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精品古代言情《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朱标朱元璋,是作者大神“山泽”出品的,简介如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主角:朱标朱元璋 更新:2024-04-16 21:35: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文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精品古代言情《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朱标朱元璋,是作者大神“山泽”出品的,简介如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佚名的故事,看点十足。《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这本连载中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佚名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125章.没钱!大明真穷!,已经写了818796字,喜欢看穿越、历史、历史古代、 而且是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而且主角穿越了20年居然什么事都没干,朱标可是早早就参与政事了。
抛开穿越过来二十年 至少能9.5分以上好吧
对历史的了解,相当的片面。周公德兴是朱元璋的白手套,在历史上,能活到洪武27年,并不是没有原因,作为凤阳人,他更不可能横行凤阳,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你有没有查过历史?查过周德兴是哪里人?和朱元璋相距几米远,相距几家有没有查过朱元璋杀刘的时候,是谁给朱元璋的善后。你知不知道论个人感情?周德兴只排在汤和
第八十九章.乾坤独断,武将皆服
第九十章.该死之人,恩科主考(大章)
第九十一章.不妥,标儿此举不妥!
第九十二章.别扭,两个别扭人!
第九十三章.心急,喝不了热茶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将朱标所有谋划串联起来后,老朱眼前一亮,心头愈发振奋了起来。
朱标礼遇刘伯温,无非是为了收拢天下士子之心。
而收拢天下士子之心,则是为了恩科之时,那些读书人都能前来应试。
如此一来。
得中恩科的士子便成为大明的储备官员。
也是因此。
在裁撤丞相,追究胡惟庸罪过的时候,老朱才能放开手脚,大杀四方。
一步一步,朱标目的都十分明确。
这帝王心术,饶是老朱也不由心中感慨。
“标儿。”
“也是咱做的不甚周到,才让你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咱.....”
“爹!”
见老朱眼神悲凄,看向自己的眼神满是亏欠。
朱标忙出声打断道:
“爹您驱逐北元,再造华夏,此番功绩已经足可媲美唐宗宋祖。”
“至于朝政之事,儿子自然要多费心一些。”
“再者说了,将来这大明您还不是要交到儿子手上,儿子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您,同样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即将出生的雄英!”
听到朱标这话,老朱倍感欣慰之下,走到朱标身旁默默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大明交到你手上,咱放心。”
在路过常氏的时候。
老朱脚步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说道:
“常家丫头,常茂袭了遇春的国公之位,那常升现居何职?”
“父皇,臣妾弟弟常升在魏国公徐达帐下,官职副将军。”
“只是从三品吗?太小了!”
老朱微微摇头后,朗声说道:
“等这次他们北伐归来,常茂加荣禄大夫,增禄一千石。”
“常升擢升为龙虎将军,增禄五百石。”
“父皇!”
常氏当然知道老朱突然给她两个弟弟升官,不是因为常茂、常升有什么功劳。
乃是因为朱标是太子,老朱赏无可赏,这才将荣宠下放到他的两个弟弟身上。
“父皇,臣妾这两个弟弟年纪尚浅,不足以担此重任,还请父皇收回成命。”
见常氏如此知礼明进退,老朱心中愈发欣慰了几分。
不过他还是故作威严说道:
“你父亲定国安疆,你辅佐太子,赏赐常茂两兄弟不为过。”
“就这么说定了。”
“父皇......”
