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全集阅读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全集阅读

文盲写小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这部小说的主角是崇祯王承恩,《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军事历史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敌人,记住了吗?”“遵命。”他转过身,对着身后的将士们喊道:“强敌当前,全体听命。”“太子是国之储君,大明的未来。”......

主角:崇祯王承恩   更新:2024-06-16 21:5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全集阅读》,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这部小说的主角是崇祯王承恩,《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军事历史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敌人,记住了吗?”“遵命。”他转过身,对着身后的将士们喊道:“强敌当前,全体听命。”“太子是国之储君,大明的未来。”......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全集阅读》精彩片段


“友军个屁!”高文采指着那个锦衣卫的脑袋破口大骂,“你他娘的没脑子吗?骑兵都是精锐,附近就算有精锐也被陛下调到京师驻防了。这些人肯定是穿着边军的盔甲的敌人,想用这种方法以假乱真。”


“传令所有人,准备迎敌!”

“高千户,邓珲怎么处理?”太监张容问道。

高文采看着一脸决绝的邓珲,心乱如麻。

太子的鹤驭距此不足十里,敌人的骑兵距此二十里,双方一旦遭遇,后果不堪设想。

在骑兵眼里,那些马车如同案板上的鱼肉,手起刀落就能收割对方的性命。

他必须立刻布防阻击敌人。

然而,邓珲和他的一千人想当逃兵。

怎么办?

“邓守备,刘都督距此不到十里,等他到了就能拿到钱,何必急于一时?”高文采试图说服邓珲。

邓珲不屑地笑了:“那些钱我们有命拿没命花,你猜到了南京后刘文耀会不会找麻烦?”

高文采没话说了。

确实,刘文耀即使给钱也是一时的妥协,到了南京绝对会算总账。

邓珲继续说道:“我邓某人只认一个道理,吃朝廷的饭,给朝廷做事。朝廷不给饭,我就不做事。你我都是军人出身,现在放了我,我和手下的兄弟们立马转身就走,绝不找你的麻烦。”

“否则咱们在这多拖一刻钟,太子那边就多一刻钟的危险。”

高文采死死的盯着邓珲,片刻后缓缓说道:“放了他,让他出去。”

太监张容试图阻止:“高千户,临阵逃脱者死罪,砍了他以整军纪。”

高文采摇头,吩咐道:“让他走。”

邓珲朝高文采点点头,“高千户,后会有期。”

转过身,对着张容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随即匆匆离去。

邓珲离开军帐后高文采才无奈的说道:“他既然敢来,就已经做好了对策。一千对一千,你我有几成胜算?”

“况且是不是逃兵不是你我说了算,他是五品,我也是五品,官职高的说了才算。”

“算了,多说无益。现在立刻启程与都督会合,保护太子。”

来到帐外,天津的守军已经开始撤离。

这些人手脚特别麻利,不消片刻就将所有的东西收拾干净,随后迅速离开。

高文采他们更快,直接丢弃了营帐,所有人快马加鞭赶路。

与刘文耀会和的路上,高文采不停地叹气。

邓珲是胆小怕死的人吗?

并不是。

他们做错什么了吗?

好像错了,又好像没错。

于国法军纪来说,他们错了。于情于理来说,他们没错。

总不能让他们饿着家人的肚子去保家卫国吧?

......

战马速度很快,借着月色一行人很快刘文耀会和。

左都督刘文耀得知邓珲临阵脱逃后顿时大怒,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只能让人记下来秋后算账。

“报..,都督,西北十里发现一支骑兵,人数约有三千,正朝我方赶来。”

刘文耀刚想询问军情,探马便报告了消息。

负责侦查的锦衣卫坐在马上报告消息后没有停留,扬起手中的马鞭在此疾驰而去。

刘文耀知道不能在犹豫了,在犹豫下去不但太子难保,整个南迁的队伍也将全军覆没。

“高文采!”

“末将在!”

“我再给你一千人马,你带着两千人前去御敌,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拖住敌人,记住了吗?”

“遵命。”

他转过身,对着身后的将士们喊道:“强敌当前,全体听命。”

“太子是国之储君,大明的未来。”



王承恩朝最近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急忙从外面端进一个托盘,上面放着文房四宝。

崇祯背着手,沉声说道:

“阎应元,直隶通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

“陈明遇,浙江上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

“冯厚敦,南直隶金坛人,现任江阴训导。”

“六百里加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

王承恩看着这些陌生的名字,卑微的官职,他脑子有点空。

“皇爷,他们三人是何身份?臣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

“不该问的别问,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王承恩吓得脸色铁青,跪在地上磕头请罪:“皇爷恕罪,臣这就安排人去办。”

“等等,只让阎应元一个人来就行了。”

“遵旨。”

“第二件事,给冯元飏回信,最迟明日午时与他在通州会和。”

“第三件事,把吴孟明,李若琏还有王之心都喊来,朕有事吩咐!”

