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精选篇章》,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是网络作者“山泽”创作的古代言情,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朱标朱元璋,详情概述:嘴里听到吹捧,老朱心头阴郁瞬间一扫而空。不过很快他便继续说道:“刘伯温不是进宫了吗?”“你把他藏哪儿了?”“儿子让他先到东宫静候。”朱标浅笑一声,继续道:“方才的朝会,他不是主角,自然不能让他抢了风头。”明白朱标说的是让李善长辞官还乡这事儿。朱元璋眉头微皱,盯着朱标沉声问道:“所以,你让......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精选篇章》精彩片段
“恩师,散朝了,陛下与太子都走了....”
见李善长依旧将脸埋在地板上,始终跪在原地没有回应。
胡惟庸弯腰将李善长搀扶了起来。
可看到李善长的瞬间,胡惟庸不由为之一愣。
饶是他也没想到。
向来沉稳老成的李善长,此刻眼角竟然带有几分湿润。
“恩师,您....”
“无妨!”
李善长深吸口气,整理好情绪后,看向胡惟庸轻声说道:
“惟庸啊,陪为师走走?”
“是。”
庭院内,走了半晌,李善长在一处石椅上落座。
而胡惟庸则是恭敬的站在李善长身旁。
“恩师,学生有一事不解。”
“你是想问,为何我突然请辞?”
“正是,先前恩师从未提及辞官之事,怎的今日竟如此突然?”
面对胡惟庸的疑惑。
李善长看了他一眼,玩笑说道:
“若是老夫不让位,这左丞相之位安能轮的到你啊。 ”
“恩师!”
胡惟庸朗声开口,当即便跪在了李善长跟前。
“若是左丞相是恩师,学生一辈子不敢奢望这个位置。”
“哈哈哈,老夫只是说笑。”
让胡惟庸起身后,李善长表情严肃,缓缓说道:
“你有所不知,老夫请辞,也是太子催促。”
“太子催促?”
“正是。”
李善长轻叹一声,看向胡惟庸沉声问道:
“你以为我朝太子如何?”
“嗯......”胡惟庸沉吟片刻,方才出声道:“谦逊有礼,宽厚仁慈。”
“对,也不全对。”
李善长脸上升起一抹冷色,死死盯着胡惟庸说道:
“咱们这位太子看起来温文敦厚,待人温和、仁慈。”
“可骨子里的刚毅,果决,甚至残暴,都和陛下一般无二。”
“加上太子性子沉稳,手段高明,比之陛下都不遑多让。”
“如此之人,将来定能成就一代千古明君!”
说出最后几个字时,李善长眼神严肃,没有半点欢喜之意。
相反,那近乎咬牙切齿的样子,似乎对朱标有不少的敌意。
“恩....恩师,太子能成为明君,不是好事吗?”
“对大明,对百姓来说,是好事。”
“可对你来说,是好事吗?”
被李善长这么一说,胡惟庸眼神躲闪,不敢回答。
见他如此,李善长也没有把话说透。
起身眺望院中景致的同时,幽幽说道:
“就拿此次太子让老夫辞官一事。”
“从始至终,我都未曾发现太子对我展露过半点敌意。”
“而且交谈之时,太子对老夫非但没有半分厌恶,反而始终都是尊敬有加。”
“可就是在这春风化雨之中,太子达成所愿。”
“纵然老夫有万般不舍,也不得不辞官还乡。”
“惟庸啊,你且问问自己,你能做到像太子这样吗?”
听李善长说完。
胡惟庸僵在原地半晌没有回话。
若换做是他,他还真做不到朱标这样。
面对对手,亦或要达成所愿。
不只他胡惟庸,任何人都不可能始终摆出是一副轻描淡写的姿态。
特别是面对政敌之时。
胡惟庸恨不得抛开国法,当场将其诛杀殆尽。
扪心自问,他当真做不到像朱标这般沉稳。
“可是恩师,既然您不愿请辞,当时在大殿太子问时,您大可以装糊涂啊....”
“装糊涂?”李善长白了胡惟庸一眼,没好气道:“若是老夫装糊涂,那便是连最后一点体面都不要了。”
“刘伯温还朝,你以为老夫想在这时候辞官还乡?”
“老夫是没办法!不管我想出什么办法,可面对咱们那位太子,就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一般,根本无从使劲。”
“装糊涂?他是太子,是朱重八的骨血!”
“若是我敢装糊涂拖延不走,不出三月,灭门抄家的圣旨定然送到老夫府上。”
“胡惟庸,凭你现在,能和太子斗吗!”
