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全篇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是由作者“薛定谔的虎”创作的火热小说。讲述了:派谁?“奴婢必定牢记云仙长的吩咐,绝不辜负陛下重托!”方正化十分惶恐,同时对云逍,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跟着万岁爷,一起见到云仙长。他恐怕是熬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熬出头。等大胜之后,他一定要好好重谢云仙长才行。……!正如王德化所料的那样。崇祯的中旨,发出去之后,立......
《精品全篇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精彩片段
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
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
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
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
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
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
这可就有大问题了。
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
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
“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
“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
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
“奴婢遵旨!”
王德化慌忙起身。
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也真是奇怪了!
万岁爷早上微服出宫了一趟。
回来就有了主意,并且态度如此坚决。
是谁给了万岁爷,如此之大的信心?
看来,得找那天随万岁爷一起出宫的人问问,询问下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这时,方正化匆匆应诏而来。
王德化瞥了方正化一眼。
这个小崽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入了万岁爷的法眼。
年纪轻轻,竟然被委以重任,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
……!
“奴婢方正化,叩见陛下!”
方正化走入宫殿,向崇祯大礼参拜。
“不必多礼,平身吧!”
崇祯和颜悦色地摆摆手。
“朕已经颁旨,以孙承宗为钦差,委你为监军,前往遵化坐镇。”
方正化吓了一跳,连忙跪下。
“奴婢也就是有一把力气,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怕是会坏了万岁爷的大事,还请万岁爷选派得力的人手。”
他倒不是推辞。
此时的方正化,才是刚从内书堂出来的小太监而已。
哪里敢担的起,监军的大任?
“你曾亲耳听到云仙长的谋划,由你出任监军,再也合适不过。”
“不过你要切记,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云仙长说的去做,要是有什么错漏,导致遵化失守,你罪莫大焉!”
光是孙承宗一个人,崇祯自然不放心。
万一他自作主张,不按“叔父”的计谋去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崇祯特意派方正化,去监督。
只要按照叔父说的去执行,哪有不胜的道理?
方正化虽说只是一个小太监。
能见到“叔父”,并且受耳提面命,说明他有这个机缘。
不派他监军,派谁?
“奴婢必定牢记云仙长的吩咐,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方正化十分惶恐,同时对云逍,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跟着万岁爷,一起见到云仙长。
他恐怕是熬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熬出头。
等大胜之后,他一定要好好重谢云仙长才行。
……!
正如王德化所料的那样。
崇祯的中旨,发出去之后,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问题不仅仅只是因为重新起用孙承宗,重用满桂和赵率教。
也不仅在于罢免三屯营二朱。
而是崇祯这次,越线了!
廷议、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这套程序,就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如今,皇帝直接下发中旨,以后,还有大臣们什么事?
还怎么为自己,争夺利益?
长此以往,朝政到底,由谁说了算?
于是乎。
当天,就有六科给事中集体上书,请求崇祯收回中旨。
崇祯早有预料,直接选择留中不发。
这下子,可就捅到马蜂窝了,直接引起了众怒。
不仅是六科,督察院、六部的官员们,也都纷纷上书劝谏。
送来的奏章,足足装了三大箩筐。
崇祯依然不予理会,看都不看,直接留中。
于是,大臣们就不客气了。
再次上的奏章中,言辞开始变得犀利、尖锐起来。
每一份奏章,都说的冠冕堂皇,言辞凿凿。
甚至声称,皇帝这样肆意妄为,从此,大明就要国将不国了。
见此,崇祯终于怒了!
他本来,就是个执拗的性子。
于是,大臣们的奏折,一律不回应,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置。
甚至连自登基一来,每天雷打不动的朝会都取消了。
而就在崇祯和大臣们,僵持的时候,消息不断从遵化、三屯营传来。
十一月初一。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四千精锐,奔袭三百里,抵达三屯营。
两个时辰前,接管三屯营的满桂,将赵率教,迎入城中。
当天晚上,孙承宗、方正化,也赶到遵化城,接管防务。
十一月初二。
方正化不顾巡抚王元雅的强烈反对。
亲自带领兵卒,查抄遵化城内乔、常、曹三大晋商开设的商号。
三家商号上至掌柜,下至伙计、亲属,一共五百余人,无一人漏网。
经过严刑拷问,很快就揪出了暗中勾结建奴的奸细。
并且,盘问出了,策应建奴的详细计划。
崇祯收到这些消息后,总算是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
“叔父”的推算,果然分毫不差!
此战,必胜!
时间来到十一月初五。
大批官员来到皇宫外请见。
声称若是崇祯不见他们,就一直静坐下去。
“遵化那边,应该快要有结果了!”