“常妹,你就替两个弟弟谢恩吧。”
见常氏还准备拒绝,朱标平静说声道:
“常茂兄弟毕竟是孤的妻弟,拔擢他们两个,也是想让他们二人有所作为,将来成为孤的得力臂助。”
被朱标这么一说。
常氏这才不再坚持,冲着老朱跪下谢恩。
而此时的老朱却回头,意味深长的看了朱标一眼。
眼神复杂,有欣慰,也有感动。
或许还带着几分不明缘由的感谢。
“麒麟儿,麒麟儿啊。”
老朱一边低声呢喃,一边快步朝坤宁宫的方向走去。
今日朱标所展现出的才能,已经足可以担起大明的重任来了。
甚至说,朱标这个储君,几乎满z足了他对古之明君的所有幻想。
宽容、仁慈,却又不软弱。
手段心智更是不落于人。
帝王心术,更是上乘。
更让老朱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朱标能提出在处置胡惟庸时,对其同党绝不姑息。
这便足以证明朱标骨子里的果决、狠辣和他一般无二。
这点,正是老朱认为一个皇帝最应该具备的品质。
“妹子!妹子!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刚踏进坤宁宫,老朱扯着嗓子,迫不及待要跟马皇后分享喜悦。
而此时的太子东宫。
常氏却看向朱标开口道:
“兄长,常茂刚刚二十便世袭了父亲的国公之位,常升则还不到二十,便已经是从三品的将军。”
“他们两个在军中的官职甚至比一些老将都要高,如今父皇还要提拔他们,恐怕会引起一些老将军的不满吧。”
常氏并不是不想让提拔自己两个弟弟。
只不过如今淮西子弟中,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在军中只不过只是个七品的参将。
汤和、冯胜、李文忠、陆仲亨的人的长子,最高也不过五品。
然而她的两个弟弟,常茂袭了自己父亲的爵位,常升乃是从三品的将军。
常氏很清楚,他们二人官居要职,并非这两个弟弟本领出类拔萃,也绝不是他们立下了什么了不得的战功。
他们能有如今的殊荣,都是承继了他们父亲的荣光。
如今老朱因无法赏赐朱标,便将对朱标的恩赏下放到他们二人身上。
这就更让常氏担心,他们两人树大招风,给常家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看着一脸担忧的常氏,朱标轻轻牵起她的手,温声安慰道:
“说起来常茂常升也是孤的妻弟,赏赐他们也不为过。”
“可是兄长,父皇赏赐常茂二人,并非因为他们二人有军功在身。”
“只是因为他们是臣妾的弟弟,而臣妾是兄长的妃子!”
“臣妾是担心,这样的赏赐会让常茂二人在军中抬不起头,会有人说他们是靠着姐姐的身份,一路畅通无阻。”
看着秀眉微蹙,很是担忧的常氏。
朱标坦然一笑,随意说道:
“你放心吧,那些功勋老将不会有半点非议,军中其他的勋贵子弟更是不敢妄言。”
“嗯?”
见常氏依旧不解,朱标耐着性子为其解释道:
“常遇春大将军,与父皇、徐叔、汤伯四人情同手足。”
“常大将军先前在军中更是一军统帅,无人不服。”
“再加上你是孤的太子妃,孤又是大明的储君。”
“所以无论出于对已故的常大将军的敬重,还是对孤的敬畏,那些沙场老将还是他们的子弟,都不会对常茂、常升有半点异议。”
“不仅没人敢说小话,而且见父皇如此重用已故的功臣之后,这些勋贵武将心中只会为之动容,感念父皇体恤已故将帅的遗孤。”
常氏仔细琢磨着朱标的话。
很快便也回过味儿来,认真的点了点头。
只不过还有一点,朱标没有明说。
朱标让常氏接受老朱的赏赐,也是为了照顾老朱的情绪。
正如常氏刚刚说得那样。
自己身为太子,老朱除了皇位根本没什么能赏赐给自己的。
所以老朱才会想到,用赏赐常茂、常升二人来表达对自己的爱子之情。
若是朱标辞而不受,反倒是伤了老朱一片爱子之心。
因为全天下的父亲都很矛盾。
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会强过他们。
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家儿子能成长的稍微慢一些。”
他们好继续像只大鸟一样张开双翼,护佑住自己的孩子。
一旦有天他们发现自己一直保护着的儿子,已然成长的比他们更加优秀。
