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文章精选阅读》,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古代言情《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朱标朱元璋,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山泽”,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臣宋濂与刘伯温交厚,深知他绝非贪图小利,结党营私之人!”“臣高启恳求陛下明查,还诚意伯清白!”“李相。”朱标目光停留在李善长身上,沉声说道:“李相昨日不是还为刘伯温求情,今日怎的不发一言?”朱标这话刚一出口。胡惟庸、涂节等人满是诧异的看向面前站着的李善长。而此时的李善长深吸口气,......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文章精选阅读》精彩片段
朝会在即,朱标应了一声便朝奉天殿走去。
只不过听到吕本的名字,朱标当即便明白常氏的意思。
这吕本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朱标太子嫔吕氏的父亲,朱允炆的姥爷。
按照原本的历史。
洪武七年,也就是今年。
常氏诞下长子雄英后,吕氏就会嫁入东宫。
而洪武十一年,常氏难产而死,随后太子嫔吕氏扶正,成为太子妃。
再之后,雄英病故,朱标病故。
老朱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朱允炆的生母则成了大明的太后。
对于这段历史,朱标再熟悉不过了。
而且朱标还知道,后世有所传言。
太子妃常氏,以及太孙朱雄英的死和吕氏脱不了干系。
哪怕朱标不相信,区区一个吕氏,区区吕本一家真有能力谋害大明太孙。
可历史上吕氏的上位之路,以及朱允炆能成为皇嫡储君这事儿,怎么看怎么蹊跷。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朱标绝对不可能让吕氏嫁入东宫。
至于常氏方才提到的詹同,朱标倒是知道他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
不多时。
朱标缓步来到了奉天殿上。
当看到和自己讨论一整夜却没有去休息,反而前来参与朝会的朱标。
老朱眼中满是欣慰。
不过下一秒。
当老朱转向下方群臣之时,眼中温情瞬间消失,眼神陡然冷厉了起来。
这一刻的朱元璋眉眼微沉,正坐皇位。
哪怕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可依旧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凌然之意。
“臣涂节,弹劾前御史中丞刘伯温,贪污受贿!”
“臣谢诚,弹劾前御史中丞刘伯温还乡期间,与朝中官员来往密切。”
看着下方出班弹劾的涂节、谢诚二人。
朱元璋没有立即开口,反而用清冷目光扫视殿内其余百官。
胡惟庸、李善长,此时虽一脸平静,可眼神闪烁可以看出二人乐在心里。
宋濂、高启,表情虽然窘迫,却依旧呆站原地。
有好几次高启都想要出班为刘伯温辩解,可都被宋濂眼神阻止。
此等情形,朱元璋又怎会不知宋濂是畏惧胡惟庸的权势。
“太子!”
“儿臣在。”
“你以为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心中不由为之一动。
虽说朱标协助理政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
可朱元璋还从未像今天一样,率先询问朱标的意思。
有消息灵通的官员甚至知道昨日朱元璋还拿着剑追赶朱标,今日非但没有训斥朱标,反而还事先询问朱标的意见。
这着实让他们感到有些诧异。
毕竟能站到奉天殿上的官员哪个不是人精。
哪怕只是这细微的差异,众人都觉得非比寻常,值得仔细回味。
“父皇,满朝臣工无一人为刘伯温辩解。”
“儿臣倒是以为,此事应当严查!”
朱标这话刚一出口。
朱元璋眉头紧皱的同时狠狠剜了朱标一眼。
朱标那话的意思,无非是说整个奉天殿无人敢发中正之言。
所有人都迫于胡惟庸的威慑,不敢开口。
至于冯胜、汤和这些武将。
他们虽不惧胡惟庸,可他们与刘伯温的关系也是一般。
纵然知道以刘伯温的德行,办不出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事,可他们却也不想为刘伯温说情。
对于百官的心思,朱元璋自然清楚。
可在他看来,朱标不该再次提醒。
同样。
听到朱标这话,心明眼亮如宋濂这样的人,当即出班禀告。
“臣宋濂与刘伯温交厚,深知他绝非贪图小利,结党营私之人!”
“臣高启恳求陛下明查,还诚意伯清白!”
“李相。”
朱标目光停留在李善长身上,沉声说道:
“李相昨日不是还为刘伯温求情,今日怎的不发一言?”
朱标这话刚一出口。
胡惟庸、涂节等人满是诧异的看向面前站着的李善长。
而此时的李善长深吸口气,出班说道:
“殿下,臣虽知诚意伯品性不像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之人。”
“可臣却并无实据,陛下、太子在上,臣不敢妄言。”
“好!”