胡惟庸闻言一时惊骇,失神之下默默摇了摇头。
可下一秒。
胡惟庸连忙否认道:“恩师,学生可从未想过与太子争斗。”
“别以为老夫什么都不知道,左丞相的位置根本满z足不了你。”
“你想要的,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白了胡惟庸一眼,见他还不愿承认。
李善长默默叹了口气,继而严肃说道:
“看在师生一场的份上,老夫给你提个醒。”
“不动则已,动则如山崩!”
“不动则已.....”
“动则如山崩......”
看着呢喃低语,沉思的胡惟庸。
李善长抚了抚秀袍,起身便朝前方走去。
直到他走出十数步。
胡惟庸这才回过神来,忙冲李善长高声喊道:“多谢恩师,惟庸谨记。”
另一边。
刚一散朝,老朱便狠狠瞪了朱标一眼。
“你小子不用给咱提醒。”
“咱知道现在朝堂上,那些文官大臣们迫于胡惟庸的威势不敢开口。”
“你小子不就是想告诉咱,咱大明朝堂上没有敢说真话的人吗!”
看着一脸不满的朱元璋。
朱标浅笑一声,出言恭维道:
“父皇明察秋毫,纵然百官迫于威慑不敢开口,可父皇也不会冤枉刘伯温的。”
从朱标嘴里听到吹捧,老朱心头阴郁瞬间一扫而空。
不过很快他便继续说道:
“刘伯温不是进宫了吗?”
“你把他藏哪儿了?”
“儿子让他先到东宫静候。”朱标浅笑一声,继续道:“方才的朝会,他不是主角,自然不能让他抢了风头。”
明白朱标说的是让李善长辞官还乡这事儿。
朱元璋眉头微皱,盯着朱标沉声问道:
“所以,你让李善长在此时辞官,是为了将左丞相的位置腾给刘伯温?”
“不对啊,你小子不是赞同咱裁撤丞相吗?”
朱标这番操作,饶是老朱也有些看不懂了。
在裁撤丞相这件事上,他们父子也算达成了共识。
既然要裁撤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那下一任丞相就只能为丞相制殉葬。
可是以朱标对刘伯温的器重。
朱标是不可能让刘伯温成为新制度的垫脚石才对。
“标儿,你是如何想的?”
“儿子的打算,还要看刘伯温什么态度才能决定。”
“臭小子,故弄玄虚!”
白了朱标一眼,老朱大踏步朝坤宁宫的方向走去。
“父皇,您不同我一起接见刘伯温?”
“刘伯温没那么大面子。”朱元璋冷哼一声,继续道:“你娘还等着咱的白粥呢!”
“还能有错?陛下当这文武百官亲口下旨。”
“可是女儿昨日进宫有何不妥?不该啊!昨日进宫女儿处处小心谨慎,而且太子对我很满意才是啊!”
吕氏不说这话还好,她刚一说完,吕本当即起身怒声斥责道:
“就因为你说太子对你很满意,就因你说太子对你说了两次很好。”
“我都已经确定你能嫁入东宫,上朝之前我甚至都接受同僚的祝贺。”
“可到头来,陛下竟让你嫁给了一个从六品的城防都尉!”
“你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放!”
“父....父亲....”
看着向来沉着,从未斥责过自己的吕本此时怒冲冲、恶狠狠的盯着自己。
饶是吕氏,此时也有些恐惧。
“那.....父亲,詹家.....”
“陛下亲自诵旨,让詹家丫头嫁给太子,这份殊荣,詹同恐怕做梦都能笑醒!”
想到大殿上詹同那趾高气昂的样子,吕本气的后槽牙都快要咬碎了。
只不过听到他这话。
上一秒还能勉强维持镇定的吕氏,此时却怎么也冷静不下来了。
詹氏相貌是不错。
可与她相比,詹氏简直就是一个乡野村妇!
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何朱标会选詹氏而不是她。
“父亲,求您进宫向陛下言明,女儿就算死也不嫁给那个城防都尉。”
“父亲,女儿一定要嫁给太子,除了太子,女儿谁都不嫁!”
看着跪在自己跟前苦苦哀求的吕氏。
吕本默默叹了口气,无奈说道:
“方才为父也说了,陛下可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赐婚,就算为父进宫,陛下也绝不会收回成命。”
“而且!”
“让你嫁给那个城防都尉,也是陛下z体谅战死将士的遗孤。”
“既然是陛下要体谅战死将士的遗孤,为何把女儿送出去,为何不嫁个公主.....”
“啪~”
吕氏刚一说完,吕本当即扬起手掌,狠狠给了吕氏一巴掌。
“这话你也敢说?”
“若是让人听到,我吕家还不被满门抄斩!”