他们欣慰的同时,心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甚至在看到自家儿子长大成人的那一瞬间,他们会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年老的事实。
所以朱标同意老朱赏赐常茂常升两兄弟。
一方面是成全老朱那稍显笨拙的父爱。
另一方面,这是他想要告诉老朱。
眼下的大明依旧离不开老朱。
无论自己筹划的多么详尽,实施起来,依旧需要老爷子坐镇皇位。
更重要的是,一直把老朱绑在皇位上。
也是朱标想着等裁撤丞相之后,自己御驾亲征,亲自征讨北元、高丽还有倭国。
所以现在,绝不是老朱能退居二线,安享晚年的时候。
“兄长,还有一事。”
就在朱标感慨之时,常氏温声说道:
“勋贵不法,臣妾以为常茂、常升恐怕也牵涉其中。”
“这二人虽从未与我说过,可他们少人管教,很容易被那些叔伯诓骗,成为勋贵老将的手中刀。”
“兄长先前也说过,惩治勋贵也是势在必行。”
“可如今父皇对常茂、常升二人又加赏赐,那他们二人便成为众人焦点。”
“一旦兄长打算惩治勋贵不法,恐怕那些勋贵老将们会将他们二人推出来,好让兄长投鼠忌器,让惩治勋贵不法的事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常氏作为常家的长女,想的的确要深远许多。
只不过对于她的担忧,朱标却是一点都不在意。
“常茂、常升毕竟年纪还小,等这次北伐回来,好好敲打敲打他们即可。”
“而且!”
想到历史上这次北伐蓝玉会闯下大祸。
朱标脸色一沉,冷声说道:
“等这次北伐回来,让他们两个找个由头自污即可。”
“在孤准备整治勋贵不法之前,让他们二人同蓝玉一并消失在众人视线中就行。”
如今的徐达不仅有国公爵位,而且在军中也是一把手。
真要赏赐的话,也就只剩下封王了。
可在老朱的预想中,大明是不能有活着的异姓王。
一时间,老朱也不免陷入了沉思。
“老大?你以为呢?”
“儿臣不知。”
见朱标一口推掉,似乎压根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老朱看向胡惟庸冷声道:
“惟庸,你以为呢?”
“陛下,臣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是否能以提拔魏国公长子徐允恭,以示陛下对魏国公的赏赐?”
“不成!子是子,父是父,没有老子立功赏赐儿子的道理。”老朱当即摇头否认。
半晌沉默后,老朱依旧想不出个主意。
苦思无果之下,心头也愈发烦躁了起来。
“胡惟庸,妄议朝廷赏赐,这可是欺君之罪。”
“陛下....”
见胡惟庸当即跪在地上准备请罪,老朱直接打断道:
“咱不追究你,可你要给咱想出个办法!”
“陛下.....”
“下去吧!”
听到老朱将麻烦丢给他,胡惟庸恨不得当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刚才他就不该自作聪明,说什么朝廷该如何赏赐有功之臣。
本来他还想着,替老朱提前预见出这个麻烦事儿,能让老朱觉得他这个左丞相不是吃干饭的。
可他没想到的是。
似老朱这般独断的人,竟然会将如何赏赐将帅的问题抛给他。
也对,若是这事儿不麻烦,老朱也不会丢给他。
想到自己自作聪明的行为引火烧身,胡惟庸便后悔亲自来皇宫这么一趟。
只不过不等胡惟庸退出大殿,只听朱标突然开口道:
“胡惟庸,为北平再送五万石粮饷。”
“啊?”
疑惑之下,胡惟庸忙停下脚步冲朱标说道:
“回禀太子,五日前刚从河北、河南等地为前线送去十万石粮饷。”
“按理说,两个月后在从各地征调粮饷送往北平也不迟啊。”
“按孤说的办。”
见朱标也如老朱一样独断,胡惟庸无奈,只好下去安排。
只不过走出奉天殿。
胡惟庸只感浑身疲累,好似经历过一场大战一样。
无论是老朱这个皇帝,还是朱标这个太子,这两人都不是好伺候的主儿。
一时间,胡惟庸甚至觉得自己进位左丞相,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而等胡惟庸刚一离开,老朱便看向朱标问道:
“老大,胡惟庸走了,你也该说说如何赏赐徐达他们了吧。”
“爹,压根不用想如何赏赐此战的有功将帅。”
“这是为何?”