“遵旨!”王承恩边往外走边在心里琢磨。

吴孟明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是指挥同知,他们分别是锦衣卫的一号和二号人物。

王之心是东厂提督。

皇爷找他们作甚?难道皇爷要杀人?

略微停顿后王承恩加快了脚步,杀人好啊!这帮误国误君臣子都该死。

可是流贼将至,此时杀官员不好吧?

想到这他扇了自己一个耳光,玛德,皇爷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操这份心干什么!

管好宫里的太监,看好九门就行了。

不多时,王承恩回到崇祯身边说道:“皇爷,吴指挥使,李同知,王提督,都在门外候着。”

“让他们进来。”

“是,定西伯唐通和杜之秩在门外求见,不知皇爷是否召见?”

崇祯一拍脑门,他竟然把这件事忘了,“让他们一起进来吧。”

“是。”

唐通已经被崇祯封为定西伯,他穿着红色的麒麟服,站在门外四处偷看。

当他看到吴孟明和王之心后,心里咯噔一下。

锦衣卫和东厂怎么也在?

他们要干什么?

短短瞬间,他把这辈子干过的坏事都回忆了一遍。

难道皇帝要对自己下手?

想到这,唐通后悔了。

后悔不该奉旨勤王,更不该进宫讨要封赏。

自崇祯登基以来官员的下场都很惨,带兵的文官武将更是惨上加惨。

崇祯二年,蓟辽总督袁崇焕奉旨勤王解了京师之围,次年被凌迟处死。

崇祯四年,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被免职,十一年战死。

崇祯五年,兵部司务孙元化被治罪砍头。崇祯十四年,兵部右侍郎郑崇俭被治罪砍头。

崇祯十六年,兵部尚书孙传庭在一道道圣旨的催促下仓促迎战,兵败身亡。

还有卢象升,曹文诏...

有心想走,看着殿门两侧的锦衣卫唐通知道自己走不了。

他低着头跟在王承恩身后走进大殿,施礼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定西伯为何来此?”崇祯故意问道。

事已至此,唐通只能实话实说:“陛下,臣此次前来一是领取军饷,二是叩谢皇恩。”

他麾下的八千兵马缺了五个月的饷,作为勤王之师,多少得给点才行,否则极易引起兵变。

崇祯微微一笑:“你想要多少?”

唐通皱着眉大脑飞快运转。

他知道朝廷没钱。

既然没钱,崇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警告?

警告什么?

警告不要向朝廷要钱?

可如果没钱,这八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唐通思考良久后,强忍着心中的恐惧说道:“臣需一万两白银。”

不等崇祯说话,奉旨监军的太监杜之秩怒斥道:“唐总兵,哦不对,是定西伯大人;现在朝廷缺钱缺粮,去哪儿弄一万两银子?”

“别说没有,就是有也不可能用在咱们身上。回去告诉手下的兄弟们,现在朝廷困难,忍一忍就过去了。”

说完这些话,杜之秩得意的抬起那张尖酸刻薄的脸,希望能得到崇祯的赞赏。

“杜监军,你没带过兵,不知道带兵的难,我说的一万两已经够少了。”唐通咬牙切齿的看着杜之秩,心中无比恼怒。

他搞不懂,大明朝这位皇帝为什么不信任他们这些武将?

每次出兵,总会派太监监军。

他们狗屁不懂,甚至都没听过炮声。坐在中军帐里胡乱指挥,能赢才怪!

崇祯看着杜之秩小丑般的表现,心中冷笑。

历史上就是这厮,在唐通准备迎战时派人打开城门投降了。

该死!

“杜之秩说的好啊!”崇祯面带微笑,“朕有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

“臣遵旨。”

“如果,朕是说如果定西伯私通流贼,你该当如何?”

崇祯的话,瞬间让唐通后背一凉。

自己在前线奋勇杀敌,皇帝却猜疑他私通流贼。

霎时间。

惊讶,难过,委屈,愤怒,后悔等各种复杂的心情在心中蔓延。

他知道,该来的猜忌终究还是来了。

早知道就该向刘泽清学习!