看着被自己抽在地上,泪流满面的吕氏。
吕本心头烦闷,没好气说道:
“自古以来,婚嫁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如今陛下赐婚,已是极大的荣宠。”
“若是推辞,我吕氏一族必然要遭受灭顶之灾。”
“你回房去吧,改日出嫁。”
看着心意已决的吕本,吕氏抹去眼角泪水,冷冷说道:
“所以.....为了吕氏一族的性命,父亲便舍弃女儿,要我嫁给一个小小的城防都尉?”
“放肆!”
听到吕本怒喝一声,死死盯着自己。
吕氏万念俱灰之下,默默冲吕本行了一礼便朝卧房走去。
她也算看明白了,想要嫁给朱标,她父亲吕本是万万指望不上了。
可就算就算是死,她也不可能嫁给城防都尉,籍籍无名过完这一生。
哪怕知道自己逃婚,朝廷必然会降罪吕家,可吕氏依旧不在乎。
既然自己父亲愿意为了吕家舍弃掉她。
那她自然也能为了自己,舍弃掉吕家。
而且只有嫁给太子,她才能成为天下女人都羡慕的对象。
所以她也只能嫁给太子朱标。
想到这里,吕氏眼中闪过一抹冷意,将随身丫鬟叫到房中,冷声吩咐道:
“找人在皇宫门口日夜等候,一旦见太子出宫立即告诉我。”
“还有!再找人监视詹家,一旦詹家小姐出门,也要第一时间通知我!”
吩咐下去后,吕氏便仔细考虑着自己的谋划。
要么除掉詹家丫头,没准朱皇帝会为了给朱标充实后宫,转而让她嫁入东宫。
“兄长所言极是,雄英尚未出世,刘先生便愿意收雄英为徒,臣妾自然要替雄英行拜师礼。”
常氏说着,竟直接半跪在刘伯温跟前。
见此一幕。
刘伯温连忙跪在地上,不敢受礼。
“太子妃身份贵胄,臣怎能受的起啊。”
“无妨无妨,这是常氏替雄英行的拜师礼。”
朱标说着便将刘伯温搀扶了起来。
可即便如此,刘伯温依旧不敢受礼。
惶恐之下,刘伯温忙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一旁闭口不言的朱元璋。
“既然是老大两口子的意思,那你就受了吧。”
即便老朱也这么说。
可刘伯温依旧侧着身子,不敢正面接受常氏的三拜。
也是在常氏刚起身的瞬间。
刘伯温表情严肃,庄重整理完衣袍后,冲朱标、常氏恭敬一拜。
“殿下,娘娘,臣刘伯温肝脑涂地,也要拖着这副残躯病体,直到皇孙殿下蒙学的年纪。”
“若天不假年,老臣福德浅薄没有荣幸亲自为皇孙蒙学。”
“臣也愿将毕生心血录之成册,敬献给皇孙殿下。”
“如此便有劳先生了。”
朱标说完看向一旁的太医。
“从今以后,你便留在刘先生府上,一应开销由东宫支应。”
“臣遵旨。”
面对刘伯温那一副受尽礼遇,诚惶诚恐的感激模样。
朱标亲自将他送出了东宫。
可直到走出太子东宫,刘伯温却依旧觉得方才发生的一切有些不太真实。
他本以为召他前来东宫,朱标和朱元璋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强迫他担任中书丞相,去制衡胡惟庸。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
朱标仅仅是让他给尚未出世的皇孙当老师。
听说过指腹为婚,定下娃娃亲的。
可刘伯温还从未听说过,指腹为师,提前预定好老师的。
和刘伯温一样。
目睹方才发生的一切,老朱虽然不理解朱标为何如此。
但老朱能够确定,朱标这么做,定然有他的理由。
“说说吧,你们两口子打的什么算盘!”
听到老朱的话,朱标轻笑一声,很是坦然说道:
“如父皇所见,拉拢刘伯温。”
“拉拢刘伯温?”
对于朱标这个回答,老朱很是不满。
心中不悦甚至已经写在了脸上。
“臭小子,你是太子,是咱大明将来的皇帝。”
“刘伯温仅仅是个臣子,值得你如此拉拢?”
“你还让常家丫头给刘伯温行拜师礼!”
看着极为不满的朱元璋,朱标轻笑一声,道:
“父皇所言极是,儿子身为太子,自然不需如此拉拢一个臣子。”
“可儿臣真正想要拉拢的,是天下士子之心!”
