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潘文方悦的其他类型小说《假如你也在巴黎潘文方悦结局+番外小说》,由网络作家“南风辞晚归”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了几秒,窗外的天刚亮,舍友还在熟睡,天光微弱地映在天花板上,她却像一瞬间被扔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有高兴地跳起来,也没有立刻告诉任何人。不是不激动,而是心里某个地方,忽然静下来——那种“终于等到了,却也真的要走了”的恍惚。她最先想到的那个人,是潘文。她本来想告诉他。她还特意截图了邮件,想配一句“我通过了,谢谢你当初鼓励我勇敢试一下”。可聊天框打开又关,打字打了一半又删。不是因为吵架或冷战,而是她忽然意识到——他们之间,好像早就不再是那个可以“并肩期待未来”的关系了。—她还是说了。“我可能九月要出国了,法国。”她以为他会问:“你什么时候走?”、“我能去送你吗?”、“你想要什么我提前准备”。可对面沉默了几秒,回复简短:“是之前那个项目?”“...
《假如你也在巴黎潘文方悦结局+番外小说》精彩片段
了几秒,窗外的天刚亮,舍友还在熟睡,天光微弱地映在天花板上,她却像一瞬间被扔到了另一个世界。
没有高兴地跳起来,也没有立刻告诉任何人。
不是不激动,而是心里某个地方,忽然静下来——那种“终于等到了,却也真的要走了”的恍惚。
她最先想到的那个人,是潘文。
她本来想告诉他。
她还特意截图了邮件,想配一句“我通过了,谢谢你当初鼓励我勇敢试一下”。
可聊天框打开又关,打字打了一半又删。
不是因为吵架或冷战,而是她忽然意识到——他们之间,好像早就不再是那个可以“并肩期待未来”的关系了。
—她还是说了。
“我可能九月要出国了,法国。”
她以为他会问:“你什么时候走?”
、“我能去送你吗?”
、“你想要什么我提前准备”。
可对面沉默了几秒,回复简短:“是之前那个项目?”
“嗯,批下来了,全奖。”
又是一阵漫长的安静。
她几乎以为他会说:“那挺好的,为你高兴。”
但他打出的却是——“你早就计划好了吧?”
那一刻,她心里咯噔一下。
“我一直告诉你,只是你不问。”
“我以为你不会真的走。”
她笑了一下,鼻尖酸涩:“你说过,会尽量跟上的。”
“我也尽量了。”
他低声说。
她没再说什么。
因为她知道,他没有真的跟上。
—他们没有争吵,却在对话后沉默了很久。
第二天,他们互相删除了QQ好友。
她点下删除那一刻,指尖微微颤抖。
删掉,不是赌气,而是她终于不想再拉着一个一直停留在原地的人,继续往前跑。
—八月末,打包行李时,她拉开抽屉,看到高一那年他寄来的一张贺卡。
字体一笔一划,像他一直以来的人:> “你以后一定会走很远的路。”
她抱着那张卡片,在地板上坐了很久。
—登机那天,她站在浦东机场的候机厅,望着一架架远去的航班。
没有眼泪,也没有朋友圈。
她只是轻轻在心里说了一句:> “再见。”
—到了巴黎,她租了一间小公寓,提前熟悉地铁线路,跑银行开户、超市买锅碗瓢盆,忙得脚不沾地。
但一个星期后,某个深夜,她忽然打开了QQ空间。
点开访客记录那一栏——潘文的头像,安安静静地排在
闭上眼睛,说“差不多就这样吧。”
她什么都没说,也说不出。
—2017年春末,上海下了几场雨。
她在图书馆复习英语,耳机里放着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手机忽然亮了。
是潘文发来的消息。
“你谈恋爱了吗?”
她笑着回:“怎么突然问这个?”
过了一会儿,他又发来一句:“你要不要试试和我谈一次恋爱?”
她盯着屏幕,想了想,打字:“你说真的?”