老朱瞳孔微缩,看向朱标的目光格外慎重了起来。
徐达已是赏无可赏。
难不成朱标比他心思更加刚毅。
难不成朱标要用对臣子的最高赏赐,赐死徐达?
“老大,天德可是从小跟咱一起长大的。”
“当年他还.....”
明白老朱是以为自己打算赐死徐达。
朱标连忙摇头解释道:
“并非如此,爹,我刚刚说不用赏赐北伐将帅,是因为他们此战过大于功。”
“如果儿臣预料不错,此次北伐多是以失败告终。”
被朱标这么一说。
老朱疑惑之下,重新拿起桌上的军报仔细看了起来。
可他将几日来的战报又重新翻看了一遍后,依旧找不出半点战败的征兆。
唯一不太稳妥的,便是大军深入大漠,粮饷运输是个问题。
可老朱也是深知徐达用兵的习惯。
每次征战,徐达最起码要带上数月的粮草才会兴兵动身。
“老大,这话可不能乱说。”
“儿臣没有乱说。”
朱标上前, 指着地图上捕鱼儿海的位置说道: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既没承认也不否认。
洪武四年。
当时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出任中书省左丞相。
皇帝亲自降恩,这对其他大臣来说本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刘伯温听后却一再推脱,甚至还提出要告老还乡。
好像在刘伯温看来,当他老朱家的官儿就压根没有善终。
好像在刘伯温眼中,他朱元璋是个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寡义帝王。
直到现在。
一想到刘伯温当时那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惶恐模样,老朱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重八,我问过标儿了,弹劾刘伯温的折子无非是说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可刘伯温什么性子你是知道的,他的清高是骨子里的,他怎么可能做出这些贪赃枉法的事来。”
“哼,清高,他清高的很!”
“就是因为他清高,咱才要借机好好敲打敲打他!”
朱元璋当然知道涂节等人弹劾刘伯温乃是诬告。
朱元璋甚至还知道,涂节等人弹劾是胡惟庸授意。
而胡惟庸之所以如此,乃是为了那左丞相之位。
可朱元璋就是要借故敲打一下刘伯温。
哪怕得知刘伯温要上京请罪,朱元璋也并未下旨让其安心。
“重八,我当年答应过刘伯温.....”
“妹子,这事儿不提了!”
不等马皇后说完,朱元璋直接冷声打断。
“你当年怎么答应刘伯温的,咱事先可一点都不知道。”
“咱也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让他告老还乡的。”
“这一次是他自己要进京请罪,不是咱下令让他来的。”
“他不是觉得在京都没有善终吗?”
“咱就让他留在京都,咱就给他个善终!”
“他不是担心鸟尽弓藏吗?咱就是要让他看看,看看咱朱元璋是不是兔死狗烹的寡义君王!”
“就算是死,咱也要让他死在京都,让他一直待在咱眼皮底下!”
对于其他大臣,朱元璋自然没有这么大的火气。
或者说其他大臣根本没有资格让朱元璋动怒。
可唯独刘伯温是个特例。
无论是因为刘伯温出身世家,先前乃是地主老爷。
亦或是刘伯温的身份,乃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士子领袖。
甚至因为刘伯温的弟子杨宪,彻底欺瞒了朱元璋。
总之朱元璋对刘伯温这样一个,为大明开创立下汗马功劳的谋臣,始终有些不满。
用老朱的话来说,就是不交心!
而且刘伯温骨子里的那份清高,甚至让朱元璋觉得这老小子瞧不上自己!
而看着朱元璋那一副傲娇且固执的模样,饶是马皇后也觉得有些棘手。
无奈之下,马皇后只好问道:
“那明日朝会,你打算如何处置刘伯温。”
“嗯.....”