朱标神情一凛,严肃说道:
“父皇,自从洪武二年的科举之后,朝廷便没有再设恩科。”
“如今我朝中官员的选拔,甚至还沿用先前的察举制。”
“对此,民间早有微词。”
“世家之人更是诽谤父皇您这位朱皇帝轻视文人士子。”
“而那些文人士子没有接触朝堂的资格,自然偏听偏信,听信世家传出的谣言,对您敬而远之。”
听到朱标这话。
老朱冷哼一声,不置可否。
对待读书人,老朱倒是没有太大的偏见。
可对于那些世家大族,老朱是打心底里厌恶。
至于世家大族诽谤自己轻视读书人,老朱自然也是知道的。
之所以没处置他们,只不过是现在还没腾出手罢了。
“所以呢?世家诋毁咱,咱就要给他们让步,求他们不要继续诋毁咱?”
此时老朱眉头紧皱,眼眸之中满是不容置疑的骇人杀意。
“当然不是。”
“给世家让步,他们也配!”
“父皇您应当清楚,刘伯温在士林之中的威望,甚至可以说,刘伯温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
“儿臣方才如此礼遇刘伯温,正是为了告诉天下士子,朝廷、父皇您,以及儿臣这个太子,对待天下读书人都是格外的优待。”
见老朱眉头微皱,低眸沉思。
朱标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今日朝会时的情形您也看到了。”
“如今我大明朝堂少有敢说真话的正臣,不少官员甚至紧紧抱住胡惟庸这根大树不愿松手。”
“纵然刘伯温的品性世人皆知,可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敢为刘伯温仗义执言。”
“甚至可以说,你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而胡惟庸则是站在百官跟前的皇帝!”
“砰~”
被朱标这么一说。
老朱怒火攻心,一拳狠狠砸在面前的案桌之上。
今日朝堂的景象,老朱也感觉到自己皇帝的权力被胡惟庸这个丞相冒犯。
对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的确,如今我大明的官场着实晦暗沉闷了些,所以你打算如何改变?”
见老朱认同,朱标跟着说道:
“官场晦暗,究其根本便是如今沿用察举制推选官员。”
“察举制是不错,将地方有名望、德才兼备的人推举上来,入朝为官。”
“可这些人恰恰是被名声所累,没有锐意进取之精神。”
“他们只有名声,因此他们最在乎的也就只是名声。”
“为了保留这点可怜的名声,这些人便抱团取暖,相互勾结,没有半点锐意姿态。”
“然而科举却是不同,科举上来的学子大多年少,意气风发。”
“凌然少年气,更不愿同官场黑暗同流合污。”
“如今我大明的官场,就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对于朱标所言,老朱也很是认同。
“你这是打算重设恩科?”
“不错,儿臣打算今年便重设恩科,举行秋试。”
“一方面,是整顿眼下朝堂晦暗的官场。另一方面,则是为我大明储备官员。”
“储备官员?”朱元璋有些疑惑,低声喃喃。
“父皇,丞相制传承千年之久,你不会觉得只杀一个胡惟庸便能顺利裁撤丞相制了吧。”
“嗯.....”
就在老朱犹豫之际,朱标眼神一凛,沉声说道:
“丞相制传承千年,突然裁撤势必反对声一片。”
“所以儿臣以为,既然要办,索性就办的惊天动地。”
“将来把胡惟庸连同其党羽门客,一并揪出来尽数斩首。”
“只有杀的人够多,才能证明胡惟庸罪孽滔天,才能证明朝廷震怒。”
“只有让天下人看到,胡惟庸这个丞相的党羽遍布朝野,天下人才能明白,父皇您裁撤丞相乃英明之举!”
“也是因此,到时候受胡惟庸牵连的官员定然不在少数。”
“将他们尽数斩首,朝廷官职必然出现空缺。”
“儿臣重开恩科,举行秋试,正是为大明储备人才,弥补官职的空缺!”
朱元璋闻言,心中陡然一惊。
不过让他高兴地是。
此时朱标眼中的果决杀意,竟和他年轻时一般无二。
朱元璋原本还担心朱标过于仁慈,将来恐怕会被朝中大臣欺瞒诓骗。
可现在看来。
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了。
凭朱标这份果决,就算借给那些大臣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诓骗朱标。
更重要的是。
饶是老朱也不得不承认,朱标的目光长远,比他尤甚。
他只想到裁撤丞相时,反对的声音自然不小。
为了平息这股反对的声音,老朱或许也会杀一大片官员。
可他却没考虑到屠杀官员过后,会给朝堂带来官职空缺的问题。
然而这一切朱标都考虑到了。
从方才朱标对刘伯温礼遇有加便能看出。
朱标从一开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
“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
“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
“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而儿臣这个太子在士子万民心中的形象,也自然成了礼贤下士,厚待读书人仁厚储君。”
“如此一来,重设恩科之时,前来应试的士子读书人定然再无顾虑,云集影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