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新书网 > 现代都市 > 热门作品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

热门作品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

林澈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叫做《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是作者“林澈”写的小说,主角是林澈朱元璋。本书精彩片段:穿越到大明洪武,成为一名参加殿试的贡生。深知洪武朝当官不易的他,一心重返前世。奈何系统要求,只有被朱元璋处死,才能回到现代。于是乎。殿试策论上,林澈洋洋洒洒写下《科举取仕,误国误民疏》,一心求死!老朱震怒,将林澈打入诏狱,秋后问斩。本以为要吃些苦头的林澈,诏狱结识一位勋贵二代。没事给他讲讲课,不但没受罪,反而十分享受。“林先生,何为‘资本论’?”“林先生,‘官绅......

主角:林澈朱元璋   更新:2024-02-26 07:4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澈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热门作品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由网络作家“林澈”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叫做《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是作者“林澈”写的小说,主角是林澈朱元璋。本书精彩片段:穿越到大明洪武,成为一名参加殿试的贡生。深知洪武朝当官不易的他,一心重返前世。奈何系统要求,只有被朱元璋处死,才能回到现代。于是乎。殿试策论上,林澈洋洋洒洒写下《科举取仕,误国误民疏》,一心求死!老朱震怒,将林澈打入诏狱,秋后问斩。本以为要吃些苦头的林澈,诏狱结识一位勋贵二代。没事给他讲讲课,不但没受罪,反而十分享受。“林先生,何为‘资本论’?”“林先生,‘官绅......

《热门作品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精彩片段


只有魏国公、大将军徐达站在那里,若有所思。

朱元璋看着下面义愤填膺的众位大臣,忍不住呵呵一笑。

真被林澈这狂生说准了。

朝堂之上不管是正直之臣,还是奸佞之辈,在这件事上都保持着高度一致。

作为这一政策的受惠者,谁会无故主动站出来反对呢。

自己找不痛快的同时,还惹来一身的骚。

在老朱的眼里。

徐达、刘三吾、傅友文在朝堂上也算正直清廉的官员了。

连他仨都没有异议,朝堂上哪还有官员站出来说话的。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刘三吾,淡然一笑:“刘爱卿,你可知道陈述此事的是何人?”

刘三吾伏地道:“臣不知!”

“刘爱卿,此人可是与你颇有渊源。”

刘三吾浑身一震:“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说起来,此人可是你的弟子,他就是今岁科考贡生林澈。”

朱元璋冷冷说道。

“林澈?!”

“原来是这个狂生,他不是被打入了诏狱?怎么还敢大放厥词,非议朝政?!”

“该立斩不赦,不,该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臣附议!”

“…”

闻言。

李善长、胡惟庸、傅友文都惊惧不已。

连冷眼旁观的徐达也是一阵愕然。

这位江浦贡生,半月前殿试上,上疏痛陈科举取仕弊政,引得皇上勃然大怒。

本以为以朱元璋残忍、多忌讳的性格,这位狂生必将被当场仗毙奉天殿。

然而让满朝文武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这次居然忍了。

仅仅将这位狂生打入诏狱,秋后问斩。

今天在坐的除了大将军徐达公务在身,韩国公李善长赋闲在家外,其他三位都是半月前殿试的亲历者。

尤其是身为大学士、礼部尚书刘三吾,更是那场殿试的主持者。

江浦贡生林澈还是刘三吾在会试中,亲笔录取的第一名。

当初在会试阅卷时,看到林澈的八股策论,认为是难得一见奇才。

结合林澈俊逸容貌,刘三吾认为此次殿试,状元非林澈莫属。

哪知这家伙在殿试时,突然抽风一般,对着科举制度一顿输出。

引得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刘三吾当时吓傻了,差点尿在大殿上。

毕竟,林澈会试第一名,就是他这位大学士录取的,这么算来,林澈也算是自己的弟子。

这些天他每天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不过,还是应了一句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刘学士,你现在还认为此人在妖言惑众、狼子野心?”

朱元璋不露声色,没理会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口诛笔伐,而是饶有兴致的盯着刘三吾。

刘三吾长叹一声,一脸苦笑跪倒在地,“回陛下,臣有罪…”

“刘爱卿!”