朱元璋微微一顿。
想到朱标关于刘伯温的安排后,心中怒火莫名消减了不少。
“原本咱打算明日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好好敲打敲打刘伯温。”
“可是老大刚刚下令,让刘伯温好生休养。”
“咱也不想驳了老大的面子。”
“只不过这一次,就算刘伯温不当咱朱家的官儿,咱也要让他留在京都!”
听到这里,马皇后这才安心不少。
尽管她也已经看出来,老朱还在生刘伯温的气,老朱也是故意折腾刘伯温。
可此事交给朱标,一切便都好说了。
毕竟和老朱相比,朱标还是更讲道理的.....
夜幕刚刚落下。
老朱便迫不及待,只身一人前往太子东宫。
毕竟白天他刚拿着剑追砍朱标。
万一朱标多想,让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出了嫌隙反倒不好。
等到了太子东宫。
老朱没有让下人的通报,反而自己一个人径直朝亮光的房间走去。
“兄长,今天白天你好像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
听到里面朱标正和常氏议论朝政。
老朱脚步微顿,站在柱子旁竖起耳朵开始偷听。
“不错,我是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
“可是李善长有什么做的不好?”
朱标放下手中折子,伸了个懒腰后,缓缓说道:
“李善长做的很好,虽然私下有些小心思,可他在丞相之位上也还算称职。”
“只不过父皇不久之后或许要裁撤丞相。”
此话一出。
和常氏一样,门外的朱元璋也不由身体一颤。
他的确有意裁撤丞相,可他只不过是有这个念头而已。
哪怕是对朱标,他也从未提及过。
按理说,朱标应该不知道才对啊。
“兄长。”
就在老朱诧异之时,屋内的常氏继续问道:
“兄长,丞相制度已传承千年,父皇为何会裁撤啊?”
“还不是父皇圣心独断,不愿相权分割皇权。”
朱标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说道: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权力着实太大了些。”
“而且如父皇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允许百官之中再出现一个小皇帝的。”
“不过话说回来,父皇裁撤丞相,也是担心后世出现奸相欺国的事情。”
朱标一字一句,都切切实实说中老朱心中所想。
可就在老朱认为朱标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打算推门进去,和朱标仔细商议该如何裁撤丞相制的时候。
只听房内的常氏再次开口。
“所以,兄长你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是防止.....”
常氏有些为难,没有继续说下去。
可朱标明白她的意思,紧跟着说道:
“不错,让李善长尽早告老还乡,是防止他给丞相制度殉葬。”
“刚才你也说了,丞相制度传承千年,父皇想要裁撤这个制度,必然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那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借口,无非就是当下大明的丞相欺上瞒下,弄权坏国。”
“除此之外,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借口了。”
虽然常氏也觉得朱标所言有理。
可在她印象中,朱元璋不是个会屠戮功臣勋旧的皇帝才对啊。
“兄长,我记得有一次你与父皇谈及古代帝王时。”
“父皇最为推崇汉高祖刘邦,可对刘邦屠戮功臣的事,父皇却是嗤之以鼻。”
“父皇应当不会是屠戮功臣的帝王才对啊。”
“而且父皇还给功勋武将都发了免死铁券,想来父皇不会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屠戮功臣吧!”
(历史上朱元璋的确说过,具体是明实录还是那本书,作者忘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从营销号上看到的)
常氏这番话在朱标听来,甚至有些可笑。
要知道,洪武大帝杀起功臣来那可是绝不手软的。
而且一旦动刀,就是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人头滚滚。
只不过常氏说得也是没错,老朱的确曾对刘邦屠戮功臣嗤之以鼻。
“父皇是说过这话,可那时候是在开国之初。”
“当时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当时的父皇也是踌躇满志,一心想的是如何建设大明。”
“恐怕父皇自己都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像汉高祖刘邦一样,成为一个屠戮功臣的帝王。”
废除丞相制的时候,因为马皇后和朱标都还在,老朱还算仁慈。
没有屠杀太多大臣。
可等到皇权交替之时,老朱杀起功臣来,那是眼皮都不带眨的。
譬如历史上的蓝玉案,从审理到结案,用了仅仅不到半月的时间。
这摆明了就是朱元璋要为儿孙开路。
“至于你刚才说得免死铁券.....”朱标轻笑一声,玩味说道:“这不过是彰显皇恩浩荡的手段罢了。”
“若大臣真觉得免死铁券能够免死,那他们才是离死不远了。”
砰~
朱标话音刚落。
只见朱元璋一把推开房门,直冲冲走到朱标跟前。
也是见老朱摆出一副吃人的架势。
朱标冲常氏微微示意,让她离开,屏退门外宫人。
就在常氏前脚刚踏出房门的瞬间,只听老朱一掌狠狠拍在案桌上,冲着朱标怒声吼道:
“刘伯温那臭腐儒觉得咱是薄情寡恩、屠戮功臣的无义君王也就罢了。”
“没想到你竟然也是如此看咱!”