“你说‘好’,我就当真的。”
她敲下:“那,好啊。”
—后来她才知道,那时候潘文其实早就放了暑假。
提前批课程早早结束,他没回甘肃老家,而是自己跑去了上海附近的一个城市打暑假工。
不是为了赚钱多少,只是想离她近一点。
虽然没有真正见面,但他总是发来“今天这边天气比你那边热”、“刚加班完,下班路上走了十几站公交”这样的碎碎念,就像他真的就住在她学校隔壁似的。
那段时间,她在上海留校。
天气热得出奇,但她总觉得每天心里都像有风吹过。
他们没有说“我们现在是在谈恋爱”,但却都默契地默认了这层关系。
互相发早安,互道晚安,甚至会讨论“你以后想租什么样的房子你喜欢哪种颜色的沙发”。
那些生活里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变得柔软起来。
—他们不是突然靠近的,是在千百个深夜消息后,慢慢把自己挪近了对方。
那年暑假的最后一个晚上,他发消息说:“真想现在能跟你一起走在徐家汇的马路上,买杯奶茶。”
她打字:“你以后要真来上海工作,我天天请你喝。”
他回了个“嗯”字,又加上一句:“你别先跑太远就行。”
她看着这句话,看了很久。
因为她忽然意识到——他们是真的开始了,但也真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会一直走下去。
4 想和你去很多地方,哪怕只是梦里—暑假的上海热得发烫。
地铁里永远是人潮拥挤,冷气不够凉,连日落都带着滚烫的气息。
方悦留校选了暑期课,一边修学分一边准备项目申请,日子忙碌却有条不紊。
潘文的暑假则来得早一些。
因为提前批结束得早,四月下旬他就没课了,独自跑去上海周边城市找了个工厂兼职打工。
日班为主,有
得不快,像是在对付作业题。
“我帮你查了几个可以申请的学校,你可以看看。”
她把链接和分数线整理成表格,甚至还把上海几所能接受专升本转入的大专升本路径截图发给他,语音一条条讲给他听。
“如果你愿意努力,其实是可以上来的,我还特地去问了学长……行吧,我看看。”
“你别就说‘看看’啊,你以前说过你也想来上海的。”
潘文沉默了半分钟,才回一句:“到时候再说呗,别现在就逼我想那么远。”
那一刻她心里咯噔一下。
她不是要逼他,而是希望他也能为他们的未来迈出哪怕一点点主动。
可他好像不懂。
“你是不是开始觉得我太管你了?”
她问。
“也没有,就是……你现在想得太多了,我还没到那个阶段。”
“你不上进也就算了,还怪我想得多?”
她没有说出口。
只是忽然想起那个暑假,在古镇桥头,他曾经轻轻牵起她的手,说:“我会尽量跟上。”
而现在,他已经不再提“跟上”这件事。
他只是说:“你别走太快。”
他们没有大吵,但聊天频率慢慢少了。
她从每天发十几条消息,到习惯等他隔半天才回一句“嗯”;从每晚的晚安,到“今天太累了,早点睡吧”的已读不回。
她在努力,他却越来越像一个在等待毕业的“局外人”。
有一晚她发了条朋友圈,配图是地铁站的人流。
文案写着:“人走得太快的时候,总会回头等一下那个人。”
潘文没有点赞,也没有评论。
那天夜里她删了他的备注“”,从“特别关心”名单里滑了出去。
第二天醒来,她的QQ少了一个人。
他删了她。
不是沉默,不是渐远,是吵架以后,谁也不肯低头。
那次争吵其实并不剧烈。
没有谁大喊大叫,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质问。
但就是那种“低温下的针尖对麦芒”,一句话刺得人直冒火。
起因很小。
她说了两句关于“规划未来”的事,希望他早点开始准备考试,哪怕专升本不来上海,去别的城市也行。
她甚至已经帮他整理好了能走的路径、可以报名的时间。
“你为什么总是管这么多?”
潘文冷冷地回了一句,“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够配你?”