不等刘三吾把话说完,朱元璋打断了他:

“刘爱卿,咱先不说你之前在朕面前推荐之罪。

朕问你的是,公田补贴俸禄之策,是否为弊政,你有何见解?!”

“朕就想听你说句真话!”

朱元璋此言一出。

刘三吾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这时,旁边左丞相胡惟庸出列,朗声奏道:

“陛下,倘若微臣没记错的话,该狂生就在数天前的殿试上,公然炮轰传承数朝的科举取仕制度。”

“此等宵小,还没进我大明官场,就敢妄议朝政,故弄玄虚,妖言惑众。”

“不杀此人,朝廷威严何在?皇家颜面何在?”

“臣恳请陛下早日诛杀此贼,防止妖言弥漫!”

胡惟庸这一番话,看似掷地有声,却没有任何新意。

完全和韩国公李善长遥相呼应。

朱元璋知道胡惟庸与李善长既是同乡,又是姻亲。

李善长虽然赋闲在家,却是淮西勋贵们的领袖。

也是胡惟庸与淮西勋贵们之间的纽带。

眼看胡惟庸与李善长一唱一和。

朱元璋脸色阴沉了下去。

而这时。

一直沉默不语的大将军徐达突然开口道:

“启禀上位,臣难以苟同胡相之言。”

“臣以为,这狂生虽言辞犀利,有大逆不道之嫌,但其中的观点,并非无稽之谈。”

“若真如之所言,公田补贴俸禄之策造成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其后果与前朝又有何异。”

“上位带着臣等推翻元酋,建立大明,不就是希望全天下老百姓都有田种,有饭吃?”

“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假如这一政策若违背了这一初衷,臣以为废除也罢!”

!!!

铿锵有力的声音,震得在座诸大臣哑口无言。

胡惟庸像是吃了苍蝇一般,长大了嘴巴傻愣愣站在那里。

韩国公李善长也很纳闷。

这位国公爷常年带兵在外,甚少参与国事讨论。

即使参加,若非涉及军事方面,否则很少发表意见。

这次讨论的议题,与军事毫无关联。

他凑什么热闹?

还有。

公田补贴俸禄之策,已经执行好几年,在官员中反响很好。

每个官员都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

你徐天德起什么哄,就因为一个狂生妄言,竟然要废除?

岂有此理!

李善长上前就要反驳。

就在这时,太监刘和进来禀告:

“启禀陛下,都尉府都尉毛骧求见。”

“宣!”

“宣都尉毛骧觐见。”

刘和一甩拂尘,尖声宣道。

就见都尉府都尉毛骧身穿飞鱼服,斜跨绣春刀,快步走进御书房。

毛骧来到御案前,单腿跪地,双手将一份奏折高举头顶:

“臣,亲军都尉府都尉毛骧有秘折启奏。”

朱元璋不动声色抬了抬手。

刘和赶紧上前将毛骧手上的秘折取下,快步递给御案后的朱元璋。

然后一挥手,毛骧退了出去。

朱元璋展开秘折,看了下去。

紧接着脸色变得青一块白一块。

看完。

朱元璋将秘折递给身旁的太子朱标,一双虎目瞪着众人。

呯!

然后用力一拍御案。

下面众人忍不住心猛的一揪。

皇上又遇到什么事了?

发这么大脾气!

朱标接过秘折,看了几眼脸色也瞬间阴沉了下来。

目光冷冷的注视着众大臣。

半响。

朱元璋调整了一下情绪,狠狠瞥了眼李善长,对欲言又止的刘三吾道:

“刘爱卿,我看你有话要说,说吧,最好知无不言。”

说完,闭上眼睛,手抚额头轻轻搓揉。

太监刘和眼疾手快,赶紧上前帮朱元璋揉捏起来。

刘三吾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扫了一眼李善长,整个人犹如脱胎换骨:

“启禀陛下,臣仔细将贡生林澈之言仔细琢磨了一番,发现此子所言颇有一番道理。”

“陛下将公田赏赐给天下官员,按品位大小从几千亩到数亩不等。”

“想我朝大小官员不下数万,这么多官员,这么多良田皆不纳税。

这负担必然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不堪重负啊!”