明白李善长这老狐狸又在打自己的算盘。
朱标转身看向朱元璋道:
“父皇,李相说的极是,并无实据之下,纵然知道刘伯温的德行宽厚,却也不敢贸然为刘伯温求情。”
“儿臣也是如此想的,并无实据之下,也不该贸然给刘伯温定罪。”
“儿臣以为,让刘伯温暂居京都,等刑部审议完毕后,再行决策。”
“嗯。”
老朱微微点头,沉声说道:
“刘伯温一案由太子全权负责,审定结束后再行决议。”
“尔等可还有奏?”
见无人再奏,朱元璋便要出声散朝。
可也是此时。
朱标看向李善长,再次开口说道:
“李相,昨日你不是给孤说,有事启奏吗?”
听到这话。
李善长表情顿时慌乱了起来,一时间竟也有些乱了方寸。
看着不远处一脸若无其事的朱标,李善长只想感慨一句相煎何太急啊......
他是知道朱标想让他辞官还乡。
可他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连一日都等不及。
本来他还想着,等散朝之后自己一人拜见朱元璋,出言请辞。
他也好弄明白,让自己辞官还乡到底是朱标的意思,还是朱元璋的意思。
可现在倒好。
哪怕老朱事先不知道,哪怕老朱没有让他告老还乡的意思。
可一旦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出言请辞。
那他的官场之路也算是到头了。
“李相?”
听到朱标再三催促,李善长无奈,只好当着众人的面向朱元璋说道:
“陛下,老臣有奏!”
“准!”
“回禀陛下,承蒙陛下不弃,委臣以重任。”
“然微臣智浅德薄,忝列丞相之位多有惶恐,加之年事已高,归心尤甚。”
“故,臣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话音刚落。
满朝文武皆为震惊。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今日朝会本是议定刘伯温的罪过。
可如何处置刘伯温还没个结论,李善长竟然要告老请辞。
而听到李善长请辞,老朱不由看了眼旁边的朱标。
可他也没想到朱标行动竟然如此迅速。
迅速到连他都没能做好送别这位淮西功臣的准备。
“善长,你当真打算请辞?”
“回陛下,臣年事已高,忝列中书已是力不从心。”
“既然如此。”朱元璋当即起身,看向下方群臣朗声说道:“韩国公李善长忠君体国,擢,加封李善长为左柱国,赏黄金百两,归乡荣养!”
朱元璋带着几分不舍的浑厚嗓音,似乎要将庆典用的铜鼎敲响。
那中气十足的声音中,满是天子对谋国老臣由衷的感谢。
看着有些动容的朱元璋。
哪怕朱标知道历史上李善长的结局。
可谁又能说,此刻的朱元璋不是真心想要送这位谋国老臣最后一程?
“臣!李善长,叩谢君恩!”
李善长声音自丹田发出,好似在回应着朱元璋的不舍与送别。
君臣相惜,君臣相惜。
起码在此时,朱元璋和李善长这对君子,依旧是惺惺相惜。
没有抬头去看朱元璋是何表情。
可李善长肯定,老朱与他一样,也应有几分不舍。
初见朱元璋的那天午后。
太阳炙热,点点灰尘弥散空中。
那位健硕魁梧的淮西汉子请他同谋大事。
当时的他没想到,面前这个淮西汉子有改天换地之能。
他更没想到,自己会如汉初萧何一般,成就辅国平乱之功。
可事实上他们都做到了。
一个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另一个,则达成了文臣最高的成就。
可偏偏这二十年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谁也没想到,竟如此快便迎来分别。
“老臣恳求陛下保重!”
随着李善长又一声高喊。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示意退朝。
可直到朱元璋、朱标离开了好久,李善长依旧跪在奉天殿的石板上,不愿起身。
看见始终跪在原地的李善长。
众人也是没想到,这位辅国谋臣的告别竟然如此仓促。
没有铺垫,没有前兆,如平地惊雷般突然发生。
只不过众人也很清楚。
随着李善长卸任左丞相之职,属于李善长的时代已经悄然落下帷幕。
接下来。
新权交替。
定然是最容易出现乱子的时候.....
要么,就等朱标出宫,自己精心策划一场相遇。
虽然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会让吕家全族万劫不复,可只要能嫁给朱标,吕氏还真就不在乎。
而此时的皇宫之中。
对于吕家可能发生的一切,朱标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只不过他还真不在意。
一个吕氏还不足以让他如此挂心。
“老大!”
将一封军报甩到朱标跟前后,老朱怒声吼道:
“你看看,你看看。”
“蓝玉这小子轻敌冒进,致使先锋营一万将士被围!”