这句话像是一颗子弹,打在她一直努力维系的那层平静
上面。
不是一次,而是多次。
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来过。
她怔住了。
她点开对话框,那条“添加好友”的按钮仍然灰着。
她盯了好久,点下了“加为好友”。
不到十秒钟,他通过了。
—那一刻,她正站在巴黎七号线地铁口的十字路口,灯红酒绿,人声喧嚣。
而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下来。
不是委屈,不是难过,而是:**原来你真的没有走远,原来你也一直在看着我。
**就像从前,漂流瓶那端那个男孩,千里之外,也想知道:> “你们那儿现在几度?”
—她没有发消息。
他也没有说话。
他们只是重新把彼此的名字,贴回了通信录,却没有重新开始。
后来她想,他们之间其实从未说过“分手”。
没有“我们就这样吧”,也没有“以后各自安好”。
只是从那次对话后,谁也没有再真正走向对方。
没有正式告别,因为没有人能彻底说得出口。
但他们都明白:**有些人,真的只能陪你走到这里了。
**—那天晚上,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没有配图,只有两句话:> “谢谢你陪我走过青春。”
> “我一个人也能继续往前走了。”
潘文没有点赞,也没有评论。
但她知道——他看见了。
因为那天深夜,他换了QQ签名:> 待我散尽悲欢,执扇倚阑栏,寻你一醉一阑珊。
那是她看过最温柔、也最克制的挽留。
不是“别走”,也不是“回来”。
只是——**我一直都记得你。
**—那晚,她关掉屏幕,躺在陌生的法国天花板下。
夜风穿过百叶窗,像极了多年前的蝉鸣声。
她忽然想起那个夏天,QQ漂流瓶里,那句再平凡不过的开场白:> “你们那边几度?
甘肃好热。”
原来走得再远,她还是会记得那个,陪她说话、陪她长大的少年。
6 你曾是我逃不过的热浪,和降不下来的雨2020年的巴黎,没有封城。
但整个城市,仿佛突然学会了沉默。
人们走在街上,彼此避让,生怕多一个眼神都成了冒犯。
小酒馆大多关了门,广场的喷泉不再热闹,空气里连风都显得格外轻。
而她的生活,也开始悄悄塌陷。
刚到法国的那段时间,她拼命适应:语言、签证、制度、生活习惯,哪怕小感冒也要一个
怎么没上线。”
她迟疑了一下,打字:“我有点难过。”
他问她:“发生什么了?”
她沉默了很久,然后打出一串长长的话。
——不是要找人解决什么问题,只是想让世界上有一个人知道,这些事,她藏不住了。
潘文没有说教,没有打感叹号,也没有“你别怕”。
他只是回了几个字:“你跟我说,我听着。”
她在深夜说着那些家人不让她听见的声音,而他,是那个始终听见她的人。
——他们谁也不是谁的恋人,甚至还没到懂爱情的年纪。
但在那个连大人都忽视她情绪的年纪,是潘文,用一个个文字陪她走过很多个夜晚。
有时候,他会忽然冒出一句:“你以后会是个特别厉害的人。”
她回:“希望你也是。”
她常常想,那段时间他们不是在谈什么感情,而是在互相拼命守住那一点点没被世界磨掉的温柔和干净。
那个时候,蝉鸣声总是在深夜响起,而她的电脑总亮着一个小绿点。
那年,她觉得,他不是喜欢的人,但可能是这世上最会听她说话的人。
3 那个夏天,我们终于靠近了彼此2016年夏天,方悦高考结束,拿到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顺利被上海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她不是什么天赋型选手,但她拼命努力,做题到凌晨,省着生活费补课,只为了能去到一座大城市,离家近一点,离未来也近一点。
而潘文,因为英语偏科,整张高考卷子被拉了后腿。
他听从老师和家里人的建议,选择走了提前批,去了江苏一所三本院校。
得知他决定的时候,她有些发懵。
不是因为他读三本,而是因为他连试都没试。
“你真的不再拼一下了吗?”
“考不上了,反正也那样,早点定下来早点安心。”
她盯着那句消息发了很久,什么都没回。
他们没有吵架,但从那之后,话题慢慢少了。
她再没问他,“你以后想去哪座城市。”
高中的时候,她从来没认真想过出国的事。
她只是觉得,倘若他也努力一些,两人也许能考去同一座城市,比如杭州,离上海近一点,离彼此也近一点。
但现在——他选择了停下,而她还在拼命地往前走。
那段日子,他们像是慢慢沉入水里的两个人,一个还在拼命划水,另一个却已经
最新评论