说到这,刘三吾抬头看了眼朱元璋,对方示意他继续,然后接着说:

“如若这些农民放弃田地,低价转卖给官员士绅,然后从他们手里租地来种,反而负担减轻。”

“必然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农民都将手中的良田卖出。”

“到时候,田地尽掌握在官员士绅手里,还有谁向朝廷纳税?”

“一旦遇到饥荒年景,老百姓无田可种,朝廷无赋税可收,岂不是天下大乱?”

“那就真的应了林澈所言,‘大明危矣’。”

听到这里。

朱元璋脑门上的汗都渗了出来,呼吸也是变得急促起来。

经过刘三吾这一剖析,加上秘折上的数据,朱元璋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时,一直准备反驳的李善长再次站了出来,高声道:

“大胆刘三吾,尔敢在圣前一派胡言!”

“你的这些话,都是假设推断出来的,毫无根据可言。”

“倘若仅凭推断就认为皇上亲自拟定的政策有悖,那皇上颁布每一项政策,是不是都要拿来推敲一番?”

“那朝廷上下岂不是乱成一锅粥?”

“刘三吾,你不要因为这狂生是你的弟子,就盲目庇护…”

这时,朱元璋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够了!”

眼见朱元璋脸颊涨红,双眸喷火,李善长不敢再争论下去。

朱元璋狠掐眉心,盯着李善长问道:

“百室,咱当年赐你公田多少亩,你可还记得?”

“回上位,洪武五年,上位赐我等六位国公,良田三千亩,老臣岂敢遗忘。”

李善长作一长揖,朗声回道。“好好好,难得你记得这么清楚。”

朱元璋冷冷一笑,接着问:“百室,三年了不知你家良田还有多少?你可有计算?”

此言一出,李善长冷汗瞬间从额头渗出。


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父子俩都陷入沉思。

这时,隔壁传来交谈声,吸引两人的注意。

“越狱的事到此为止,无须再说,咱就当没发生过。现在咱们接着上课,昨天酒喝多了,说到哪了?”

林澈抿了口酒,看着朱樉赞许道:

“不过,你小子昨天安排的按跷确实舒服,昨晚睡眠质量都好了很多。”

朱樉嘿嘿一笑,接口道:

“昨天先生讲到皇上颁布重农抑商的原因,说到一半,就醉过去了。”

“我花了点银子,让人给先生按跷,舒服就好,先生天天给咱上课辛苦了。”

林澈笑了笑,没有纠缠这个话题,开始讲课:

“你知道,当今皇上农民出身,对商人天生没有好感。”

“认为,商人在赚取钱财后,大量购置田地,逐渐成为地主,进而剥削农民,”

“还有,商人四处奔走,朝廷难以管理,连收税都找不到人,在皇上看来这些商人就是一群毫无价值的社会蛀虫。”

“这些都是当今皇上,制定重农抑商的重要原因,却给大明商业造成了极大破坏。”

说到这,林澈停顿了下,随即语气加重:

“其实皇上错了!”

“商业与商人,两者有本质区别的!”

“商业,是通过买卖方式使得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本质是交换,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

林澈喝着小酒将前世学的一点经济学知识卖弄了一番。

朱樉闷头闷脑的听着,一脸茫然。

‘商品流通’?

‘价值认识’?

‘等价交换’?

朱樉发现每次林澈讲课,嘴里总能蹦出几句莫名其妙的新鲜词儿。

可是一番解释后,又总能让他眼前豁然一亮。

这次朱樉没有主动询问,他知道林澈一定会解释的。

果然。

林澈看到朱樉茫然模样,知道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超纲了。

“呵呵,这个讲的有点深,超过了你的理解范畴。”

“这样吧,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你一听就明白了。”

林澈倒了一杯酒,端在手上,随即举了一个例子。

“比方说我是应天人,可是住在北平生活。”

“北平那里种小麦,吃面食,可我从小吃惯了南方的稻米,不习惯吃面食。”

“可是家里只有小麦,没有稻米,这时我怎么办?”