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受伤不能奉旨勤王。

崇祯得知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他几百两医药费。

天理何在?

杜之秩斜视唐通一眼,悠悠说道:“臣会用陛下赐的利剑,砍他的头。”

唐通跪地求饶:“陛下,臣冤枉!”

崇祯轻轻摆手:“定西伯不必喊冤,朕说的是假如,切莫在意。”

唐通颤颤巍巍的站起身,对杜之秩的恨意和崇祯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崇祯身为皇帝,竟然不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

这大明,不保也罢!

崇祯继续问杜之秩:“如果你私通流贼,定西伯该怎么办?”

“我?”杜之秩愣了下,毕恭毕敬的说道:“奴婢忠于陛下,忠于大明!”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朕说的是如果。”

杜之秩跪地叩首:“若奴婢私通流贼,就请定西伯砍下臣的头。”

“好!”崇祯拍手鼓掌,“既然承认了,定西伯还不赶快动手?”

???

唐通愣了。

杜之秩也愣了,他以为崇祯在开玩笑,脸上堆着笑容说道:“陛下说笑了,奴婢胆子小,经不起这种玩笑。”

“你也配?”崇祯面无表情。

看着崇祯那张严肃的脸,杜之秩慌了。

平日里深受皇帝信任,怎么也没料到会有杀身之祸。

他匍匐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陛下臣冤枉!臣忠于陛下,忠于大明,绝不敢做出违逆之事,望陛下明察!”

“明察?”崇祯冷笑着从王承恩手中接过冯元飏的密信,随手甩到地上:“你与流贼往来的信件早已被王承恩截获,这就是你私通流贼的铁证!”


官员和勋贵们没什么反应,负责护送的厂卫和锦衣卫顿时精神一震,他们齐声喊道:“谢万岁。”

崇祯顿了顿,大手一挥:“太子南迁,即刻启程!”

没有钟鼓,也没有乐器。

太子南迁的车队在午门前集结完毕,随着皇帝一声令下,百余架马车缓缓启程,驶离京师。

出了左安门后,车队行进速度非常快。

在他们离开城门的同时,京师外几个商人模样的人飞身上马,朝不同方向疾驰而去。

看着月光下飞扬的尘土,锦衣卫千户高文采眉头紧锁。

从队伍集结的那一刻起,他心神不宁。

流贼虽然距离京师尚远,但哨马遍布四周。一旦京师异动,消息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出去。

近三千人的队伍,不但有太子,皇子公主,还有大明勋贵,朝廷重臣。

可以说,他护送的是大明半壁江山。

责任越大,压力越大。

高文采拍马走到左都督刘文耀身旁,低声说道:“都督,此去通州不足六十里,臣以为应快马加鞭赶路,缓怕生变。”

“一路颠簸,我怕女眷们无法承受。”刘文耀很是担心。

“李阁老出发前让人在里面垫了厚厚的被褥,不会太颠簸。”

刘文耀思索片刻,点点头:“行,你通知下去,所有人快马加鞭。”

“遵命!”

......

京师,午门外。

看着南迁的车队消失在黑暗中,勋贵和大臣们转身就要离开。

“诸位王公大臣请留步,陛下有旨意。”王承恩一瘸一拐的走上前,大喊道。

众人停下脚步转回身,来到崇祯面前再次施礼。

“诸位,朕今天遇刺的事都知道了吧?京师不安全了!诸位身怀巨贾深夜独行,遇到贼人怎么办?”

“这样吧,为了你们的安全,朕特意在皇城之中圈出一块地方,汝等将马车放到此处,等天明之后朕派人将马车送回去,如何?”

众人听罢先是一愣,随后面面相觑。

陛下这句话是几个意思?

借不到钱,改抢了是吧?

周奎第一个不答应,他躬身施礼:“陛下为国事操劳本就疲惫,老臣就不麻烦陛下了。”

“老臣请告退!”他不等崇祯答应,转身就走。

崇祯能让他得逞?

“王承恩!”

“臣在!”

“去,将午门前和左安门附近的马车全部牵到皇城之中,如遇阻拦,就地抓捕,压到镇抚司。”

“遵旨!”

午门外,安静的有些可怕。

周奎第一个跪倒在地:“求陛下开恩。老臣积攒半生的积蓄都在马车上,陛下若是将这些家产没收,老臣...我生不如死。”

“求陛下看在周皇后为大明生儿育女的份上,放过老臣。”

“这些都是臣的血汗钱,陛下!陛下!”周奎声音悲怆,不忍细听。

崇祯微微摆手:“国丈言重了,朕怎么会没收你的家产?只是朕记得国丈亲口说过,家中贫寒,无钱可用,去年一度向周皇后借钱度日,不知今日这些家财从何而来?”

