骇人杀意。

“当然不是。”

“给世家让步,他们也配!”

“父皇您应当清楚,刘伯温在士林之中的威望,甚至可以说,刘伯温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

“儿臣方才如此礼遇刘伯温,正是为了告诉天下士子,朝廷、父皇您,以及儿臣这个太子,对待天下读书人都是格外的优待。”

见老朱眉头微皱,低眸沉思。

朱标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今日朝会时的情形您也看到了。”

“如今我大明朝堂少有敢说真话的正臣,不少官员甚至紧紧抱住胡惟庸这根大树不愿松手。”

“纵然刘伯温的品性世人皆知,可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敢为刘伯温仗义执言。”

“甚至可以说,你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而胡惟庸则是站在百官跟前的皇帝!”

“砰~”

被朱标这么一说。

老朱怒火攻心,一拳狠狠砸在面前的案桌之上。

今日朝堂的景象,老朱也感觉到自己皇帝的权力被胡惟庸这个丞相冒犯。

对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的确,如今我大明的官场着实晦暗沉闷了些,所以你打算如何改变?”

见老朱认同,朱标跟着说道:

“官场晦暗,究其根本便是如今沿用察举制推选官员。”

“察举制是不错,将地方有名望、德才兼备的人推举上来,入朝为官。”

“可这些人恰恰是被名声所累,没有锐意进取之精神。”

“他们只有名声,因此他们最在乎的也就只是名声。”

“为了保留这点可怜的名声,这些人便抱团取暖,相互勾结,没有半点锐意姿态。”

“然而科举却是不同,科举上来的学子大多年少,意气风发。”

“凌然少年气,更不愿同官场黑暗同流合污。”

“如今我大明的官场,就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对于朱标所言,老朱也很是认同。

“你这是打算重设恩科?”

“不错,儿臣打算今年便重设恩科,举行秋试。”

“一方面,是整顿眼下朝堂晦暗的官场。另一方面,则是为我大明储备官员。”

“储备官员?”朱元璋有些疑惑,低声喃喃。

“父皇,丞相制传承千年之久,你不会觉得只杀一个胡惟庸便能顺利裁撤丞相制了吧。”

“嗯.....”

就在老朱犹豫之际,朱标眼神一凛,沉声说道:

“丞相制传承千年,突然裁撤势必反对声一片。”

“所以儿臣以为,既然要办,索性就办的惊天动地。”

“将来把胡惟庸连同其党羽门客,一并揪出来尽数斩首。”

“只有杀的人够多,才能证明胡惟庸罪孽滔天,才能证明朝廷震怒。”

“只有让天下人看到,胡惟庸这个丞相的党羽遍布朝野,天下人才能明白,父皇您裁撤丞相乃英明之举!”

“也是因此,到时候受胡惟庸牵连的官员定然不在少数。”

“将他们尽数斩首,朝廷官职必然出现空缺。”

“儿臣重开恩科,举行秋试,正是为大明储备人才,弥补官职的空缺!”

朱元璋闻言,心中陡然一惊。

不过让他高兴地是。

此时朱标眼中的果决杀意,竟和他年轻时一般无二。

朱元璋原本还担心朱标过于仁慈,将来恐怕会被朝中大臣欺瞒诓骗。

可现在看来。

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了。

凭朱标这份果决,就算借给那些大臣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诓骗朱标。

更重要的是。

饶是老朱也不得不承认,朱标的目光长远,比他尤甚。

他只想到裁撤丞相时,反对的声音自然不小。

为了平息这股反对的声音,老朱或许也会杀一大片官员。

可他却没考虑到屠杀官员过后,会给朝堂带来官职空缺的问题。

然而这一切朱标都考虑到了。

从方才朱标对刘伯温礼遇有加便能看出。

朱标从一开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

“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

“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

“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而儿臣这个太子在士子万民心中的形象,也自然成了礼贤下士,厚待读书人仁厚储君。”

“如此一来,重设恩科之时,前来应试的士子读书人定然再无顾虑,云集影从!”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将朱标所有谋划串联起来后,老朱眼前一亮,心头愈发振奋了起来。

朱标礼遇刘伯温,无非是为了收拢天下士子之心。

而收拢天下士子之心,则是为了恩科之时,那些读书人都能前来应试。

如此一来。

得中恩科的士子便成为大明的储备官员。

也是因此。

在裁撤丞相,追究胡惟庸罪过的时候,老朱才能放开手脚,大杀四方。

一步一步,朱标目的都十分明确。

这帝王心术,饶是老朱也不由心中感慨。

“标儿。”

“也是咱做的不甚周到,才让你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咱.....”