朱樉下意识的答道:“交换!”

“对!就是交换!”

林澈赞许的看了眼朱樉,将手中酒一口干了。

“我拿着家里一斗小麦,在集市上却只换到了半斗稻米。”

“你是不是觉得我吃亏了?”

“是啊!一斗麦子只能换半斗稻米,怎么算也是你亏了。”

朱樉大脑没有过滤,直接开口说道。

“猪脑子!一天就知道打打杀杀,想问题太简单!”

隔壁朱元璋听到这里,嘴里骂了一句。

朱元璋虽然没有做过生意,却知道有些商品,换了地方价格就不一样。

这边。

林澈瞥了眼朱樉,摇头失笑:

“说你简单,你还真是简单。”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从多方面考虑。”

“我现在身处北平,可是北平不产稻米。”

“想得到稻米怎么办?只能从南方调稻米到北平来。”

“这样就牵扯到商品流通问题。”

“从南方调稻米到北平路途几千里,又是陆运又是漕运,难免会有损耗。”

“运粮过程中需要雇人、雇车、雇船,这又是一大笔开支。”

“稻米运到北平,加上损耗、人工费、运输费等等,折算下来,半斗稻米已经是南方本地一斗稻米的价值。”

“这就是一斗麦子换半斗稻米,看似不合理,却遵循着等价交换。”

经过林澈这么一解释,朱樉顿时恍然大悟。

隔壁的朱元璋父子,听了也是频频点头。

林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深入浅出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商品流通’,‘价值’还有‘等价交换’这些生涩的词汇,也都一一解释清楚。

朱樉眼眸充满着崇敬,林先生几句话功夫,就让他弄懂了什么叫商业。

相比于大学堂里的那些大儒,林澈讲课总是那么的深入浅出、轻松写意。

林澈讲的轻松,自己学起来也不累。

没有之乎者也的,绕的人晕头转向,越听越糊涂。

朱樉站起来主动给林澈和自己酒满上。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林先生,这杯酒我敬你。”

说着满满一碗酒,一口干了。

林澈也不客气,端起碗也将酒干了。

酒喝了,林澈继续讲课:

“说了商业,咱们再来说说商人。”

“商人简单来说就是靠从事商业为生的人。”

这次,林澈没有咬文拽字,是因为他自己也不记得商人这个名词解释。

何况自己即使记得,说出来这憨货也一定听不懂。

果然,这么一说,朱樉立刻就懂了。

“先生,应天府街道旁边那些开饭馆、茶楼和杂货铺的那些人,都算作商人吧!”

“对,主要从事商业为生的人都叫商人。”

林澈颇为赞赏的点点头。

“商人有多种,不是皇上想象的那样,四处奔走、盘剥百姓那些人叫商人。”

“他们只是商人中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商人都有自己的产业,扎根在当地。”

“像酒肆、茶楼、饭庄…他们都在当地从事商业活动,按时纳税,合法经营,靠服务赚取利润。”

“不存在剥削百姓,相反他们赚取的都是有钱人的钱,百姓穷的饭都没得吃,谁会上这些地方消费?”

“所以说大多数商人,与老百姓并不冲突,他们也像百姓一样,靠着辛勤劳动获取利润,养家糊口。”

“商人最大的贡献是带动就业,促进城市发展。远的不说,就说应天府吧,应天府的繁华热闹,还不是因为商业带动的!”

朱樉被林澈这番话,说的一愣一愣的。

半天才冒出一句:“什么是带动就业?”

林澈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一番话,用词有些前卫。

这里不是六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

带动就业、促进发展这样的词汇,几百年后的才会出现。

“‘带动就业’?我举个简单例子你就明白了。”

“应天府一名商人开一家饭庄,开饭庄总不能事事都自己来吧,他总得请厨役吧,请小二吧、请账房先生吧。”

“这些人因为商人开饭庄,在饭庄干活,而领取工钱,养活家人。”

“这就叫做带动就业。”

朱樉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林澈喝了口酒,继续说道:

“当今皇上不经过调查,就将这些商人定性为剥削者,你觉得这样妥当?”

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