“是偷得?”

“抢的?”

“还是贪墨而来?”

“你可以不说,但锦衣卫的诏狱能让你开口,要试试吗?”

听到诏狱二字,周奎浑身一阵颤抖。诏狱在他眼里与地狱无异,活着进,死了都不一定出来。

“陛下,纵使老臣有万贯家财也是受皇家赏赐而来,何来贪腐一说?”

这句话说的非常有水平!皇家赏赐历来随意,内廷虽有记录,一时半刻却也查不清楚。

“若陛下不信,就将老臣押进诏狱,还臣清白!”

此言一出,现场的气氛僵住了。

周奎怕诏狱吗?


锦衣卫百户王世德躬抱拳拱手:“末将在!”


“你带五百锦衣卫与张容一起将此人拿下,他若逃跑你们不必追赶,即刻回援。”

“遵命。”

“汪学海。”

“在。”东厂太监王学海拨马出列。

“你带二百厂卫将那伙与步兵缠斗的流贼尽数斩杀。”

“遵命。”

张容带着王世德再一次发起冲锋,王学海带着二百人支援步兵,刘文耀则带着一百人打扫战场。

说是打扫战场其实就是补刀。

救治伤员,补刀敌人。

果毅将军张能见明军追来,立刻就跑。

就算明军不追他也会撤退,连日奔波人困马乏,早已是强弩之末。

再战斗下去必将全军覆没。

且此地属于明军势力范围,孤军深入已是大忌,决不能就留。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活捉明太子。

既然明太子朱慈烺不在这里,他们也就没必要继续打下去。

随着张能的离开,战场上的流贼逐渐放弃了抵抗,纷纷扔下武器打算投降。

刘文耀来到一个投降的士兵面前,面无表情的问道:“此次前来你们何人带队?”

“是...是果毅将军张能。”

“哦,砍了!”刘文耀得到答案后一声令下,将所有流贼士兵全部斩首。

他们都是流贼死忠,放了也会想办法回到流贼队伍之中。

尤其是这些人手上沾满了明军的鲜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杀完俘虏后,刘文耀请点人数。

这一战伤亡惨重。

一千锦衣卫死二百八十四人,伤一百七十六人。

一千厂卫死了三百七十一人,伤八十九人。

伤亡最严重的是天津守军,他们一千人死了七百五十二人,剩下的几乎人人带伤。

看着死伤惨重的守军,天津巡抚冯元飏泪如雨下:“造孽啊,造孽!”

刘文耀在心中默算之后吩咐道:“锦衣卫东厂与我一起护送太子车驾前往直沽,天津守军伤亡惨重,返回驻地修整。”

“你们当中官职最高的是谁?”

一个浑身是血的人站起来看了看,开口说道:“末将任把总一职。”

刘文耀点点头,说道:“我给你留下两车银子,虽然不多却也能兑现我的承诺。你们即刻启程回到驻地,休养生息。回去后将人名册递给骆养性(锦衣卫前指挥使,现任天津总督一职),到了南京我向陛下请旨,论功请赏,并将战死将士的名字刻在忠烈祠内。”

浑身是血的把总眼睛瞬间湿润,他单膝下跪:“末将遵命。”

“启程!”

刘文耀带着一千多锦衣卫收拢队伍,重新启程。

在流贼的追杀之下,南迁队伍损失不轻。

朝臣、勋贵皆有伤亡,路上啼哭之声不绝于耳。

有几个勋贵看到刘文耀后破口大骂:“刘文耀,你不得好死!流贼追来时你不在后面阻挡,反而将我等抛在最后吸引流贼,到了南京饶不了你!”

刘文耀面带歉意:“宣城伯莫要生气,幸亏你们的金银挡路,否则流贼不会乱阵型,我们也无法取胜,到了之后我给诸位给论功请赏!”

“放屁!放你娘的屁!”宣城伯卫时春大怒,“流贼还未追来时你就带着锦衣卫、厂卫跑没影了,哪来的侥幸取胜?分明是他们杀够了!”

“还有,太子呢?你奉命保护太子安全,我可是亲眼看到你抛下太子的鹤驭逃跑的。”

提到太子,一行人终于找到攻击刘文耀的理由了。

此行的目的是护送太子,如果太子出了意外,他们完全有理由将刘文耀革职查办。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