“爹!”

见老朱眼神悲凄,看向自己的眼神满是亏欠。

朱标忙出声打断道:

“爹您驱逐北元,再造华夏,此番功绩已经足可媲美唐宗宋祖。”

“至于朝政之事,儿子自然要多费心一些。”

“再者说了,将来这大明您还不是要交到儿子手上,儿子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您,同样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即将出生的雄英!”

听到朱标这话,老朱倍感欣慰之下,走到朱标身旁默默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大明交到你手上,咱放心。”

在路过常氏的时候。

老朱脚步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说道:

“常家丫头,常茂袭了遇春的国公之位,那常升现居何职?”

“父皇,臣妾弟弟常升在魏国公徐达帐下,官职副将军。”

“只是从三品吗?太小了!”

老朱微微摇头后,朗声说道:

“等这次他们北伐归来,常茂加荣禄大夫,增禄一千石。”

“常升擢升为龙虎将军,增禄五百石。”

“父皇!”

常氏当然知道老朱突然给她两个弟弟升官,不是因为常茂、常升有什么功劳。

乃是因为朱标是太子,老朱赏无可赏,这才将荣宠下放到他的两个弟弟身上。

“父皇,臣妾这两个弟弟年纪尚浅,不足以担此重任,还请父皇收回成命。”

见常氏如此知礼明进退,老朱心中愈发欣慰了几分。

不过他还是故作威严说道:

“你父亲定国安疆,你辅佐太子,赏赐常茂两兄弟不为过。”

“就这么说定了。”

“父皇......”

“常妹,你就替两个弟弟谢恩吧。”

见常氏还准备拒绝,朱标平静说声道:

“常茂兄弟毕竟是孤的妻弟,拔擢他们两个,也是想让他们二人有所作为,将来成为孤的得力臂助。”

被朱标这么一说。

常氏这才不再坚持,冲着老朱跪下谢恩。

而此时的老朱却回头,意味深长的看了朱标一眼。

眼神复杂,有欣慰,也有感动。

或许还带着几分不明缘由的感谢。

“麒麟儿,麒麟儿啊。”

老朱一边低声呢喃,一边快步朝坤宁宫的方向走去。

今日朱标所展现出的才能,已经足可以担起大明的重任来了。

甚至说,朱标这个储君,几乎满z足了他对古之明君的所有幻想。

宽容、仁慈,却又不软弱。

手段心智更是不落于人。

帝王心术,更是上乘。

更让老朱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朱标能提出在处置胡惟庸时,对其同党绝不姑息。

这便足以证明朱标骨子里的果决、狠辣和他一般无二。

这点,正是老朱认为一个皇帝最应该具备的品质。

“妹子!妹子!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刚踏进坤宁宫,老朱扯着嗓子,迫不及待要跟马皇后分享喜悦。

而此时的太子东宫。

常氏却看向朱标开口道:

“兄长,常茂刚刚二十便世袭了父亲的国公之位,常升则还不到二十,便已经是从三品的将军。”

“他们两个在军中的官职甚至比一些老将都要高,如今父皇还要提拔他们,恐怕会引起一些老将军的不满吧。”

常氏并不是不想让提拔自己两个弟弟。

只不过如今淮西子弟中,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在军中只不过只是个七品的参将。

汤和、冯胜、李文忠、陆仲亨的人的长子,最高也不过五品。

然而她的两个弟弟,常茂袭了自己父亲的爵位,常升乃是从三品的将军。

常氏很清楚,他们二人官居要职,并非这两个弟弟本领出类拔萃,也绝不是他们立下了什么了不得的战功。

他们能有如今的殊荣,都是承继了他们父亲的荣光。

如今老朱因无法赏赐朱标,便将对朱标的恩赏下放到他们二人身上。

这就更让常氏担心,他们两人树大招风,给常家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看着一脸担忧的常氏,朱标轻轻牵起她的手,温声安慰道:

“说起来常茂常升也是孤的妻弟,赏赐他们也不为过。”

“可是兄长,父皇赏赐常茂二人,并非因为他们二人有军功在身。”

“只是因为他们是臣妾的弟弟,而臣妾是兄长的妃子!”