“咱还想着让刘伯温待在京都好好看看,看咱会不会屠戮功臣。”
“可是没想到!咱的儿子!咱大明的太子!竟然也觉得咱是屠戮功臣的寡义君王!”
“太子自然是不能得罪,可筹措粮草也是太子下的命令。”
“该争的时候,也还是要争的,否则将来但凡有麻烦事儿,太子一股脑推到你我头上,我等又该如何?”
不动如山、动则如山崩。
对于李善长的这句忠告,胡惟庸还是铭记在心的。
只不过他还是认为李善长这一辈子都过于谨慎了些。
在老朱面前唯唯诺诺也就罢了,在朱标面前依旧不敢抬头,最后被朱标设计的辞官还乡,他还不敢争些什么。
在胡惟庸眼中,李善长谨慎的有些软弱了。
然而他不是李善长,该争的时候他还是要争的。
如今稍稍试探一下朱标,在他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涂节,太子久居深宫,他自然不知民间粮草的真实价格是多少。”
“可是陛下可是亲历过民间的......”
“那有何妨!”不等涂节说完,胡惟庸狠狠瞪了他一眼,厉声道:“陛下亲历民间之时,中原动乱,当时粮米价格是现在的数十倍不止。”
“你只需让山东、河北两地的官员多报个三倍五倍,陛下自然发现不了。”
“总而言之,这是太子下令,陛下当时也听到了。就算陛下有所怀疑,哪怕为了太子的颜面,陛下也不会深究什么!”
听到胡惟庸这话,涂节虽然依旧有些不安,但还是在密函中添了几笔。
只不过见涂节那惶恐不安的样子。
胡惟庸沉吟片刻,还是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声道:
“涂节,为父知你聪明,也将你视为左膀右臂。”
“将来这中书丞相的位置,自然也是你的。”
“你我现在所为,也是要告诉咱们这位太子,不能什么麻烦事儿都丢带下面。”
“为父也是为你将来出任丞相铺路!”
“义父.....”
“方才那些话你要牢记在心,可与太子争,可也要分清形式,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
看着摆出师长模样,谆谆善诱的胡惟庸。
涂节虽然心有鄙夷,但还是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跪在胡惟庸跟前感激回道:
“义父教诲,涂节谨记在心。”
“义父大恩,涂节万死不辞!”
“起来吧。”将涂节扶起来后,胡惟庸亲自弯腰为涂节拍去身上尘土。
“还有,替为父备上一份礼物。詹家女儿要嫁给太子,为父今夜也要去拜会詹同才是。”
“是。”
涂节应了一声,转身便朝门外走去。
而看着涂节离开的背影,胡惟庸眼中却闪过一抹鄙夷。
他虽与涂节有师生之名,涂节更是拜他为义父。
可胡惟庸很清楚,涂节跟他一样所图甚大。
然而涂节却要比他蠢笨许多。
因此,他自然要向李善长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涂节。
凡需舍弃之时,他自然不会顾念什么师生之谊,父子之情。
等涂节没有利用价值后,他也自然会毫不犹豫将其踢开。=
同样。
涂节心中所想,也和胡惟庸不尽相同......