看了眼手中战报,朱标倒是没有太多的意外。
因为朱标早就知道此次北伐会以失败告终。
“父皇,蓝玉虽是轻敌冒进,可军报上也说了,他追的王保保一路仓皇逃窜。”
“直到捕鱼儿海,北元援军赶到,蓝玉率领的先锋营这才被围。”
“若是北元援军迟一些的话,没准蓝玉能生擒王保保......”
“放屁!”
老朱一巴掌狠狠拍在案桌上。
“就凭蓝玉还想活捉王保保?做梦去吧!”
“说是北元援军赶到,可谁知道这是不是王保保提前设下的伏兵?”
“如今战线延长,粮草运输的路线也被拉长,就连徐达也只敢在北元以北二百里的地方与元兵对峙。”
“可是这蓝玉!轻敌冒进,孤军深入五百里。”
“如果粮草供应不上,这一万将士的先锋营只会被元兵屠戮殆尽!”
老朱并非纸上谈兵的皇帝。
对眼下的战局,他也能看到问题的关键。
而且!
老朱的军事才能甚至比之徐达、汤和也不遑多让。
就如这一次北伐,老朱本来是不同意的,可徐达、冯胜、李文忠等淮西将领纷纷请命。
甚至还有人立下军令状,言说要毕其功于一役,横扫元廷,彻底解除北方之患。
也是因此,老朱这才同意出兵。
然而现在看来,老朱最开始的想法却是对的。
“父皇放心,徐叔叔用兵如神,想必此时已经解了蓝玉之困。”
“再者说了,军中将士,讲的就是一个勇字。”
“蓝玉敢孤军深入,也算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加上他年纪尚轻,多加历练后应该能成为一员悍将。”
见朱标对蓝玉的评价如此之高。
老朱白了朱标一眼,没好气道:
“你小子如此看中蓝玉,莫不是因为他是常家丫头的舅舅?”
“没错。”朱标也不反驳,坦诚说道:“蓝玉毕竟是自家人,有些毛病将来改正即可,自家人总比外人用着更加顺手一些。”
“胡闹!”
老朱狠狠瞪了朱标一眼。
他想要反驳朱标,可想了半晌却依旧不知该如何反驳。
犹豫之下。
老朱还是将一个精致的盒子拿了出来。
简单操作一番,机关打开,盒子里竟是一张密报。
“看看吧,蓝玉大军所过之处,屠戮敌国百姓。”
“图拉河一战,蓝玉突袭元兵大营,俘虏扩廓(王保保)的王妃及降卒三千人。”
“当夜,蓝玉奸污北元王妃,王妃不堪其辱,自尽而死。”
“三千降卒闻讯,起兵反抗。为平此次叛乱,蓝玉先锋营战死七百人,重伤一千二百人。”
“而且在平定反抗之后,蓝玉更是下令将所有降卒坑杀殆尽。”
看着老朱将密报上的内容尽数说了出来。
朱标可以确定,这封密报远比方才的军报,更早送到老朱手上。
“爹,这是.....”
朱标看了眼桌上的机关盒子,又晃了晃手中的密报,严肃问道。
可老朱也不搭话,就蓝玉的事继续说道:
“蓝玉作战勇猛,倒是和遇春极为相像。”
“两者相抵,也算他们戴罪立功,功过相抵。”
明白朱标不愿卸磨杀驴,赐死这些有功将帅。
老朱依旧不罢休,继续问道:
“魏国公可是从未纵容家人横行不法,他素来也都是公正守法的。”
“父皇,徐叔是从未纵容家人为欺压百姓,也从未干过不法的勾当。”
“可是这重要吗?”
“随意编织一些罪名,以徐叔的政治眼光,他能看不出其中端倪?”
“徐叔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他自然能明白此次是赏无可赏,朝廷这才弄这么一出功过相抵吗?”
“不错,如此一来勋贵武将之中定有人不服。可同样,勋贵武将之中也有聪明人。”
“若是他们弄明白事情缘由之后,依旧抱怨朝廷,依旧心中不满,那他们立下的功劳,便不足以抵扣他们的罪过。”
说到这里,朱标身上温和气质陡然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莫名的冷厉。
“正好,朝廷也需要杀鸡儆猴,也需要用一两个勋贵的性命去震慑整个淮西集团。”
朱标的这番安排,整体看下来倒是没什么毛病。
赏无可赏那便不去赏赐,将勋贵往日不法公之于众,让他们功过相抵。
哪怕朱标也说了,用一两个不懂事儿的勋贵武将震慑整个淮西集团。
可这答案依旧不是老朱想要的。
毕竟老朱方才也说了,北方已定,朝廷便不需要那么多能打仗的将军。
而且没有战事,这些骄兵悍将只会成为帝王的拖累。
所以老朱一直期待的答案,是朱标大批赐死这些勋贵武将。
“标儿.....”