“臣妾是担心,这样的赏赐会让常茂二人在军中抬不起头,会有人说他们是靠着姐姐的身份,一路畅通无阻。”

看着秀眉微蹙,很是担忧的常氏。

朱标坦然一笑,随意说道:

“你放心吧,那些功勋老将不会有半点非议,军中其他的勋贵子弟更是不敢妄言。”

“嗯?”

见常氏依旧不解,朱标耐着性子为其解释道:

“常遇春大将军,与父皇、徐叔、汤伯四人情同手足。”

“常大将军先前在军中更是一军统帅,无人不服。”

“再加上你是孤的太子妃,孤又是大明的储君。”

“所以无论出于对已故的常大将军的敬重,还是对孤的敬畏,那些沙场老将还是他们的子弟,都不会对常茂、常升有半点异议。”

“不仅没人敢说小话,而且见父皇如此重用已故的功臣之后,这些勋贵武将心中只会为之动容,感念父皇体恤已故将帅的遗孤。”

常氏仔细琢磨着朱标的话。

很快便也回过味儿来,认真的点了点头。

只不过还有一点,朱标没有明说。

朱标让常氏接受老朱的赏赐,也是为了照顾老朱的情绪。

正如常氏刚刚说得那样。

自己身为太子,老朱除了皇位根本没什么能赏赐给自己的。

所以老朱才会想到,用赏赐常茂、常升二人来表达对自己的爱子之情。

若是朱标辞而不受,反倒是伤了老朱一片爱子之心。

因为全天下的父亲都很矛盾。

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会强过他们。

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家儿子能成长的稍微慢一些。”

他们好继续像只大鸟一样张开双翼,护佑住自己的孩子。

一旦有天他们发现自己一直保护着的儿子,已然成长的比他们更加优秀。

他们欣慰的同时,心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甚至在看到自家儿子长大成人的那一瞬间,他们会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年老的事实。

所以朱标同意老朱赏赐常茂常升两兄弟。

一方面是成全老朱那稍显笨拙的父爱。

另一方面,这是他想要告诉老朱。

眼下的大明依旧离不开老朱。

无论自己筹划的多么详尽,实施起来,依旧需要老爷子坐镇皇位。

更重要的是,一直把老朱绑在皇位上。

也是朱标想着等裁撤丞相之后,自己御驾亲征,亲自征讨北元、高丽还有倭国。

所以现在,绝不是老朱能退居二线,安享晚年的时候。

“兄长,还有一事。”

就在朱标感慨之时,常氏温声说道:

“勋贵不法,臣妾以为常茂、常升恐怕也牵涉其中。”

“这二人虽从未与我说过,可他们少人管教,很容易被那些叔伯诓骗,成为勋贵老将的手中刀。”

“兄长先前也说过,惩治勋贵也是势在必行。”

“可如今父皇对常茂、常升二人又加赏赐,那他们二人便成为众人焦点。”

“一旦兄长打算惩治勋贵不法,恐怕那些勋贵老将们会将他们二人推出来,好让兄长投鼠忌器,让惩治勋贵不法的事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常氏作为常家的长女,想的的确要深远许多。

只不过对于她的担忧,朱标却是一点都不在意。

“常茂、常升毕竟年纪还小,等这次北伐回来,好好敲打敲打他们即可。”

“而且!”

想到历史上这次北伐蓝玉会闯下大祸。

朱标脸色一沉,冷声说道:

“等这次北伐回来,让他们两个找个由头自污即可。”

“在孤准备整治勋贵不法之前,让他们二人同蓝玉一并消失在众人视线中就行。”


如今的徐达不仅有国公爵位,而且在军中也是一把手。

真要赏赐的话,也就只剩下封王了。

可在老朱的预想中,大明是不能有活着的异姓王。

一时间,老朱也不免陷入了沉思。

“老大?你以为呢?”

“儿臣不知。”

见朱标一口推掉,似乎压根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老朱看向胡惟庸冷声道:

“惟庸,你以为呢?”

“陛下,臣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是否能以提拔魏国公长子徐允恭,以示陛下对魏国公的赏赐?”

“不成!子是子,父是父,没有老子立功赏赐儿子的道理。”老朱当即摇头否认。

半晌沉默后,老朱依旧想不出个主意。

苦思无果之下,心头也愈发烦躁了起来。

“胡惟庸,妄议朝廷赏赐,这可是欺君之罪。”

“陛下....”