太子东宫。
和朱标预想的一样。
老朱设立锦衣卫的消息传至中书省后,一整天都没见一个官员进宫劝阻。
而此时,接到老朱的旨意,毛骧怯生生走进朱标所在的东宫。
“臣兵马司提督毛骧,拜见太子。”
“起来吧。”
看着面前不动声色的朱标,毛骧整个人愈发紧张了起来。
毕竟是他捉了刘保儿一行人,虽说这一切老朱这个皇帝的旨意。
可朱标甚至敢顶撞老朱。
就算现在杀了他泄愤,恐怕老朱也不会怪罪朱标。
常茂、常升,特别是蓝玉。
他们几个打仗自然是没的说。
只不过他们三人是标准的莽汉武夫。
既没有徐达的持重谨慎,也没有汤和急流勇退的魄力。
可淮西武将之中,却不缺聪明人。
正如常氏方才所言。
常茂、常升还有蓝玉,他们三人很可能成为别人的手中刀。
所以朱标也已经打定主意,等此次北伐大军班师回朝后,要好好敲打敲打他们。
而且在处置勋贵不法之前,也要让这三人外出练兵,躲开众人的目光。
“对了兄长。”
在朱标低眉沉思的功夫,常氏突然想到了什么,继续问道:
“兄长可还记得今日早朝前,臣妾提及的吕本、詹同二人?”
“敢问兄长,他们二人官品、官声如何?”
“还不错。”朱标知道常氏的意思,继续说道:“吕本现居礼部侍郎,詹同乃是吏部尚书,这二人都算老成持重。”
见朱标对吕本二人还算满意,常氏眼中闪过一抹晶光,忙开口说道:
“他们二人都有一女现待字闺中。”
“吕家的丫头聪明伶俐,知书达理,颇有贤名。”
“詹家的丫头生的国色天香,实乃是一位妙人儿。”
“若兄长有意,我待会便去求母后,将这二人叫来宫中让兄长挑选一番?”
尽管此时的常氏一脸平静,甚至还装出几分高兴期待的样子。
可朱标与她从小相熟,自然知道她正经高兴时,不是这副样子。
当注意到朱标表情古怪,紧紧盯着自己。
常氏无奈叹了口气后,只好低头承认道:
“兄长莫要如此看我,我心中自然是不想你纳妾的。”
“可你是大明的太子,哪怕是为给皇家开枝散叶,也要迎娶不少侧妃。”
“若你不愿,孤不娶就是了。”
“那怎么行!”常氏当即说道:“皇室传承尤为重要,莫说兄长您还是大明的太子,就算是其他藩王皇子,也绝不可不纳妾。”
常氏本不是擅妒之人。
朱标毕竟是大明的太子,她也从没想过要独享朱标的恩宠。
之所以心中有些落寞,乃是因为她与朱标的感情实在太特殊了些。
两人在还未出世之时,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便同常遇春定下了这份娃娃亲。
朱标出世,跟随常遇春练武。
每一次常氏都在旁边看着,而且每一次都准备好茶水。
有次朱标被宋濂留堂,耽误了练武的时间。
常遇春这个愣头青竟要用军棍杖责朱标,也是常氏挡在朱标跟前,保护朱标。
他们二人,朱标像是大哥一直照顾着常氏。
而常氏则像一个懂事的妹妹,一直跟在朱标身旁。
直到十四岁两人结婚,兄妹之情变为夫妻之情。
可这对早就互生情愫的两人来说,非但没有半点尴尬,反而婚后愈发举案齐眉。
大有老朱与马皇后的伉俪情深。
可正是这样青梅竹马的感情,如今要为朱标迎娶侧妃,常氏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
“兄长,我现在就去求母后,让吕家、詹家的丫头下午进宫。”
生怕和朱标多说一句,朱标便为了她不再纳妾。
常氏说着起身便要朝门外走去。
可不等她走出两步。
常氏只感觉手腕一阵温热传来,紧接着眼前一转,自己竟直接栽在了朱标的怀里。
“兄...兄长....”
“你当真要我迎娶侧妃?”