“希望孙承宗、满桂,没有让朕失望!”
崇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烦躁,压制下去。
这些天,他看似稳如泰山。
实际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他不得不担心。
同时,他也对朝中的大臣们,感到彻底的失望。
这时,王承恩进来禀报:“万岁爷,宫外的大臣,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人准备死谏……”
“他们这是打算,逼宫吗?”
崇祯冷哼一声,“摆驾平台,让他们都过去!”
平台位于建极殿,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
平台召对是大明的一项惯例。
崇祯来到平台时,有资格列席的官员,全都到齐了。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开始发难。
“陛下不经内阁下发中旨,有违祖制,恳请陛下,收回中旨!”
“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副总兵朱来同,何错之有?为何陛下,直接以中旨罢黜?”
“陛下这是乱命,臣等不敢从命,请立即收回!”
还有一盘蒸红薯,一盘煮土豆。
大臣们面面相觑。
这就是陛下所谓的晚膳?
这是些什么鬼?
徐光启又是一声惊呼:“这是……玉米、土豆和番薯!”
崇祯十分意外:“徐爱卿认得这三样作物?”
“启奏陛下,臣不仅认得,还在自家的田庄里,试种了不少。”
“臣本打算,等明年再试种一批,总结出详尽的耕作之法,再奏请陛下,向全国推广!”
“想不到陛下竟然已经得到了这三样作物!”
徐光启激动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崇祯欣喜不已,看徐光启的眼神,如同发现了一件奇宝。
谁说咱大明的官员,都是尸位素餐?
这不是有一位关心民生的大臣吗?
过几天就把徐光启带去见叔父,看他还怎么说。
崇祯心情大好,笑着说道:“众卿先品尝,其他事情,稍后再说。”
众人虽然都是饿的肚子咕咕叫,可是在御前用膳,必须讲究礼仪。
因此都是吃的十分文雅,却也都吃的津津有味。
感觉这三样食物,简直是这辈子都不曾享用的美食。
等大臣们都吃的差不多了。
崇祯放下碗筷,叹道:“若是天下百姓,每餐都能跟今日一样吃饱吃好,大明何愁不能中兴?”
大臣们都不傻。
意识到今天的正戏来了,于是全都打起精神。
“不知这三样作物,产量如何?”
“是否能当做主粮,又是否适合全国推广?”
温体仁猜出崇祯的用意,十分配合地问道。
崇祯看向徐光启,“徐爱卿,你来给诸位爱卿解答。”
“玉米、土豆、番薯,都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完全可以在全国推广。”
“臣的田庄里,土豆今年的亩产是四千三斤,红薯五千七百斤,玉米一千二百斤。”
徐光启的话音一落,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崇祯虽然知道答案,但心中依然不免一阵火热。
韩爌等人心思转得飞快,计算着利益的得失。
很快,他们就想透了,皇帝陛下是打算推广这三样作物。
这样的高产作物,一旦全国推广,对他们有害而无益。
于是乎,众人纷纷出声反对。
“世间绝无可能有如此高产的粮食!”
“人吃五谷,这是常识,除了五谷之外,哪里还有什么新的作物?”
“谁敢保证,这新作物无毒?”
“亩产数千斤的粮食,简直是胡说八道!”
“陛下,臣弹劾徐光启欺君!”
“危言耸听,妖言惑众,荒谬之极!”
王晨恩喝道:“肃静,御前不得失礼!”
崇祯脸色阴沉下来,冷漠的目光,从那些反对的大臣身上掠过。
大殿内,顿时寂静无声。
“这三样作物,早就在福建、广东等地耕种。”
“并且就在京郊昌平赵家峪,有人在全村推广三样作物,因此在大灾之年,依然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能吃饱。”
“这是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你们不曾问过,更不曾查过,怎么就断定徐卿是在危言耸听,还要弹劾他?”
崇祯面带怒意,声音冰冷。
他不仅震怒,同时也失望极了。
‘叔父’说的一点都没错。
这些大臣,心里装的,全都是自己的利益。
哪里会去管百姓的死活?
以前还真是瞎了眼,竟然指望靠他们来中兴大明?
在崇祯目光的注视下,大臣们刚刚有些暖和的身子,又是一阵寒意。
徐光启大吃一惊,问道:“臣斗胆,敢问陛下,这人是谁,竟然也知道玉米、红薯、土豆?”
崇祯答道:“此人是一名道士,道号云逍子。”
韩爌想到前几天的事情,顿时心中一凛:这道士,莫非就是那蛊惑陛下的妖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