见胡惟庸当即跪在地上准备请罪,老朱直接打断道:

“咱不追究你,可你要给咱想出个办法!”

“陛下.....”

“下去吧!”

听到老朱将麻烦丢给他,胡惟庸恨不得当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刚才他就不该自作聪明,说什么朝廷该如何赏赐有功之臣。

本来他还想着,替老朱提前预见出这个麻烦事儿,能让老朱觉得他这个左丞相不是吃干饭的。

可他没想到的是。

似老朱这般独断的人,竟然会将如何赏赐将帅的问题抛给他。

也对,若是这事儿不麻烦,老朱也不会丢给他。

想到自己自作聪明的行为引火烧身,胡惟庸便后悔亲自来皇宫这么一趟。

只不过不等胡惟庸退出大殿,只听朱标突然开口道:

“胡惟庸,为北平再送五万石粮饷。”

“啊?”

疑惑之下,胡惟庸忙停下脚步冲朱标说道:

“回禀太子,五日前刚从河北、河南等地为前线送去十万石粮饷。”

“按理说,两个月后在从各地征调粮饷送往北平也不迟啊。”

“按孤说的办。”

见朱标也如老朱一样独断,胡惟庸无奈,只好下去安排。

只不过走出奉天殿。

胡惟庸只感浑身疲累,好似经历过一场大战一样。

无论是老朱这个皇帝,还是朱标这个太子,这两人都不是好伺候的主儿。

一时间,胡惟庸甚至觉得自己进位左丞相,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而等胡惟庸刚一离开,老朱便看向朱标问道:

“老大,胡惟庸走了,你也该说说如何赏赐徐达他们了吧。”

“爹,压根不用想如何赏赐此战的有功将帅。”

“这是为何?”

老朱瞳孔微缩,看向朱标的目光格外慎重了起来。

徐达已是赏无可赏。

难不成朱标比他心思更加刚毅。

难不成朱标要用对臣子的最高赏赐,赐死徐达?

“老大,天德可是从小跟咱一起长大的。”

“当年他还.....”

明白老朱是以为自己打算赐死徐达。

朱标连忙摇头解释道:

“并非如此,爹,我刚刚说不用赏赐北伐将帅,是因为他们此战过大于功。”

“如果儿臣预料不错,此次北伐多是以失败告终。”

被朱标这么一说。

老朱疑惑之下,重新拿起桌上的军报仔细看了起来。

可他将几日来的战报又重新翻看了一遍后,依旧找不出半点战败的征兆。

唯一不太稳妥的,便是大军深入大漠,粮饷运输是个问题。

可老朱也是深知徐达用兵的习惯。

每次征战,徐达最起码要带上数月的粮草才会兴兵动身。

“老大,这话可不能乱说。”

“儿臣没有乱说。”

朱标上前, 指着地图上捕鱼儿海的位置说道: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既没承认也不否认。

洪武四年。

当时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出任中书省左丞相。

皇帝亲自降恩,这对其他大臣来说本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刘伯温听后却一再推脱,甚至还提出要告老还乡。

好像在刘伯温看来,当他老朱家的官儿就压根没有善终。

好像在刘伯温眼中,他朱元璋是个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寡义帝王。

直到现在。

一想到刘伯温当时那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惶恐模样,老朱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重八,我问过标儿了,弹劾刘伯温的折子无非是说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可刘伯温什么性子你是知道的,他的清高是骨子里的,他怎么可能做出这些贪赃枉法的事来。”

“哼,清高,他清高的很!”

“就是因为他清高,咱才要借机好好敲打敲打他!”

朱元璋当然知道涂节等人弹劾刘伯温乃是诬告。

朱元璋甚至还知道,涂节等人弹劾是胡惟庸授意。

而胡惟庸之所以如此,乃是为了那左丞相之位。

可朱元璋就是要借故敲打一下刘伯温。

哪怕得知刘伯温要上京请罪,朱元璋也并未下旨让其安心。

“重八,我当年答应过刘伯温.....”

“妹子,这事儿不提了!”

不等马皇后说完,朱元璋直接冷声打断。

“你当年怎么答应刘伯温的,咱事先可一点都不知道。”

“咱也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让他告老还乡的。”

“这一次是他自己要进京请罪,不是咱下令让他来的。”

“他不是觉得在京都没有善终吗?”