被朱标这么一问,常氏心中莫名生出几分感动。
不过很快便正色说道:
“兄长身为大明太子,自当为皇家开枝散叶。”
“加上臣妾现在已有身孕,不能服侍兄长,为兄长纳妾也是臣妾的本分。”
“孤还是那句话,若你不愿,孤可不纳侧室。”
看着朱标一脸严肃的样子。
常氏微微一愣,不过很快便继续说道:
“兄长说笑了,臣妾怎会不愿意?”
“再者说了,父皇与母后伉俪情深,母后不也没有阻止父皇纳妾立妃吗?”
“与母后相比,臣妾虽然愚钝,可该懂的道理还是懂的。”
见常氏如此识大体,朱标便也不再多说什么。
毕竟这个时代,若自己真的提出不纳妾的话,恐怕在老朱和马皇后听来便是大逆不道。
甚至朝堂内宫还会非议常氏心胸狭小,容不下太子纳妾。
“兄长,臣妾这就去禀明母后。”
“好。”
等常氏一走,朱标便继续坐在案前,计划着该如何让原本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胡惟庸案提前。
正午时分。
朱标前往坤宁宫用膳。
一见到朱标前来,朱元璋便当即说道:
“标儿,咱仔细看过内阁制了,很不错。”
“你计划着裁撤丞相的那套法子也很妥当。”
“只不过咱觉得有些奇怪,你好像认定胡惟庸是大奸大恶之人了。”
被老朱这么一提醒,朱标这才反应过来。
作为穿越者,他自然知道胡惟庸的人性。
可现在只不过是洪武七年,胡惟庸甚至都没有独掌中书省。
但朱标却将胡惟庸定为必死之人,这着实有些奇怪。
“父皇,今日朝会时的情形您也看到了。”
“明摆着是胡惟庸为了能够进位中书左丞,驱使涂节等人弹劾刘伯温。”
“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诬告,朝堂之中无人为刘伯温喊冤。”
“就连与刘伯温相熟数十年的宋濂、高启二人也怕引火烧身,不敢出言。”
“胡惟庸在朝堂中有如此庞大的势力,仅凭这一条,他就该死!”
见朱标眼神异常果决,朱元璋很是欣慰的点了点头。
“儿子已经打算提拔他为中书左丞相,而御史台依旧交给胡惟庸的学生涂节掌管。”
“如此,胡惟庸在朝堂便真是一人之下,到时您好好看看他究竟是什么心肝!”
“好,那就按你说的办,你打算何时动手?”
“不急,起码要等上三个月。”
“三个月?”朱元璋瞳孔放大,有些不满的看向朱标。
“你都计划的这么详备,竟然还要等这么久?”
看着朱元璋一脸迫不及待的样子。
朱标心中暗暗苦笑一声。
自己这位老父亲当真是心急。
丞相制度毕竟传承上千年,一朝裁撤,自然要找个站得住脚的借口。
最起码也要将胡惟庸扶上首相之位。
让其手中权力达到顶峰,松懈之时才好动手。
“父皇,三个月久吗?丞相制已经存在上千年了。”
“三个月和上千年之比,时间久吗?”
被朱标这么一说,老朱愣了几秒,随即失声笑了起来。
的确,丞相制传承了上千年,眼下再等三个月的确不算太多。
“你们爷俩,过来吃饭了。”
听到马皇后的话,朱标和老朱便也不再多说,径直朝饭桌走去。
虽说老朱现在当了皇帝。
可一家人吃饭,终究还是没有那么多礼数。
就连常氏也坐在朱标身旁,一同用膳。
“重八,标儿准备纳妾了。”
听到马皇后这话,老朱当即高兴说道:“好事儿啊,纳妾是好事儿,哪家的丫头?”
“回禀父皇,臣妾觉得吕本、詹同两家的姑娘德才兼备,所以求母后今日下午召他们入宫。”
“好!好!”
老朱刚一说完,可随即想到了什么一般。
登时放下碗筷,抄起手中筷子便朝朱标打去。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