“父皇!”
就在老朱准备再次开口之时,朱标却率先打断。
一双眸子中满是坚毅,直勾勾的盯着朱元璋。
“父皇,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而于国而言,就算没有战事,那些勋贵老将也是国家宝藏。”
“就算四海安定,王朝依旧不能松懈军备,所以这些老将也可以培养下一批的武将英才。”
“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儿臣做了皇帝,勋贵武将只要不闹的太过分,儿臣不会动他们。”
看着格外严肃的朱标一字一句将心中所想尽数说了出来。
老朱愣了片刻,随即郎然笑道:
“好小子,脑子是真好使。”
“成,你爹说不过你!”
老朱默默起身,朝武英殿外走去。
只不过刚走出两步,老朱猛然回头死死盯着朱标道:
“不过咱还是要提醒你。”
“有些事情,咱朱重八顾念同袍之谊,不方便动手。”
“可等到你做了皇帝,那些个香火情以及同袍之谊,自然一笔勾销。”
“到时候诸如赏无可赏,亦或是横行不法,你大可不用顾念太多。”
明白老朱的意思,朱标微微点头,没有反驳。
也是见朱标如此,老朱脸上再次扬起笑容,转身继续朝殿外走去。
“行了,咱去你娘宫里了,等把折子批完,过来吃饭。”
看着老朱离去的背影,朱标不由长舒了口气。
不得不说,老朱性格中的果决刚毅那是骨子里自带的。
方才老朱那些话的意思,他又怎么可能不明白。
老朱无非是想自己说出,对徐达赏无可赏,那便赐死徐达。
封建王朝中,赐死虽是一种惩罚,但同时也是一种赏赐。
特别是对那些功高震主,已经赏无可赏的大臣,赐死反而更显皇恩浩荡。
也是因此。
老朱方才提出问题的前提乃是北元已灭,元主已擒,大明边境再无强敌。
“回禀殿下,刘伯温确是今日抵京,而且一连上了几封请罪折子。”
“传孤旨意,让诚意伯好生在府中休养,等明日散朝后,孤会亲自前往诚意伯府。”
“这.....”
见胡惟庸愣在原地。
朱标面色一沉,冷声质问:
“怎么,你觉得孤此举不妥?”
“不敢,臣万万不敢!”
感受到朱标那冷厉的目光,胡惟庸忙跪在地上疯狂摇头。
他哪里敢质疑朱标的决定。
方才失态,也不过是一时诧异罢了。
毕竟此次刘伯温进京请罪,乃是他命涂节等人编织罪名,构陷刘伯温。
为的就是彻底铲除刘伯温这个祸害。
而且在胡惟庸的计划之中。
刘伯温一旦抵京,老朱还有朱标必然要对他惩戒一番。
哪怕不至于取了刘伯温的性命。
那也足以让本就身体不好的刘伯温惴惴不安,惶恐而终。
可现在。
朱标非但没有召见刘伯温,更没有出面训斥。
反而让刘伯温好生在家休养,甚至还打算明日亲自拜访。
这着实让胡惟庸有些傻眼。
甚至.....
面对朱标对刘伯温的格外优待,胡惟庸不得不多想几分。
这次名义上是让刘伯温进京请罪。
实际上,怕不是老朱和朱标打算重新启用刘伯温,让他担任中书左丞相。
大脑飞快运作之下,胡惟庸强压心头悸动,连忙回道:
“殿下所为自然没有不妥,只不过殿下方才让诚意伯在府中休养,可诚意伯在京都已经没有府邸了。”
为自己失态找了个借口后,胡惟庸继续说道:
“先前诚意伯出任兰台,担任御史中丞时,朝廷还赏赐其府邸。”
“可洪武四年,诚意伯辞官归养,这宅子自然收归朝廷。”
“所以.....”