“咱就让他留在京都,咱就给他个善终!”

“他不是担心鸟尽弓藏吗?咱就是要让他看看,看看咱朱元璋是不是兔死狗烹的寡义君王!”

“就算是死,咱也要让他死在京都,让他一直待在咱眼皮底下!”

对于其他大臣,朱元璋自然没有这么大的火气。

或者说其他大臣根本没有资格让朱元璋动怒。

可唯独刘伯温是个特例。

无论是因为刘伯温出身世家,先前乃是地主老爷。

亦或是刘伯温的身份,乃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士子领袖。

甚至因为刘伯温的弟子杨宪,彻底欺瞒了朱元璋。

总之朱元璋对刘伯温这样一个,为大明开创立下汗马功劳的谋臣,始终有些不满。

用老朱的话来说,就是不交心!

而且刘伯温骨子里的那份清高,甚至让朱元璋觉得这老小子瞧不上自己!

而看着朱元璋那一副傲娇且固执的模样,饶是马皇后也觉得有些棘手。

无奈之下,马皇后只好问道:

“那明日朝会,你打算如何处置刘伯温。”

“嗯.....”

朱元璋微微一顿。

想到朱标关于刘伯温的安排后,心中怒火莫名消减了不少。

“原本咱打算明日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好好敲打敲打刘伯温。”

“可是老大刚刚下令,让刘伯温好生休养。”

“咱也不想驳了老大的面子。”

“只不过这一次,就算刘伯温不当咱朱家的官儿,咱也要让他留在京都!”

听到这里,马皇后这才安心不少。

尽管她也已经看出来,老朱还在生刘伯温的气,老朱也是故意折腾刘伯温。

可此事交给朱标,一切便都好说了。

毕竟和老朱相比,朱标还是更讲道理的.....

夜幕刚刚落下。

老朱便迫不及待,只身一人前往太子东宫。

毕竟白天他刚拿着剑追砍朱标。

万一朱标多想,让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出了嫌隙反倒不好。

等到了太子东宫。

老朱没有让下人的通报,反而自己一个人径直朝亮光的房间走去。

“兄长,今天白天你好像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

听到里面朱标正和常氏议论朝政。

老朱脚步微顿,站在柱子旁竖起耳朵开始偷听。

“不错,我是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

“可是李善长有什么做的不好?”

朱标放下手中折子,伸了个懒腰后,缓缓说道:

“李善长做的很好,虽然私下有些小心思,可他在丞相之位上也还算称职。”

“只不过父皇不久之后或许要裁撤丞相。”

此话一出。

和常氏一样,门外的朱元璋也不由身体一颤。

他的确有意裁撤丞相,可他只不过是有这个念头而已。

哪怕是对朱标,他也从未提及过。

按理说,朱标应该不知道才对啊。

“兄长。”

就在老朱诧异之时,屋内的常氏继续问道:

“兄长,丞相制度已传承千年,父皇为何会裁撤啊?”

“还不是父皇圣心独断,不愿相权分割皇权。”

朱标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说道: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权力着实太大了些。”

“而且如父皇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允许百官之中再出现一个小皇帝的。”

“不过话说回来,父皇裁撤丞相,也是担心后世出现奸相欺国的事情。”

朱标一字一句,都切切实实说中老朱心中所想。

可就在老朱认为朱标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打算推门进去,和朱标仔细商议该如何裁撤丞相制的时候。

只听房内的常氏再次开口。

“所以,兄长你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是防止.....”

常氏有些为难,没有继续说下去。

可朱标明白她的意思,紧跟着说道:

“不错,让李善长尽早告老还乡,是防止他给丞相制度殉葬。”

“刚才你也说了,丞相制度传承千年,父皇想要裁撤这个制度,必然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那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借口,无非就是当下大明的丞相欺上瞒下,弄权坏国。”

“除此之外,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借口了。”

虽然常氏也觉得朱标所言有理。

可在她印象中,朱元璋不是个会屠戮功臣勋旧的皇帝才对啊。

“兄长,我记得有一次你与父皇谈及古代帝王时。”

“父皇最为推崇汉高祖刘邦,可对刘邦屠戮功臣的事,父皇却是嗤之以鼻。”

“父皇应当不会是屠戮功臣的帝王才对啊。”

“而且父皇还给功勋武将都发了免死铁券,想来父皇不会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屠戮功臣吧!”

(历史上朱元璋的确说过,具体是明实录还是那本书,作者忘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从营销号上看到的)

常氏这番话在朱标听来,甚至有些可笑。

要知道,洪武大帝杀起功臣来那可是绝不手软的。

而且一旦动刀,就是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人头滚滚。

只不过常氏说得也是没错,老朱的确曾对刘邦屠戮功臣嗤之以鼻。

“父皇是说过这话,可那时候是在开国之初。”

“当时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当时的父皇也是踌躇满志,一心想的是如何建设大明。”

“恐怕父皇自己都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像汉高祖刘邦一样,成为一个屠戮功臣的帝王。”

废除丞相制的时候,因为马皇后和朱标都还在,老朱还算仁慈。

没有屠杀太多大臣。

可等到皇权交替之时,老朱杀起功臣来,那是眼皮都不带眨的。

譬如历史上的蓝玉案,从审理到结案,用了仅仅不到半月的时间。

这摆明了就是朱元璋要为儿孙开路。

“至于你刚才说得免死铁券.....”朱标轻笑一声,玩味说道:“这不过是彰显皇恩浩荡的手段罢了。”

“若大臣真觉得免死铁券能够免死,那他们才是离死不远了。”

砰~

朱标话音刚落。

只见朱元璋一把推开房门,直冲冲走到朱标跟前。

也是见老朱摆出一副吃人的架势。

朱标冲常氏微微示意,让她离开,屏退门外宫人。

就在常氏前脚刚踏出房门的瞬间,只听老朱一掌狠狠拍在案桌上,冲着朱标怒声吼道:

“刘伯温那臭腐儒觉得咱是薄情寡恩、屠戮功臣的无义君王也就罢了。”

“没想到你竟然也是如此看咱!”

“咱还想着让刘伯温待在京都好好看看,看咱会不会屠戮功臣。”

“可是没想到!咱的儿子!咱大明的太子!竟然也觉得咱是屠戮功臣的寡义君王!”


“太子自然是不能得罪,可筹措粮草也是太子下的命令。”

“该争的时候,也还是要争的,否则将来但凡有麻烦事儿,太子一股脑推到你我头上,我等又该如何?”

不动如山、动则如山崩。

对于李善长的这句忠告,胡惟庸还是铭记在心的。

只不过他还是认为李善长这一辈子都过于谨慎了些。

在老朱面前唯唯诺诺也就罢了,在朱标面前依旧不敢抬头,最后被朱标设计的辞官还乡,他还不敢争些什么。

在胡惟庸眼中,李善长谨慎的有些软弱了。

然而他不是李善长,该争的时候他还是要争的。

如今稍稍试探一下朱标,在他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涂节,太子久居深宫,他自然不知民间粮草的真实价格是多少。”

“可是陛下可是亲历过民间的......”

“那有何妨!”不等涂节说完,胡惟庸狠狠瞪了他一眼,厉声道:“陛下亲历民间之时,中原动乱,当时粮米价格是现在的数十倍不止。”

“你只需让山东、河北两地的官员多报个三倍五倍,陛下自然发现不了。”

“总而言之,这是太子下令,陛下当时也听到了。就算陛下有所怀疑,哪怕为了太子的颜面,陛下也不会深究什么!”

听到胡惟庸这话,涂节虽然依旧有些不安,但还是在密函中添了几笔。

只不过见涂节那惶恐不安的样子。

胡惟庸沉吟片刻,还是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声道:

“涂节,为父知你聪明,也将你视为左膀右臂。”

“将来这中书丞相的位置,自然也是你的。”

“你我现在所为,也是要告诉咱们这位太子,不能什么麻烦事儿都丢带下面。”

“为父也是为你将来出任丞相铺路!”

“义父.....”

“方才那些话你要牢记在心,可与太子争,可也要分清形式,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

看着摆出师长模样,谆谆善诱的胡惟庸。

涂节虽然心有鄙夷,但还是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跪在胡惟庸跟前感激回道:

“义父教诲,涂节谨记在心。”

“义父大恩,涂节万死不辞!”