“眼下诚意伯在何处落脚。”朱标冷声打断。
胡惟庸眼底一冷当即出声回道:
“回禀殿下,诚意伯抵京之时,宋濂、高启二人在城门迎接。”
“或许,诚意伯会借宿他们二人家中。”
语罢,胡惟庸虽不敢抬头,却竖起耳朵,小心等着朱标接下来的反应。
而听到这话,朱标心中则是一阵冷笑。
这胡惟庸还真是将刘伯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哪怕刘伯温已经辞官还乡,他却还一心想着置刘伯温于死地。
毕竟此次刘伯温是进京请罪,宋濂、高启城门迎接便是逾矩。
不过朱标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胡惟庸的确有几分急智。
上一秒还是他质问胡惟庸为何失仪。
可下一秒,胡惟庸为方才失礼找了个借口,而且还顺势给刘伯温挖了一个大坑。
只不过就在胡惟庸期待着朱标会惩治宋濂、高启二人时。
只见朱标不动声色,淡淡开口。
“孤知道了,下去吧。”
意识到朱标并不打算处置刘伯温,更没有打算牵连宋濂、高启。
纵然心中有些不甘,但胡惟庸还是恭敬在拜,退出了太子东宫。
只不过等胡惟庸一走。
朱标直接冷笑出声。
“兄长何故发笑啊。”
此时太子妃常氏端着一碗莲子羹走到朱标跟前,柔声问道:
“臣妾见那胡惟庸好似有些不甘心呢。”
“他自然不甘心。”
将一勺莲子羹咽下去后,朱标平静开口:
“此次刘伯温是进京请罪,与罪人无异。”
“而宋濂、高启二人在城门迎接,这便是失了体统。”
“往小了说,宋濂、高启与刘伯温私交甚好。”
“可若是往大了说,那便是宋濂、高启与刘伯温因结朋党,要为他周旋一二。”
“一旦朝廷决定惩治刘伯温,那宋濂、高启也要跟着被追查、甚至连坐!”
“啊....”
常氏美眸微震,心有余悸的看了眼胡惟庸离开的方向。
她还真没想到。
胡惟庸只是简单一句话,竟同时给刘伯温、宋濂、高启三人都挖了个大陷阱。
“那....兄长,胡惟庸为何对刘伯温有如此敌意啊。”
“也是简单。”
朱标伸了个懒腰,漫不经心说道:
“胡惟庸虽是丞相,可只是个右丞相,一个副职而已。”
“而左丞相的最佳人选,无外乎是他胡惟庸和李善长、刘伯温三人。”
“李善长是他师长,加上年事已高,自然会为他让路。”
“可刘伯温却是不同,无论刘伯温如何想、如何做,胡惟庸都始终将刘伯温视为政敌。”
“也是因此,胡惟庸才会多次给刘伯温铺设陷阱。”
听朱标说完,常氏这才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不过很快办看向朱标笑着说道:
“纵然那胡惟庸有再多的小心思,却依旧逃不过兄长的法眼。”
“兄长英明睿智,臣妾拜服。”
语罢,常氏学着前殿那些大臣双手举过头顶,朝着朱标恭敬一礼。
那跳脱的美眸很是调皮的打量着面前的朱标。
见她如此,朱标轻笑一声,轻揽皓腕,一把将她拉入怀中。
“你呀,本是将门之女,怎的也学朝中那些大臣一样,跟着奉承孤。”
“兄长这可真是错怪臣妾了,臣妾自然是敬佩兄长英明睿智,所以才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怎的在兄长这里,臣妾真心真意的肺腑之言反倒成了阿谀奉承。”
常氏说着,故作委屈的转过头去。
而看着常氏那绝美姣好的容颜,还有那一脸委屈的可人模样。
朱标将手放在常氏心脏位置,五指微微用力的同时玩笑说道:
“既然是真心之言,那便让孤看看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语罢,朱标透露纱衣,把握住常氏胸前的重量。
感受到朱标慢慢用力,不停揉搓。
常氏娇躯微微一颤,整个人也跟着紧绷了起来。
哪怕她已为人妇多年,可面对朱标的挑弄,此时依旧感觉胸口小鹿乱撞。
“兄长欺负人.....”
见常氏脸颊绯红,语气嗔怪的同时甚至不敢看自己的眼睛。
朱标五指再次用力后便也放开了常氏。
“今日暂且绕了你,等宫中丧期过去,孤定要让你知道什么叫以夫为纲。”
“兄长这幅样子,还真有些昏君的意思。”
“你这丫头.....”
见朱标起身还准备教训自己。
常氏忙后退两步,躲到门口后这才说道:
“如今宫中正值丧期,兄长也只会呈口舌之力。”
“只不过国事虽然繁重,可臣妾还望兄长保重身体,莫要让妾身将来独守空房。”
“你....”
不等朱标开口,常氏恭敬一拜后,连忙朝门外跑去。
看着她那一脸得意的样子。
朱标还真有些后悔给她科普后世开放的男女知识。
“兄长.....”
就在朱标感慨之际,太子妃常氏竟突然折返了回来。
只不过见她满脸凝重,朱标也收起玩闹,正色问道:
“出了何事?”
“兄长,宜伦公主跪在太子府前请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