“起来吧。”将涂节扶起来后,胡惟庸亲自弯腰为涂节拍去身上尘土。

“还有,替为父备上一份礼物。詹家女儿要嫁给太子,为父今夜也要去拜会詹同才是。”

“是。”

涂节应了一声,转身便朝门外走去。

而看着涂节离开的背影,胡惟庸眼中却闪过一抹鄙夷。

他虽与涂节有师生之名,涂节更是拜他为义父。

可胡惟庸很清楚,涂节跟他一样所图甚大。

然而涂节却要比他蠢笨许多。

因此,他自然要向李善长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涂节。

凡需舍弃之时,他自然不会顾念什么师生之谊,父子之情。

等涂节没有利用价值后,他也自然会毫不犹豫将其踢开。=

同样。

涂节心中所想,也和胡惟庸不尽相同......

太子东宫。

和朱标预想的一样。

老朱设立锦衣卫的消息传至中书省后,一整天都没见一个官员进宫劝阻。

而此时,接到老朱的旨意,毛骧怯生生走进朱标所在的东宫。

“臣兵马司提督毛骧,拜见太子。”

“起来吧。”

看着面前不动声色的朱标,毛骧整个人愈发紧张了起来。

毕竟是他捉了刘保儿一行人,虽说这一切老朱这个皇帝的旨意。

可朱标甚至敢顶撞老朱。

就算现在杀了他泄愤,恐怕老朱也不会怪罪朱标。


常茂、常升,特别是蓝玉。

他们几个打仗自然是没的说。

只不过他们三人是标准的莽汉武夫。

既没有徐达的持重谨慎,也没有汤和急流勇退的魄力。

可淮西武将之中,却不缺聪明人。

正如常氏方才所言。

常茂、常升还有蓝玉,他们三人很可能成为别人的手中刀。

所以朱标也已经打定主意,等此次北伐大军班师回朝后,要好好敲打敲打他们。

而且在处置勋贵不法之前,也要让这三人外出练兵,躲开众人的目光。

“对了兄长。”

在朱标低眉沉思的功夫,常氏突然想到了什么,继续问道:

“兄长可还记得今日早朝前,臣妾提及的吕本、詹同二人?”

“敢问兄长,他们二人官品、官声如何?”

“还不错。”朱标知道常氏的意思,继续说道:“吕本现居礼部侍郎,詹同乃是吏部尚书,这二人都算老成持重。”

见朱标对吕本二人还算满意,常氏眼中闪过一抹晶光,忙开口说道:

“他们二人都有一女现待字闺中。”

“吕家的丫头聪明伶俐,知书达理,颇有贤名。”

“詹家的丫头生的国色天香,实乃是一位妙人儿。”

“若兄长有意,我待会便去求母后,将这二人叫来宫中让兄长挑选一番?”

尽管此时的常氏一脸平静,甚至还装出几分高兴期待的样子。

可朱标与她从小相熟,自然知道她正经高兴时,不是这副样子。

当注意到朱标表情古怪,紧紧盯着自己。

常氏无奈叹了口气后,只好低头承认道:

“兄长莫要如此看我,我心中自然是不想你纳妾的。”

“可你是大明的太子,哪怕是为给皇家开枝散叶,也要迎娶不少侧妃。”

“若你不愿,孤不娶就是了。”

“那怎么行!”常氏当即说道:“皇室传承尤为重要,莫说兄长您还是大明的太子,就算是其他藩王皇子,也绝不可不纳妾。”

常氏本不是擅妒之人。

朱标毕竟是大明的太子,她也从没想过要独享朱标的恩宠。

之所以心中有些落寞,乃是因为她与朱标的感情实在太特殊了些。

两人在还未出世之时,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便同常遇春定下了这份娃娃亲。

朱标出世,跟随常遇春练武。

每一次常氏都在旁边看着,而且每一次都准备好茶水。

有次朱标被宋濂留堂,耽误了练武的时间。

常遇春这个愣头青竟要用军棍杖责朱标,也是常氏挡在朱标跟前,保护朱标。

他们二人,朱标像是大哥一直照顾着常氏。

而常氏则像一个懂事的妹妹,一直跟在朱标身旁。

直到十四岁两人结婚,兄妹之情变为夫妻之情。

可这对早就互生情愫的两人来说,非但没有半点尴尬,反而婚后愈发举案齐眉。

大有老朱与马皇后的伉俪情深。

可正是这样青梅竹马的感情,如今要为朱标迎娶侧妃,常氏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

“兄长,我现在就去求母后,让吕家、詹家的丫头下午进宫。”

生怕和朱标多说一句,朱标便为了她不再纳妾。

常氏说着起身便要朝门外走去。

可不等她走出两步。

常氏只感觉手腕一阵温热传来,紧接着眼前一转,自己竟直接栽在了朱标的怀里。

“兄...兄长....”

“你当真要我迎娶侧妃?”

被朱标这么一问,常氏心中莫名生出几分感动。

不过很快便正色说道:

“兄长身为大明太子,自当为皇家开枝散叶。”

“加上臣妾现在已有身孕,不能服侍兄长,为兄长纳妾也是臣妾的本分。”

“孤还是那句话,若你不愿,孤可不纳侧室。”

看着朱标一脸严肃的样子。

常氏微微一愣,不过很快便继续说道:

“兄长说笑了,臣妾怎会不愿意?”

“再者说了,父皇与母后伉俪情深,母后不也没有阻止父皇纳妾立妃吗?”

“与母后相比,臣妾虽然愚钝,可该懂的道理还是懂的。”

见常氏如此识大体,朱标便也不再多说什么。

毕竟这个时代,若自己真的提出不纳妾的话,恐怕在老朱和马皇后听来便是大逆不道。

甚至朝堂内宫还会非议常氏心胸狭小,容不下太子纳妾。

“兄长,臣妾这就去禀明母后。”

“好。”

等常氏一走,朱标便继续坐在案前,计划着该如何让原本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胡惟庸案提前。

正午时分。

朱标前往坤宁宫用膳。

一见到朱标前来,朱元璋便当即说道:

“标儿,咱仔细看过内阁制了,很不错。”

“你计划着裁撤丞相的那套法子也很妥当。”

“只不过咱觉得有些奇怪,你好像认定胡惟庸是大奸大恶之人了。”

被老朱这么一提醒,朱标这才反应过来。

作为穿越者,他自然知道胡惟庸的人性。

可现在只不过是洪武七年,胡惟庸甚至都没有独掌中书省。

但朱标却将胡惟庸定为必死之人,这着实有些奇怪。

“父皇,今日朝会时的情形您也看到了。”

“明摆着是胡惟庸为了能够进位中书左丞,驱使涂节等人弹劾刘伯温。”

“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诬告,朝堂之中无人为刘伯温喊冤。”

“就连与刘伯温相熟数十年的宋濂、高启二人也怕引火烧身,不敢出言。”

“胡惟庸在朝堂中有如此庞大的势力,仅凭这一条,他就该死!”

见朱标眼神异常果决,朱元璋很是欣慰的点了点头。

“儿子已经打算提拔他为中书左丞相,而御史台依旧交给胡惟庸的学生涂节掌管。”

“如此,胡惟庸在朝堂便真是一人之下,到时您好好看看他究竟是什么心肝!”

“好,那就按你说的办,你打算何时动手?”

“不急,起码要等上三个月。”

“三个月?”朱元璋瞳孔放大,有些不满的看向朱标。

“你都计划的这么详备,竟然还要等这么久?”

看着朱元璋一脸迫不及待的样子。

朱标心中暗暗苦笑一声。

自己这位老父亲当真是心急。

丞相制度毕竟传承上千年,一朝裁撤,自然要找个站得住脚的借口。

最起码也要将胡惟庸扶上首相之位。

让其手中权力达到顶峰,松懈之时才好动手。

“父皇,三个月久吗?丞相制已经存在上千年了。”

“三个月和上千年之比,时间久吗?”

被朱标这么一说,老朱愣了几秒,随即失声笑了起来。

的确,丞相制传承了上千年,眼下再等三个月的确不算太多。

“你们爷俩,过来吃饭了。”

听到马皇后的话,朱标和老朱便也不再多说,径直朝饭桌走去。

虽说老朱现在当了皇帝。

可一家人吃饭,终究还是没有那么多礼数。

就连常氏也坐在朱标身旁,一同用膳。

“重八,标儿准备纳妾了。”

听到马皇后这话,老朱当即高兴说道:“好事儿啊,纳妾是好事儿,哪家的丫头?”

“回禀父皇,臣妾觉得吕本、詹同两家的姑娘德才兼备,所以求母后今日下午召他们入宫。”

“好!好!”

老朱刚一说完,可随即想到了什么一般。

登时放下碗筷,抄起手中筷子便朝朱标打去。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